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當憶文天祥
清明祭祀祖先,也祭祀先賢。
2024-04-07
-
荇菜:《詩經(jīng)》中的第一草
商周時,食材并不豐富,人們填飽肚子就不錯了,往往貴族統(tǒng)治者才能吃到肉。
2024-04-05
-
寒食與清明:兩節(jié)融并一節(jié)的歷史流變
源自先民“仰觀俯察”的寒食、清明節(jié),在歷史的時空里,曾經(jīng)按照各自的軌跡長期滋潤著中國文化的熱土。
2024-04-03
-
寒食節(jié)里的“半仙之戲”
“蕩秋千”屬于我國傳統(tǒng)的游藝活動。
2024-04-03
-
把酒話桑麻——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鄉(xiāng)村空間
鄉(xiāng)村是中華文明的生發(fā)之地。
2024-04-03
-
“魯壁藏書”與“伏生傳書”
公元前213年,秦朝博士官們一次關(guān)于實行郡縣制還是分封制的爭論,引燃了秦始皇焚書的烈火。
2024-04-02
-
明萬歷年間的徽州文學圖景
徽學不以文學出名,但徽州也有文學。
2024-04-01
-
《明遺民錄》:不為人知的遺民傳奇
明清易代之時,很多文人都無法接受明朝滅亡的現(xiàn)實,有人奮起反抗,至死不肯投降清朝;有人歸隱田園,逍遙世外,在內(nèi)心仍堅守對明朝的忠誠;還有人隱忍地活下來,私下著史,懷念故國。
2024-03-29
-
馬識途:他的字典里沒有“投降”二字
他曾與巴金、張秀熟、沙汀、艾蕪并稱“蜀中五老”;他的小說被改編成電影《讓子彈飛》;他漫長的一生,比電影還傳奇……昨晚,我國文壇著名作家馬識途去世,享年110歲。
2024-03-29
-
顧炎武的“訪學”之旅
顧炎武(1613—1682年),世稱亭林先生。
2024-03-29
-
陸春祥:袁昶的日記
晚清著名同光體詩人袁昶,我的桐廬老鄉(xiāng),博學多才,他自21歲中舉后開始寫日記,現(xiàn)存洋洋六十五冊,二百多萬字,是晚清文史的重要文獻。
2024-03-28
-
李白自稱天水人,此事無關(guān)麻辣燙
原標題:麻辣燙之外看天水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2024-03-28
-
文源閣遺寶今何在?
在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水木明瑟的西北,原有一座名為四達亭的重檐方亭,乾隆皇帝將其“略增葺為文源閣”。
2024-03-27
-
《紅樓夢》中薛寶釵的鶴氅
本文緣起于《紅樓夢大辭典》中一個關(guān)于“服飾”的條目:“蓮青斗紋錦上添花洋線番羓絲的鶴氅”。
2024-03-26
-
從武周新字說起
在古人看來,文字的創(chuàng)造是一個“神圣事件”——漢民族用“倉頡作文字,業(yè)與天地同,指與鬼神合”來描述漢字初創(chuàng)的場景,納西族則用“牟保阿琮創(chuàng)字”神話來解釋東巴文的起源。
2024-03-25
-
縱橫文史 博覽貫通——卞孝萱先生的學術(shù)人生
卞孝萱(1924—2009),江蘇揚州人。
2024-03-25
-
交融與排異:《水滸傳》人物的文化“基因圖譜”
陳洪,南開大學講席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南開大學原常務(wù)副校長;任《文學遺產(chǎn)》《天津社會科學》等學術(shù)期刊編委,《文學與文化》主編,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研究領(lǐng)域涉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國古代小說理論、明清小說、文學與宗教等諸多方面,著有《結(jié)緣:文學與宗教》《中國小說理論史》《金圣嘆傳》《六大名著導讀》《漫說水滸》等。
2024-03-23
-
古人的書房為什么多叫“齋”?
據(jù)說寫《聊齋志異》的蒲松齡,為了搜集民間的“奇聞異事”,就在家旁邊設(shè)了一個茶攤,喝茶不收錢,只要能講出故事就可以。
2024-03-22
-
從中華文明突出的統(tǒng)一性看待“五胡入華”
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北方少數(shù)族群趁亂進入中原地區(qū),導致西晉王朝南遷的歷史,是中國北方出現(xiàn)的一次大動蕩,其過程極其殘酷。
2024-03-22
-
砥礪問學 克己慎思——日記中的袁昶
袁昶(1846—1900),字爽秋,浙江桐廬人,晚清重臣,官至太常寺卿,曾全面負責總理衙門的外交事務(wù)。
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