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崇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和“顏如玉”的國度,讀書竟成了大問題,人均讀書量比人均GDP還可憐,在世界上排名很靠后,不及猶太人的十分之一,也不及東鄰日本、韓國的一半。于是許多地方開始舉辦“讀書節(jié)”、“讀書日”,把原本屬于生命中長久的必須,搞成幾天的熱鬧,希望人們好歹在“讀書日”這天能讀點書或知道生活中還應(yīng)有讀書這碼事。作為連鎖反應(yīng),各地的書店紛紛關(guān)門,即便是在“形象工程”中建起來的“圖書城”,也開始兜售玩具、金銀玉器、保健用品等等……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上海一對喜歡讀書的年輕人,卻辭職下海,傾其全部積蓄20萬元開了一家書店。丈夫叫金浩,曾被評為“上海優(yōu)秀青年校長”,他所領(lǐng)導(dǎo)的小學(xué)連續(xù)兩屆獲得“上海先進學(xué)!钡姆Q號;女的是徐雅娥,為同一學(xué)校的老師。他們因書定情,結(jié)成美滿姻緣后得一愛女,取名金鐘書。于是也將自己的書店命名“鐘書”。鐘情于書,愛女如書,愛書如女,并由此開始了書香之家的傳奇?蓸I(yè)內(nèi)業(yè)外公認實體書店是“夕陽產(chǎn)業(yè)”,在一片“夕陽西下”中,他們憑什么能做得“夕陽無限好”?如果僅僅為了溫飽,辦好一個小書店倒也過得下去,可這個“書香之家”的主心骨金浩是有大理想的:提高和改善人們的閱讀質(zhì)量,讓現(xiàn)代人不辜負書,讓書盡量能大面積的營養(yǎng)人,說得更具體些就是“為讀者找好書,為好書找讀者”。
若實現(xiàn)這個目標,就要將書店做好做強,有自己強勁的“造血機能”,這就要集結(jié)一批乃至一大批鐘情于書、專心書業(yè)的人,將書香之家變?yōu)闀愦蠹。上海人有一張精明的臉不足為奇,金浩偏偏一臉溫厚,身材高挑,說話又總是輕聲細語,給人以謙和、牢靠之感。一個有理想的人骨子里自然也是有原則的,可他在處理許多具體事務(wù)時恰恰“沒有原則”。且看他的口頭禪:“書店的作息時間是讀者定的”,“顧客永遠是對的,錯的是我們”,“他是對的,我錯了。”由此或為他的誠心所動,或慕“鐘書”之名,一批志同道合的人開始聚集。書店的元老至今已經(jīng)70多歲了,當年都是教育界德高望重的人物,退休后由教書改為賣書,六十多歲的人扛著書走鄉(xiāng)間小路給孩子們送書,讀書的習慣要從小養(yǎng)成,讓孩子們愛上閱讀。而一些書店的主管卻是年輕的書界精英,奉賢店的營業(yè)額開業(yè)兩三年一直徘徊在30萬元左右,“小黃”上任后一下子做到了570萬元,松江店的“小朱”更厲害,年銷售額竟達到630萬元。這個世界上看似所有的好點子都被人想到了,實際上對一個專注甚至癡迷的敬業(yè)者來說,永遠都有機會,都有上升的空間。他們很快在圖書業(yè)有了個統(tǒng)一的名號:“鐘書人”。
如今人們似乎特別愛抱怨當下的社會風氣如何如何,而“鐘書”的店風卻是:“書店好像一個大家庭,讓大家快樂工作,和睦相處,相互關(guān)心,相互幫助!
春秋旺季,書店職工每天早晨不到七點就都來了,一直要干到晚上十點多鐘。司機們晚上把書裝滿車,第二天5、6點就出去送貨,而且都是一個人,送完書回到松江總店還不到8點,緊接著又裝車出發(fā),常常一天要往返于上海市區(qū)4、5趟,中間沒有休息時間,肚子餓了一瓶礦泉水、一個面包就打發(fā)了。金浩有經(jīng)常給職工寫信的習慣,他也常收到職工的回信,有的信里說:“人生路短,好人難求,遇到您是我的福氣,您把我們當家人,我把公司當自家!币晃灰蛱厥庠虿坏貌浑x職的員工給他寫道:“遇到你這樣的老板是一生難求的,你對我們夫妻倆的恩情我永遠不會忘記!苯鸷朴质窃趺凑f的呢?他說“你們是我最大的財富,我的一切是你們給予的,是你們成就了我……”
因此連華東師大著名教授許紀霖,在“鐘書閣”書店購書后也禁不住發(fā)微博贊嘆:“哪怕放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逛書店不僅是買書,更重要的是享受網(wǎng)絡(luò)購書感覺不到的書香品味!睍昀镉撵o、溫馨,在鋪天蓋地的各類圖書包圍的空隙或角落,恰到好處地置一小桌,配一二或圓或方的軟凳,供讀者閱讀或交流。有一時尚女郎從午后我進店時她就坐在寬大的窗臺上專心在讀一本大書,直到天黑我離店時她還讀得聚精會神。難怪“鐘書閣”被讀者評為“最美的書店”。濃郁的書香氛圍養(yǎng)心益智,書之“香”,其香在骨。這樣的書店想不發(fā)展都難。20年來“鐘書”的發(fā)展速度像社會上書店倒閉的速度一樣快,目前僅在上海就開了18家分店,成為上海最大的民營書業(yè)。同時在北京、武漢等大城市也有了“鐘書”的分店,年銷售額已近4億元。金浩真正把書香之家,辦成了書香大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