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高中時,在縣城讀書,我經(jīng)常會跑到一位朋友家住。那房子過于寬敞,說話有回音,但房間里雜亂的擺設(shè)告訴我,這是真正的農(nóng)民的房子。朋友的父母一 直務(wù)農(nóng),怎么有錢在縣城邊上蓋起一棟那么大的兩層樓?后來才知道,那是朋友晚年從臺灣歸來的曾祖父帶回來的錢,房子蓋好兩年,1997年,曾祖父就過世 了。我開始注意到房子里掛著的那張遺像,注意到那閃爍如火又飽含萬千言語的目光。朋友的曾祖父在海南島解放前跟他的哥哥一起到了臺灣,他哥哥是黃埔二期的 畢業(yè)生,曾在國民黨內(nèi)擔(dān)任要職,上世紀(jì)70年代過世。這兩兄弟的相片上,可以看到那個年代軍人臉上特有的堅毅和憂慮。
那張遺像給我印象太深,在朋友家住的那些夜晚,我總會想得很多,夜風(fēng)吹來后院的番石榴花香,讓我陷入某種難以說清的情緒之中。當(dāng)時我并沒有想 到,沒過去幾年,我會書寫下那些夜晚所感知到的種種。我和朋友一起擺弄過他曾祖父帶回來的郵票、書信和手稿,并整理過他收集的一些民歌,但沒有閱讀他那些 用小楷寫就的地方史。
數(shù)十年的隔絕之后,彼此重新開始了解,這并不容易,歷史所造成的分離和破碎,不是輕易能彌合的。開始寫這小說時,最先涌動的是海潮般的孤獨感 ——那張遺像中籠罩的目光最顯得孤獨,朋友的曾祖父算是落葉歸根了,可是,離家?guī)资曛,“歸來”真的是“歸來”嗎?他是否會在已全然陌生的村子里感覺 到世事的悲涼?他帶回積蓄,蓋起這么一棟房子,就能消解掉那么多年的愧疚與悲痛嗎?兒孫在新房里說著回音繚繞的話語時,他是不是會更顯沉默?……這種種說 不清的問題,最后都糾結(jié)在了《暖若春風(fēng)》里,在這部小說中,我并沒有很直面地描寫,可那老者的目光,籠罩了整個小說的人和事。
這小說在我27歲的時候完成,由于因緣未到,一直沒機會發(fā)表和出版,我想起時就翻出來,順手做一些修訂與更正。以現(xiàn)在的目光去看,我知道其中的 問題在哪,也知道哪些是惟有那個年紀(jì)的我才寫得出來的。在這小說中,我并沒有直面歷史,我所面對的,或者說我有能力去面對的,僅僅是大歷史過去之后,廢墟 般的現(xiàn)實。在這小說中,歷史是草蛇灰線的存在,又是我們永難抵達(dá)的幻境。
2012年,這小說完成3年之后,我有機會去臺灣,有機會和臺灣的海南同鄉(xiāng)見面。和當(dāng)年那些老兵推杯換盞之時,我問起朋友的曾祖父和他的哥哥。 那些老者對朋友的曾祖父沒有印象,而對曾祖父的哥哥,很多人仍記得,但也僅僅是記得而已,到底做過什么事,已經(jīng)隨風(fēng)而逝。我舉起酒杯,給自己狠狠地灌:歷 史翻過去了,剩下什么?
當(dāng)我重新翻開這部小說,仍舊是那雙寓意不明的目光,讓我難以忘懷。直到今日,我也看不清那目光到底要告訴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