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美,塞納河畔森林里的遠影
位于楓丹白露附近的烏萊納鎮(zhèn)是法國象征派詩人斯特凡·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的故居。這兒有塞納河緩緩淌過,抵達泉水港,堤岸上的瓦爾萬森林一直伸展到楓丹白露森林北側的波阿勒洛瓦鎮(zhèn),是個度假勝地,更以馬拉美在此辭世,今朝成為塞納-馬恩省立“馬拉美博物館”,吸引著遠近游人。
斯特凡·馬拉美1842年生于巴黎,娶一德國女子為妻,先期默默無聞地在倫敦、圖爾農等地當了30年的英語教師,后以其詩才成為19世紀后半葉象征派第一代先鋒。他的詩壇設在現(xiàn)今巴黎第八區(qū)的羅馬街。這個曾被學生攆出課堂的普通教師,以其神秘主義姿態(tài),在文藝沙龍里搖身驟變,一躍成為高蹈派圣賢。年輕的崇拜者趨之若鶩,形成自1880年起馳名遐邇的“周二文藝沙龍”,巴黎文苑諸秀士,奇幻小說家維里?!さ隆だ锢?、詩人魏爾倫和梵樂希、畫家馬奈、勒東、高更、雕刻家羅丹、音樂家德彪西紛紛前來拜訪。他以《嘆息》《花叢》《天藍》《海風》《窗戶》《夏天的悲哀》等詩篇聲名鵲起,于1896年魏爾倫去世后繼之當選為巴黎“詩壇王子”。新聞報道:“他兩年后在楓丹白露附近的鄉(xiāng)間小屋謝世。”更確切地說,馬拉美的“鄉(xiāng)間小屋”在塞納-馬恩省的烏萊納,以故人命名的堤岸街4號。
馬拉美厭惡現(xiàn)代文明,在巴黎鬧市羅馬街舉辦“周二文藝沙龍”,旨在宣揚他的唯美主義,聲稱文藝“并非描繪事物本身,而要體現(xiàn)其產生的效果”。他呼喚“內心之夜”,以求精神深入到感知“絕對的蒙昧”。他因之沉入波德萊爾和愛倫·坡的“虛無”,到1866年陷進疑慮,盼望“我死而后生”。馬拉美將詩人比喻為一個搖扇女郎,希冀一種鳳凰涅槃,企盼以古代俄耳浦斯下地獄拯救妻子的神話來詮釋大地萬象。依他看來,詩人的使命在于創(chuàng)造出一種俄耳浦斯式的詩化作品,表達玄奧體驗,從而消除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荒誕與盲目,將物化提升到精神境界。每到星期二,馬拉美的朋友及追隨者云集晚間的“文藝沙龍”。他們都是信仰唯美主義,來聆聽主人調侃的象征派。其中常見的有莫里斯·巴雷士、勒內·吉勒、亨利·勒尼埃、古斯塔夫·卡恩、茹爾·拉福格、彼埃爾·洛伊斯、保羅·克洛岱爾等,以及勒貢特·德·里爾一批高蹈派風流名士。馬拉美正是在高蹈派的雜志《當代巴納斯》上刊載詩作開始出名的。
在其多位詩友中,跟馬拉美最為契合的是窮困潦倒的貴族后裔維利?!さ隆だ锢?。他們倆都沉迷于神秘主義,認為神秘是圣潔的核心,只有藝術精英才能理解透辟詩歌這個輝閃眩目的“寶石箱”。馬拉美十分贊賞維里?!さ隆だ锢频拇笮驮妱 栋⒖巳麪枴?,稱其為當時最杰出的作品,支持該劇1894年在巴黎公演。令人驚訝的是,這兩位理想主義的象征派詩人最終卻神秘地分道揚鑣了。1893年以后,馬拉美避開巴黎鬧市的喧囂,退隱鄉(xiāng)間專事寫作。不言而喻,烏萊納的塞納河和瓦爾萬的森林為他玄遠而深邃的思索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環(huán)境,讓他遠離巴黎大都會的塵埃,任憑其完善自己的“純詩”美學。
筆者在巴黎結交的朋友,主持“巴爾扎克之家”的伊夫·卡涅先生曾屢屢強調:“一座博物館并非陵墓,它的任務不是保存‘圣骨’,而重在弘揚逝者的作品?!睘跞R納這座馬拉美19世紀風格的故居,正是儲存他詩歌珠磯的寶地,一個類似拉伯雷“圣瓶”,能給人啟迪的靈泉。這座邸宅有一個優(yōu)美的外部環(huán)境,另一邊是塞納河堤岸,底層三間雅室,陳列著馬拉美生前收藏的藝術品,圖書室里滿是這位象征派文壇偶像的遺著。從他先寫悲劇,繼而轉為長詩,但終未完成的《愛羅狄亞德》和《牧神午后》,到絕對“圣書”,顯示一種執(zhí)著不棄的文苑奮斗歷程。他的《愛羅狄亞德》與福樓拜的《愛羅狄亞斯》相呼應。二者均突出耶穌教義《福音書》中莎樂美在舅父面前用銀盤托舉施洗約翰頭顱,翩翩起舞的高蹈形象,導引詩歌回歸巴納斯山巔。
在《愛羅狄亞德》一詩結尾,馬拉美這樣描寫那位遠古猶太美女向她的奶娘告別:“如花櫻唇且歇息,/我等待未曾有過的經歷,/或許,沒能獲悉您呼聲的奧秘。/童年最后的嗚咽,/讓人感覺夢幻,/流逝了珠玉的涼意。”明快的節(jié)奏、和諧的旋律、變幻的情景、珠磯般的詩句,充溢著言外之意,反映出馬拉美重在語言音樂美感的新詩觀。
《牧神午后》是馬拉美于1865年譜寫的田園詩,起初定名為《牧神獨白》,幾經修改,遲至1876年才正式發(fā)表,由其密友德彪西配樂流傳開來,取名《牧神午后序曲》,堪稱音詩的經典。這首牧歌描繪希臘羅馬神話里的放牧神大潘在西西里島逍遙自在的生活。他用蘆葦編成排簫吹奏,為窈窕的森林仙子們伴舞。這個羊尾人身的怪物不時性起,野蠻追逐女仙。牧野田園突然生變,驟現(xiàn)馬拉美筆下的場景:“一群天鵝驚飛。/不,那是水仙女們在逃逸,/一個個潛入深水……”
德彪西的“序曲”旋律里流溢出馬拉美展示的牧神午睡醒來回味自己的情欲夢境:“我為自己的幻聲驕矜,/將長久地描述仙女們的神韻……”
1877年,馬拉美緊跟《牧神午后》,又發(fā)表神秘色彩濃厚的《陵墓》,追懷他最崇拜的亡靈愛倫·坡和波德萊爾兩位各處大洋一岸,但抱有同樣文學理念的詩人。在《愛倫·坡石墓》結尾,他為“這奇異的聲音”低吟:“這塊花崗巖從晦澀的災難跌落塵世,/愿它至少能成為永恒的界石,/標明褻瀆神明的玄色翅膀,/朝著未來散亂飛翔?!睋?jù)馬拉美自己說,這首悼亡詩曾在美國巴爾的摩港為愛倫·坡豎碑典禮上朗誦。
在長達八節(jié)的《查理·波德萊爾石墓》里,作者先以“晦澀的啜泣”贊美死者,然后歌頌:“最陰郁者之吻,/無以表難割寸心,/黑暗中晃動著玫瑰……/掩映美人魚的倩影。”
作者透露,這支“安魂曲”是特為給波德萊爾樹碑立像而譜寫的。馬拉美這類“象牙塔詩”,以異?;逎y懂出名,但總給讀者一種莫可名狀的神秘美感。抑或,這恰恰是純詩歌的真諦,撥動人心弦的玄機,賦予他含蘊深奧的作品一種特殊的吸引力。
1883年,魏爾倫發(fā)表《受詛咒的詩人群像》,翌年,于司曼斯出版《逆向》,二人相繼將馬拉美吹捧上象征派圣壇。作為該派壇主,馬拉美資助高更遠赴異域塔希堤,高更為他繪肖像,深切表達誠摯敬意。這之前,馬奈為《牧神午后》插圖,1876年還給他畫像。馬奈死后,他生時最親近的女友轉為馬拉美的情婦。能達到如此境地,《法蘭西詩典》所列“尋常生活平庸而貧瘠的馬拉美”可說是志得意滿了。
不過,他在《花叢》一詩里卻歷陳風信子、菖蘭、玫瑰和百合“花開花落”,潮來潮去反復無常的“生涯”。他意識到,希望乃絕望之悖論,一個會產生突變的潛在災難,末了演化為一只愛倫·坡1843年預示的兇險“黑貓”。他不無遠慮近憂地嘆息道:
噢,胸懷寬闊的地母!
你的萼片搖曳著未來的細頸花瓶,
似錦艷芭伴隨香脂的死神,
疲乏的詩人撐持著蒼白的生命。
1898年,馬拉美戴上“詩壇王子”桂冠兩年后,在他塞納河濱烏萊納的鄉(xiāng)間邸宅逝世。為他送葬的羅丹感嘆:“還需要多長時間,大自然才能再造出這樣的大智者?”談及他的作品,人們歸結:“他寫詩偏于用冷門僻字,讓人難以理喻,甚至像花崗巖。但它畢竟含蘊著獨特的美學,而這一美學乃是真正‘美妙’的哲理,一種深入人心扉的抒情。他正是為此貢獻了自己的終生?!?/p>
今人若要造訪詩人馬拉美故居,可以從巴黎里昂火車站(Gare de Lyon)乘坐地區(qū)列車(Transilien ligne R)出發(fā),經由塞納-馬恩省會默倫站(Gare de Melun),約一小時即可抵達。確切地址為:4, quai Stéphane Mallarmé, 77870 Vulaines-sur-Seine游人在彼可以觀賞到塞納河堤岸和瓦爾萬森林的秀麗風光,并可在附近“小雪松餐廳”(le Petit Cèdre)菩提樹的蔭庇下進餐,享用法式佳肴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