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寓言 >> 新聞 >> 《三體》榮獲雨果獎 >> 正文
北京時間8月23日下午1時,《三體》斬獲世界科幻協(xié)會頒發(fā)的“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的作品首次獲得該獎項。
“雨果獎”與“星云獎”并稱世界科幻界的諾貝爾獎,是最具權威與影響的兩項世界性科幻大獎。
盡管此次雨果獎遭到“小狗行動”的干擾,但這依然可以稱作中國科幻小說的一次重大突破。
《三體》,作者劉慈欣,在科幻界中被讀者昵稱為“大劉”。不過,當年《科幻世界》的忠實讀者恐怕對另外一個稱號印象更為深刻——
他是上帝派來拯救中國科幻的人。
大劉故事中的政治
電影《三體》劇照
《三體》總共分為三部,講述了地球在三體人的進攻與宇宙“黑暗森林打擊”的陰影籠罩下追求生存而最終失敗的故事。從時間跨度上講,這可以稱作是一部史詩級的作品,只是與我們習慣的大多數(shù)科幻小說不同,這一次,王子和公主并未在地球上幸福地生活下去,故事的結局異常冷酷。
《三 體》講述的系列故事是從“文革”開始的。在三部曲第一部的《地球往事》中,女科學家葉文潔在“文革”中目睹父親被害、領導與同事為了權力斗爭勾心斗角,對 人性感到絕望。在她主導的一次偶然星際通訊中,地球文明被三體文明發(fā)現(xiàn),三體人進而有了入侵地球的打算。厭惡了人性丑惡的葉文潔自愿成為“地球三體組織” 的最高統(tǒng)帥與精神領袖,該組織的目的是配合三體文明凈化或消滅人類文明。
小說第一部的結局是,“地球三體組織”被搗毀,核心機密被截獲。然而,三體文明的科技水平比地球發(fā)達太多,它們利用這一優(yōu)勢鎖死了地球基礎物理學的前進可能,危機并沒有被消除。
《地 球往事》在很多方面都戳中了歐美主流文化的興趣點,比如以“文革”為背景的故事展開,比如一個并非為了某種具體利益、而是為了從整體上消滅人類的反派組 織,比如以中國面孔出現(xiàn)的哈姆雷特式主角汪淼與類似美漫中“反英雄角色”的警察大史。這種以亞洲特色文化背景講述歐美主流價值的故事是比較討好歐美評論家 的,當然,我們不能確定,大劉這次得獎有多大程度上是因為以上因素。
然而《三體》真正在國內科幻讀者中引發(fā)巨大反響的是第二部《黑暗森林》。
《黑 暗森林》延續(xù)了《地球往事》的故事。三體人依靠高度發(fā)達的技術手段鎖死了地球科技進步的可能性,然而地球并不是完全沒有機會。通過截獲“地球三體組織”的 情報,人類了解到三體文明內部之間的溝通是完全透明的,不存在隱瞞和欺騙,因此人類很可能以自己所擅長的隱瞞與欺騙戰(zhàn)勝三體文明。為此,人類選出了四位 “面壁者”,四位不需要將自己的計劃告知任何人,同時又有權力調動全球資源的戰(zhàn)略家,來破解三體入侵的危機。
第二部的主人公羅輯正是這四位“面壁者”之一。他在葉文潔的提示下,發(fā)現(xiàn)了宇宙社會學中的“黑暗森林法則”。這一法則也被視為劉慈欣最精彩和最富想象力的設定。大劉假設,宇宙中所有文明都以生存為第一要務,所有文明都在不斷擴張,但宇宙物質總量保持不變,因此,所有文明最終都會陷入對宇宙物質的爭奪,而不同文明之間無法判斷彼此究竟是否懷有善意。此外,即使是高等文明也有動力消滅低等文明,因為低等文明有可能憑借“技術爆炸”反過來威脅并超越高等文明。因此對所有文明來說,最安全的做法是:所有文明都不會暴露自己的位置,并且會在發(fā)現(xiàn)其它文明的第一時間將之消滅。
羅輯正是依靠這一點威脅三體文明:如果三體文明入侵地球,那么地球會將自己以及跟自己距離極近的三體星球坐標廣播到宇宙空間中,引發(fā)其它文明同時消滅三體與地球。藉由這一恐怖威懾,三體與地球達成了暫時的和平。
然 而,在接下來的《死神永生》中,人類選舉出的、繼承羅輯的威懾者(執(zhí)劍人)程心在內心深處不認可這一冷酷的法則,造成威懾失敗,三體人入侵了地球,地球毫 無抵抗之力。但地球逃逸出的戰(zhàn)艦“藍色空間”和“萬有引力”代替程心,將三體星的坐標廣播到了宇宙中,三體人撤走,而地球人也未能成功對外發(fā)出“安全聲 明”避免“黑暗森林打擊”,最終毀滅于高等文明的攻擊。
盡管文筆時常為人詬病,但劉慈欣波瀾壯闊的想象力還是在《三體》出版之后就迅速抓住了讀者。當然,也有許多批評者認為這部作品流露出的集體主義、現(xiàn)實主義與強權崇拜傾向會讓人覺得相當不舒服——《三體》的美國編輯甚至認為這部作品有太強烈的男權傾向。
批評者們還搬出劉慈欣之前的《全頻道阻塞干擾》與《球狀閃電》來證明作者一向有民族主義傾向。不過,他們倒是經常忽略掉大劉另外兩部極富人文主義關懷的作品:《鄉(xiāng)村教師》與《詩云》。
然而,我并不打算對劉慈欣作一全面周到的點評,亦無意于攻擊劉慈欣的批評者們。我只是希望從另外一個層面上,提供一種不同的視角,來定位劉慈欣的《三體》對于中國科幻,乃至對于世界的意義。
科幻與人類文明
自 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對于奇妙世界的想象就與文學創(chuàng)作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從亞歐大陸的最東端到最西端,我們可以看得到《摩訶婆羅多》與《神譜》、《吉爾伽美 什》與《荷馬史詩》、《山海經》與《埃達》、《西游記》與《羅摩衍那》、《亞瑟王傳奇》與《尼伯龍根之歌》,我們的先祖想象巨龜托起大地,太陽神的馬車在 云中疾馳,索爾的巨錘擊出閃電,鯤鵬扶搖直上九萬里若垂天之云……想象力使人類文明成為人類文明。
也 許最初,這些不過是人類對于世界的玄妙解釋,是人類天性中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興趣所激發(fā)的產物。然而最終我們愛上幻想作品,是因為它折射出關于我們自身文 明最本質的東西。因為,如果一個故事講述的世界我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這個世界中的生活我們一無所知,這個世界中人們的能力超乎我們的認識,然而我們還 是會為這個故事打動,那一定是因為,這個故事里蘊含著人性中最本質的東西,無論怎樣剝離背景與時空的外殼,它總是會震撼我們的心靈。就像我們會震撼于孫悟 空的反抗天庭,欣慰于奧德修斯與妻子的團聚,擔憂于辛巴達是否能克服下一次的磨難,悲苦于西格弗里德最終逃不過命運的無常,我們每一次被幻想世界感動,只 因為我們在那些“超人”與“非人”身上,看見自己。
因此,幻想作品與所有人類智慧的偉大結晶一樣,沉淀著人類對自身命運的思考。我們在古希臘的軸心時代有《俄狄浦斯王》這樣的悲劇,我們在文藝復興時期有《巨人傳》這樣的傳奇。
而我愿意把幻想作品中的一支——科幻作品——看作是《巨人傳》的精神繼承者。
拉伯雷的作品《巨人傳》中,主人公接受人文主義的教育,熱愛知識與體育,尊重愛與和平。
《巨人傳》是拉伯雷的作品,小說里的巨人本身力大無窮,然而更重要的是作為主人公的巨人接受人文主義的教育,熱愛知識與體育,尊重愛與和平,對新事物保持好奇心。正因為此,他們才無往不勝,遠渡重洋也能克服種種磨難,最終追尋到智慧的啟示。《巨人傳》以幻想小說的形式為我們開啟了一扇信念之門,那就是:只要正直的人接受正確的教育,他就會在這個世界中捍衛(wèi)他珍惜的價值。
在秉持類似人文主義信念的一系列小說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烏托邦》、《大洋國》、《格列佛游記》等等思想史上耀眼的名字。這些小說背后的政治意味十分濃厚,它們寄托了人類對于公正社會的向往,并且暗示讀者,建立公正社會的前提是接受啟蒙,接受人文教育對美德的塑造。
它 們對應的時代是宗教改革、地理大發(fā)現(xiàn)、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在這段歷史中,歐洲文明一方面與保守勢力全力斗爭,另一方面以自己的意志發(fā)現(xiàn)并改造著整個世 界。換言之,其時,歐洲人自覺地為其文明自身確立秩序,同時也在不自覺地為他們所發(fā)現(xiàn)的這個世界確立秩序。北京大學李猛教授在其新著《自然社會》中,就將 《魯濱遜漂流記》這部小說,看作是關于歐洲人確立這一世界秩序的寓言。
而公認為科幻小說鼻祖的儒勒·凡爾納,其最知名作品受“魯賓遜故事”的影響非常之深,幾乎可以說,他最重要的作品,背后都有一個類似的、在新世界構建人類新秩序的預言。
這 個特點在《神秘島》中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美國南北戰(zhàn)爭中的五個北方人,他們流落荒島之后,靠著一點點工具和自身具備的科學知識與技術,在 島上采礦、冶鐵、馴化生物、發(fā)展農耕、織作衣物,甚至制作了炸藥與肥皂。李猛把魯濱遜建立起來的那個小王國稱為一個君主制政體,而在《神秘島》中,一個兼 具勇氣與智慧的工程師把所有人團結起來,打造了一個建立在科技基礎之上的共和政體。魯濱遜這個英國人在孤島上復制了英格蘭王國,而五個美國人在孤島上復制 了合眾國。
凡爾納的其它小說也有相應的政治關懷:《海底兩萬里》中,內摩船長依靠技術打造了“鸚鵡螺號”,這艘在大洋上自由航行的潛艇就 是他的自由王國,他因此不受陸地的約束,還反過來資助陸地上的民族反抗壓迫與侵略;《機器島》中,依賴新技術發(fā)展而生活便利的島民卻因為島上寡頭家族的內 訌而蒙受生活被撕裂的災禍;《從地球到月球》中,人類的戰(zhàn)爭沖動被轉化為征服未知世界的沖動,而且,在一個法國人的調停下,兩個美國人達成了政治和解。
這意味著,從科幻小說誕生之處,它就在關懷政治問題。這里的“政治問題”指的并不是那些勾心斗角的權謀,而是關于人類共同生活的重大問題。
儒 勒·凡爾納的小說屬于19世紀后半葉,一個進步主義信念最為充分的時代。如果說魯賓遜殖民孤島、俘獲星期五更多是由于對基督教文明的自信和對傳統(tǒng)美德—— 勇于探索、辛勤工作、審慎處事的繼承,那么凡爾納的主人公無論是建立新國度還是反抗舊國度,他們的力量都來源于對新科技的掌握,以及這種新科技與傳統(tǒng)美德 的結合。換言之,在凡爾納的科幻小說中,《巨人傳》開辟的那種人文主義信念轉變成了科技信念,并且與《魯濱遜漂流記》中那種對新世界的開拓精神結合起來, 象征著人類,或者至少是歐洲文明如何在傳統(tǒng)基礎上建立一種全新的世界秩序,而新技術成就又在這一秩序成型期有著怎樣的定位。這,就是科幻小說誕生之初關懷 的重大問題。
隨著世界文明的中心從歐洲轉移到美國,科幻小說的中心也從歐洲轉移到了美國。這也許是因為,一個自覺擔負起世界責任的文明,必將以其全部的想象力展開對世界圖景的設想。
二十世紀中期以后美國科幻小說的最高成就,幾乎就是人類歷史上科幻小說的最高成就?苹眯≌f從主題到手法都高度多元化,其立場也不再是單一的進步主義觀念,然而不變的是以對“政治問題”的敏感,來寄托作者對人類生活重大問題的關懷。
提 出“機器人三大定律”的阿西莫夫為銀河系帝國勾勒出的宏大歷史頗似維柯-赫爾德-斯賓格勒一脈文明史所要探尋的主題,而阿西莫夫這套帝國史背后的“心理史 學”,在很大程度上又脫胎于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和湯因比的《歷史研究》。阿西莫夫開始寫作《銀河帝國三部曲》的時間恰好是1950年,正值二戰(zhàn)結束 不久,歐洲文明衰敗不堪。《銀河帝國三部曲》要處理的文明史主題,恰似對歐洲文明長久以來的一種總結,而其未來,又建立在對新心理學以“看不見的手”操控 人類歷史進程的信心基礎之上。
相比以宇宙史神話書寫文明史寓言的阿西莫夫,另一位極重要的科幻作家羅伯特·海因萊因的政治關懷更具美國特 色。在《嚴厲的月亮》中,他把美國獨立運動的歷史搬到了月球殖民地的獨立中,并且在小說里讓一批持有左派自由主義立場的革命者圍繞一臺超級電腦,組建了一 個列寧主義式的革命黨;在《異鄉(xiāng)異客》中,他讓火星來客邁克爾成為了六十年代大學生性解放運動的代言人,成為了新一代的殉道者;然而到了《星船傘兵》里, 海因萊因又轉而開始思考人權和民主制度的邊界,以至于一些人批評在這部作品里看到了“尼采式國家崇拜”的影子。
在偉大的科幻作品中,偉大 的政治關懷一直是一項不斷延續(xù)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索耶在《恐龍文明三部曲》中將人類自啟蒙運動到二十世紀取得的文明進展搬到了恐龍世界中,再現(xiàn)了對異端的寬容和 歷史的進步究竟需要人們/龍們付出多大的代價;卡德在《死者代言人》中通過描寫人類與不發(fā)達文明種族之間的誤會,展示了文明之間誤會與沖突的起源以及和解 之道的重要性;而更著名的電影《黑客帝國》則以人工智能控制人類的設定,探討了邊沁式“圓形監(jiān)獄”那種全景敞開式的社會管理機制作為我們文明未來的可能 性。
因此,科幻作品關心政治,但它未必是描述美好前景的溫馨童話,未必是用“政治正確”搭建起來的庇護所,未必是以人文主義信念和歷史進步論為“中心思想”的宣傳作品。它同所有偉大作品一樣,真實地反映人性中的善與惡、黑與白、光與暗,并在情節(jié)中對此加以深切的關懷與探討。它需要幻想,因為幻想能為這種關懷搭建更宏大的平臺;它需要科學,因為科技與人類文明的關系,已經成為任何關于人類命運嚴肅探討都回避不開的話題。
《三體》中的政治與人文關懷:宇宙尺度的霍布斯理論
托馬斯·霍布斯認為自然狀態(tài)的人處于悲慘的“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之中。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讓我們把視線從科幻小說上稍微拉開,來讀一讀英國思想家奧克肖特最推崇的政治哲學家之一托馬斯·霍布斯。
霍布斯最著名的理論之一就是“自然狀態(tài)理論”。他認為,自然狀態(tài)的人處于悲慘的“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之中,這個結論是基于三條原則推理出來的:1)人生存的首要目的是自我保全;2)人的自然能力十分平等;3)人的語言并不代表他的真實想法。
首 先,人要自我保全,所以自然法規(guī)定他為此必須要對自然世界中的一切擁有所有權,這樣他才能正當?shù)乩靡磺惺侄伪H约旱纳;其次?正常情況下)人的自 然能力是平等的,這種平等體現(xiàn)在人可以互相殺死彼此——即使是最弱的人,也可以用偷襲和毒藥殺死最強壯的人;最后,由于語言無法代表真實意圖,因此一切善 意的表述和在此基礎上的契約都沒有意義,能保障契約實現(xiàn)的只有強力的威脅:如不履約,只有死亡。
所以,我們可以設想一種霍布斯式的極端狀 態(tài):你的手中有一個蘋果而我已因饑餓而奄奄一息,自然狀態(tài)下的我,必然會用盡一切手段來奪取你手中的蘋果以保全我的生命。而就算是我保證我想要的只是一個 蘋果,但我的語言在你看來并不可信。你無法判斷我究竟是要從你手中奪取蘋果,還是要干脆奪取你的生命。
在這種極端狀態(tài)下,我們只有對彼此開戰(zhàn)。
這個極端狀態(tài)無法被“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所消弭,因為這世界上的蘋果就算產量再高,也不可能完全排斥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陷入一個蘋果都沒有的悲慘境地。而只要極端狀態(tài)無法排除,“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就無法排除。
有趣的是,劉 慈欣的“黑暗森林法則”與霍布斯的“自然狀態(tài)”理論驚人地相似:人的自我保全對應宇宙中文明將生存視為第一要務;所有權的排他性對應宇宙物質總量的有限 性;人的語言不可信對應猜疑鏈原則;人殺死彼此的平等能力對應“技術爆炸”這個設定;最后,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對應的就是“黑暗森林打擊”。
可以說,劉慈欣在宇宙的尺度上展開了霍布斯的理論。
《三體》想說的道理,就是內在于人性中的困境,即使到了人類文明有能力探索宇宙的時候,也依然會繼續(xù)存在。
而奧克肖特推崇政治哲學家的理由,就是他們有能力超脫于一時一地的事件,從中揭示普遍存在的、內在于人性的困境。
任何時代的人類都需要有懂得政治殘酷性的人來守護真正的價值,這是人類歷史的一條普遍性規(guī)律。
電影《三體》劇照
在《三體》中,劉慈欣以京劇臉譜式的人物塑造,重新講述了這個寓言。
羅輯,一個有點玩世不恭的社會學博士,《三體》第二部的主角,威懾紀元的創(chuàng)始人,以一己之力拯救了地球文明的初代執(zhí)劍者。
在剛剛被賦予“面壁人”這一職責時,他感到驚訝、荒謬與憤怒,然而周圍的人卻相當理解并順從他的每一個意愿。
他很快理解了周圍人的態(tài)度:為了不把自己的計劃暴露給三體人每時每刻的監(jiān)控之下,“面壁者”必須將真實的計劃深埋心底。對其計劃的真正破解,唯有死亡。
大劉實際上以一種戲謔的筆觸描寫了真實社會中的最高權力運作狀況:“面壁者”就是最高權力的實體化,而最高權力所做的一切事,無論多么荒謬,都會被社會加以合理化的解釋。
因為——根據(jù)霍布斯的理論——最高權力的存在,是每個人得以生存的前提。
小說中,羅輯用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了一個理想愛人的形象莊顏。這個女性的形象與大劉大多數(shù)女性形象一樣乏味。
因為這個形象代表著人類生活中值得守護的美好價值,就像臉譜中特定的顏色代表特定性格與立場的人物一樣。
當莊顏離開羅輯身邊后,羅輯成長為一個懂得政治殘酷性的人。他發(fā)現(xiàn)了宇宙社會學的公理——“黑暗森林法則”,并以一己之力背負起兩個世界的脆弱穩(wěn)定。他只有讓自己化身冷漠無情的執(zhí)劍人,才能守護莊顏,以及莊顏背后的全人類。
程心,《三體》第三部女主角,在絕大部分讀者心目中,這是一個可厭的圣母形象。
她出于無原則的理想主義,放棄了作為執(zhí)劍人的職責;她出于義務論的正義原則,堵死了人類躲避黑暗打擊的正確道路。她所奉行的道德原則,使得地球文明在她手中經歷了兩次毀滅。
而大劉在小說中反復傳達的觀念是,這并非她的過錯,而是全人類的過錯,因為全人類選擇了她來決定文明的走向。
許多批評家正是因此指責劉慈欣攻擊民主政治,宣揚強權主義。
然而劉慈欣不過是讓她充當另一張臉譜,用來代表忘卻了政治殘酷性的、只懷有美好理想主義的人。為了小說的結構和敘事,這種臉譜化的人物塑造倒是可以理解的。
實際上,《三體》第三部中臉譜化更嚴重的人物反倒是維德。這個角色的存在給人一種印象:似乎那些懂得政治殘酷性的人就是刻意維持獸性,用強權邏輯和陰謀斗爭解決一切問題的人。而現(xiàn)實政治并不是這么簡單。
因為政治殘酷性并非源于權力斗爭的殘酷性,而是像霍布斯這種政治哲學家揭示出的、任何豐饒與進步都無法根除掉的、內在于人性之中的生存困境。
不過這些瑕疵已經無法掩蓋瑜瑾的光輝,大劉已經成功地講完了他想講的寓言——
唯有對政治的殘酷性有足夠的自覺,并且深刻理解這種殘酷性根植于人性本身、無法消弭的人,才更有資格守護人性中那些沉淀下來的美好。
這就是大劉想講的寓言。
你說他集體主義也好,強權崇拜也好,但無論你給他貼上怎樣的標簽,都取消不了這部作品中提出的,人類自身所要面對的真實問題與困境。
科幻小說與中國人的世界圖景
中國人向來不乏幻想的傳統(tǒng),然而科幻傳統(tǒng)卻并不強大。
據(jù) 專家考證,中國最早的科幻小說是著于1904年的《月球殖民地小說》與《新法螺先生譚》。前者模仿的是凡爾納《氣球上的五星期》,寫一個新加坡華人乘氣球 歷險的故事;后者則是模仿了德國的《敏豪森男爵歷險記》,講一位“新法螺先生”經歷靈肉分離,又創(chuàng)制“腦電”的故事,頗有些修真小說的味道。
此 外還有一本署名為無垢道人所著的《八仙得道傳》,把電報、電燈都解釋為電母造物的運用,甚至解釋說,電并非電母的私產,她不過有“管理之責、支配之權”而 已。無垢道人活動時間在同治年間,然而這本小說中卻提到了皇帝制度和正一道的消亡,因此這部分內容很可能是民國年間“科玄之爭”時期后人的偽作。
另 外一部非常有趣的作品,可以稱之為“政治幻想小說”,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梁啟超。1902年,梁先生在自己的《新中國未來記》中設想了百年后中國革命成功, 建立起民主共和政體,人民富裕、國家強盛,甚至承辦了世界博覽會的圖景。不過,科學技術照例在這里占不到什么地位。大概以當時中國人的想法,只要政治革命 成功了,經濟發(fā)展和科技進步都是水到渠成的事,這或許是另外一種“政治決定論”思維。
我們大體可以看到的是,早期的中國科幻小說或者附屬 于志怪類小說,或者脫胎于諷喻類小說,大體上依舊是傳統(tǒng)文學的余脈。即使是老舍后來寫出的《貓城記》,也不過是披著科幻的外衣,本質上依然是部《格列佛游 記》式的政治諷刺小說。這類小說真正的用意是將社會問題暴露在光怪陸離的幻想世界中進行嘲諷,我們從中看不到“科技”這個因素對人類文明邊界的延展。當 然,這并不否定“它們屬于科幻小說”這一事實——畢竟,《異鄉(xiāng)異客》本質上也不過是一部左派小說,只是讓一位火星人來充當運動領袖而已。
這并不奇怪。五千年歷史中,我們這個民族已經經歷過無數(shù)殘酷的生存考驗,而且,二十世紀上半葉,它剛剛經歷過可能是最為殘酷的一次。
19世紀誕生的科幻小說那種漂浮在半空的夢幻氣質,相對于這個民族所經歷的、沉重的二十世紀上半葉而言,顯得過于超脫飛揚了。
而二十世紀下半葉,相對于這個民族所經歷的狂飆突進,一切科幻小說中的荒誕又顯得不值一提了。
劉慈欣是一位敢于真正面對這種殘酷性的作家,而且,在他的思維里,這種殘酷考驗中磨煉出的生存智慧,很可能構成了中華文明最本質的要素。
因 此,雖然我引用了霍布斯的理論,以指出劉慈欣的政治關懷具有普世性,但我更愿意相信大劉的寫作來自本土經驗,因為我們在《鄉(xiāng)村教師》中讀過那種在極度貧困 的土壤上中也要傳遞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沉重責任感;我們在《詩云》中讀過那種認為現(xiàn)代科學邏輯亦無法把握中國古典詩意的浪漫主義情懷;我們在《朝聞道》中讀過 那種把科學探索精神與“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士大夫情懷連接起來的探索;我們在《西洋》中讀過中國人構建世界秩序的狂想;我們在《全頻阻塞干擾》中讀過那種 為國犧牲的精神;我們在《球狀閃電》中讀過那種不惜一切代價取得勝利的游擊戰(zhàn)精神……
這一切經驗都屬于我們這個民族,因為我們傳承的歷史比所有民族都漫長,我們記取的苦難比所有民族都深刻,我們在生死面前的狡詐與質樸、偉大與渺小、浪漫與現(xiàn)實,這一切的一切,比所有民族都豐富。
將這生存經驗進行萃取、提煉,轉而成為對人性自身的警惕與關懷,這就是在“民族性”中發(fā)現(xiàn)“世界性”的過程。
從《三體》中的兩句名言,我們見證了大劉是如何完成這一過程的——在《地球往事》中,他借旁白之口說“在中國,任何超脫飛揚的思想都會砰然墜地——現(xiàn)實的引力實在是太沉重了”,然而到了《死神永生》中,他又借維德之口說,“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三體》的開端是1967年,十年后,這場荒誕的浩劫結束了。
1978年,積壓了17年未得發(fā)表的《小靈通漫游未來》問世,這是改革開放后第一部重要的科幻作品。它影響了無數(shù)中國人。然而,它在本質上依然是一部兒童科普類作品。
1980年,另一部科幻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問世。這部小說帶有濃厚的冷戰(zhàn)思維。
這兩部小說都跟著政治的指揮棒跳舞,其作者尚未自覺地對人、科技與政治的關系加以反思。
1983年,隨著一場政治運動,科幻小說被封殺。
兩年之后,劉慈欣于娘子關參加工作。自唐代以來,這個關隘見證了包括八國聯(lián)軍侵華和百團大戰(zhàn)在內的多次血腥戰(zhàn)役。
又過了四年,劉慈欣最早的兩部科幻小說《中國2185》和《超新星紀元》寫成,兩部書均未發(fā)表。
《中國2185》中講述的故事是,2185年的中國面臨諸多危機,但老齡化使得整個社會的主流意見將經驗和傳統(tǒng)視為神圣不可侵犯之物,任何改進都極端困難。最高執(zhí)政官不得已動用秘密措施,復活了共和國歷史上的六位領袖,征求他們的意見。
《超 新星紀元》則講述了一顆超新星爆發(fā)后,地球上所有成年人都將死去,而孩子們將掌管這個地球、建立國家、組織公共生活的故事。他們以玩游戲的心態(tài)在南極組織 了一場慘烈的世界大戰(zhàn)。乍看起來,劉慈欣似乎是想說,沒有精于實踐經驗的成人保駕護航,孩子們終會將世界引入災難。這一主題在《三體》中也曾反復出現(xiàn),例 如章北海之于地球艦隊,羅輯之于人類文明。
不過更有趣的是這篇小說中大劉設想過的一個游戲:美國孩子要求跟中國孩子互換國土,并且堅信,中國孩子將會在這場游戲中輸?shù)。因為中國的力來自于古老的國土,美國的力來自于新的疆域。美國孩子是世界上最富好奇心的孩子,好奇心才是這個國家真正力量之所在。
最后的結局是,中國孩子在中國領導人留下的錦囊中獲得了反制法寶,迫使戰(zhàn)爭游戲結束。
那一年,劉慈欣仔細思考了許多中國人理應思考的重大問題,比如已經逝去的偉大領袖與當下關系為何,比如這個民族的過去與未來關系為何,比如這個民族與世界上其它偉大民族的關系為何。
那時,他心中已有了初步答案。比如權威和歷史所認可的東西,有些并不重要也可以拋棄,有些并不重要但很難拋棄,有些十分重要,但其重要性卻有著被人忘卻的風險。
那一年劉慈欣二十六歲,他以自己的小說,對自己所經歷的歷史、自己的民族和自己面對的世界得出了初步結論。這一結論走在政治權威之前,并比政治權威的宣傳還要來得平和深刻。
二十六年后,他的作品獲得了這個星球上最重要的科幻獎項。
二十六年后,我們看到劉慈欣依然堅持著他當年得出的某些結論。
二十六年后,這個世界已經讓同性戀婚姻在部分地區(qū)變得合法,讓動物的權利也受到重視,讓人工智能的曙光出現(xiàn)在人類文明的地平線上。
但劉慈欣不為所動地認為,根植在人性深處的生存困境不該那么輕易地被忘卻,這個文明歷經五千年所積累的生存經驗,不會那么快地被這個新世界淘汰。
也許在他骨子里面,他認為自己其實是章北海,從古老的世界中走來,記得一些殘酷的生存經驗,并且早已做好了準備,像個父親一樣把這些舊世界的經驗交到新世界孩子的手里面,然后坦然地面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