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如何看待當下網(wǎng)民熱議的“余秀華現(xiàn)象”?余秀華的走紅和轟動,首先,決不是“非詩的因素”。固然,有的報道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用了“腦癱詩人”的字樣。這種做法和稱謂固然不當,但最終引起人們注意的還是她的詩歌本身,是她的詩引起了人們的共鳴。所謂“余秀華現(xiàn)象”,其本質和焦點是如何看她的詩能引起如此的轟動。在我看來,是她的詩的奇幻、率真、真實,人性的釋放以及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和生活氣息,吸引了詩壇內外的一些人。她的詩沒有直接記述歷史事件,但是,卻留下了歷史的痕跡。她讓我們從她的詩中,看到了除了小崗村、南街村之外的另外的一個“梁莊”。她的詩展現(xiàn)了另一類的生活真實,為我們的民俗學家、社會學家提供一種可供研究、應該關注的社會生活現(xiàn)象——真實的、原始的生活。
應該特別指出,她的詩,只有很了解農村、了解農民的人才能讀得懂。說她的詩“既不農民,也不鄉(xiāng)土”,這是既沒有認真研究她的詩,也表現(xiàn)出了自己對農村和農民缺乏了解。一位寫詩的文學青年同我討論余秀華的一首愛情詩。其后半首是這樣的:
如果給你寄一本書,我不會寄給你詩歌
我要給你一本關于植物,關于莊稼的
告訴你稻子和稗子的區(qū)別
告訴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膽的
春天
這位文學青年沒有看出詩中的深邃的思想。問我這詩好在何處?我對她說:“讀懂這首詩,關鍵是理解在農村區(qū)分‘稻子’和‘稗子’這件事兒的意義及其比喻意義!咀印汀拮印幵谘砻绲脑缙,二者長得十分相似,很難區(qū)分,而農民春天給稻地除草,就是要善于識別并除掉藏身于眾多的稻苗中的稗子(因此,稗子的春天等于面臨死亡),如果一旦遺漏除不掉,它就迅速長大,要同稻苗搶水、搶肥,一旦結籽,混雜在水稻里,就要影響稻子的等級。因此,區(qū)分稻子和稗子是農民必須掌握的一個絕活,是判斷一個農民是否合格的重要標志。很多時候也把區(qū)分稻子和稗子引申作為做人處事,要善于區(qū)分真假的一種能力。有時也把稗子比作善于偽裝的壞人。等等,這是內涵十分豐富、應用非常廣泛的兩個詞。詩人在這里不送自己愛慕的人自己寫的詩歌(她讀對方的詩,對方大概也是詩人吧?),而送他稻子和稗子的區(qū)別 、告訴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膽的春天,這里詩人顯然有意無意地創(chuàng)造了一個深邃的想象空間,一個含蓄的空間,一個詩的空間!這是農民中來的詩,只有農民才能寫出來的詩!在余秀華的詩中,不乏這樣的意境和句子。
她的詩,正如一些網(wǎng)友和專家們說的 “是生生從土里拔出來的句子,新鮮得掉渣”,“是純粹的詩歌,是生命的詩歌,而不是寫出來的充滿裝飾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語言的流星雨,燦爛得叫你目瞪口呆”,(學者、詩人沈睿)“就算不考慮她的身體狀況,她也是位不錯的詩人”。(文學評論家張清華) 他的詩歌,也正如發(fā)現(xiàn)余秀華的伯樂《詩刊》編輯劉年評論的,她的文字“像包壯的谷粒一樣,充滿了重量和力量,讓人們對上天和女人肅然起敬”。無疑,她的詩,在當前是詩壇的一縷清風。自然,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和評價,有時是見仁見智的事兒,我們不強求共識,但是,不能說她的走紅是“非詩的因素”。自然,她如果不是腦癱,不是農婦,能不能寫出這樣的詩,那是另外一個問題。她的詩是屬于她這個特定的個人的,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同她本人身體的不完美一樣,她的詩也存在著不完美。但,這不是主流。
還有,余秀華的走紅,有的只是伯樂的推薦和網(wǎng)友的善意呼應。就這一點而言,對當前的文壇來說,也是一種“正能量”,不能說是“文學個案”。古今這樣事情并不少見。魯迅發(fā)現(xiàn)蕭軍蕭紅,茅盾發(fā)現(xiàn)茹志鵑以及小說《林海雪原》的出版等等。就是現(xiàn)在,這樣的“個案”也不僅僅是余秀華一人。幾個月之前,中央臺報道的安徽婦女、48歲的“蔥油餅大姐”趙林,15歲得病綴學,21歲離家去上海,賣蔥油餅。在浙江退休干部蔡昌森的鼓勵、指引下,走上創(chuàng)作道路,她白天賣蔥油大餅,晚上做家務,夜間一個字一個字地敲打鍵盤。經過多年的拼搏,創(chuàng)作了十多萬字的小說《蟻群》,引起很大反響。還有,深圳49歲的打工者郭金牛,他的詩歌專著《紙上還鄉(xiāng)》在2014年11月同被英國、德國、荷蘭等7個國家出版,被譽為“中國農民工詩人”。20多年,郭金牛也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和指導。當前的文壇須要更多這樣的“伯樂”。
從余秀華走紅的過程看,也有其必然性,現(xiàn)在不過是“水到渠成”而已。她是經過了15年的辛勤耕耘,才有今天的收獲。人們在欣賞她的詩歌的同時,也敬佩她的毅力和勇氣。從勵志的視角看,她的這些付出和努力,同張海迪比,同全國優(yōu)秀的殘疾人比,毫不遜色,這應該得到肯定,怎么能說連一個勵志的典型都夠不上呢?還應該特別指出, 這之前,她就得到了一些人的關心和照顧(例如,當?shù)貧埪?lián)曾給她送個電腦,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讀“余秀華現(xiàn)象”不能忘記的,是值得我們提倡的“正能量”。
至于余秀華今后能發(fā)展得怎么樣,她是真正成為中國的艾米麗·迪肯森還是從此默默無聞,我們不能預測。不能以此論今日“走紅”的是非。我們應該從這個“個案”中,研究其背后的普遍性問題,不能以“不能復制”為由而將其一棍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