-
張生:雷蒙德·錢德勒往事
1959年3月26日,70歲的美國偵探小說家雷蒙德·錢德勒因病去世。
-
沒有社交網絡的年代文豪們這樣爭番位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正是這些不忿激勵著作家們不斷追求更高的文學成就,直至成為浩瀚文學天空中璀璨的明星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19世紀的法國亦不例外:雨果和圣勃夫圍繞一個女人“相愛相殺”;繆塞在雨果的威嚴下“由愛轉恨”;夏多布里昂無情阻撓年輕作家的成長……隨著文學史新著的不斷出版,這些名人軼事逐漸被中國讀者知曉。
-
詹姆斯·喬伊斯的精神原型
如何讓普通事物具有持久的哲理意義和充分的精神價值?天才如詹姆斯·喬伊斯的探索也并非一蹴而就。
-
尼格羅德文學的流星
大衛(wèi)·迪奧普(左)在“黑人作家與藝術家代表大會” 塞內加爾詩人大衛(wèi)·狄奧普(David Diop 1927-1960)英年早逝,迄今已經60個春秋。
關鍵詞:  尼格羅德流星大衛(wèi)·狄奧普塞內加爾2020-04-08
-
諾曼·馬內阿:致力于繁復
諾曼·馬內阿(Norman Manea),羅馬尼亞籍猶太作家。
-
回到別爾嘉耶夫的原著,重新認識陀思妥耶夫斯基
二十世紀初我國開始譯介與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
-
約瑟夫·康拉德與他“看待世界的特定方式”
波蘭裔英國作家和短篇小說家約瑟夫·康拉德的一生頗具傳奇。
-
我永遠都是快樂的牛虻
今年是愛爾蘭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逝世60周年。
-
告別,也是為了歸返
“說一聲告別就是邁入死亡一小步。
-
瘟疫中的莎士比亞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yè)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fā),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
-
重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人身上發(fā)現(xiàn)人”
有一位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相識的女讀者曾經說到,讀陀氏的作品感覺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沉重的、讓人疲憊不堪的勞動。
2020-04-02
-
在瘟疫中求生和寫作的莎士比亞
瘟疫籠罩了莎士比亞的一生。
-
村上春樹:貓和書是朋友啊
宅在家里,正是讀書的好時機。
-
獨家訪談|意大利翻譯家李莎:它又是陌生,又是親切
中國,對我來說,是最難解讀的秘密。
-
馬拉美,塞納河畔森林里的遠影
位于楓丹白露附近的烏萊納鎮(zhèn)是法國象征派詩人斯特凡·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的故居。
-
林少華談村上春樹:走出孤獨,邁向剛性與冷色
從《挪威的森林》到《刺殺騎士團長》,30多年間,林少華翻譯了40多部村上春樹的作品。
-
王強︱語言的焰火:談談我的喬伊斯收藏
在現(xiàn)代文學史發(fā)展的每一階段,喬伊斯都是一個代表性人物,他表達了他和我們時代的實際癥候。
-
紀念喬治·斯坦納:審視后的生命
2020年2月3日,著名文學批評家、翻譯理論家喬治·斯坦納在英國劍橋家中溘然長逝,走完了他90歲的一生。
-
18世紀的英國女作家:出版作品就等同于打上“恥辱烙印”
【編者按】 今日為讀者所熟知的18至19世紀期間的英國女作家不在少數(shù),簡·奧斯汀、勃朗特三姐妹和伊麗莎白·蓋斯凱爾是其中比較著名的幾位。
-
人生陷入困頓 創(chuàng)造力卻大步向前
這樣幾位名人,在他們的生活陷入相對靜止之時,他們的精神世界和創(chuàng)作欲卻創(chuàng)造了大步向前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