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去過無數次徽州,對徽州似乎很熟悉,但如這次這般的行走,對我來說,還是第一次,使我深得皖南山水的教育,深得徽州文化的熏陶。說這是一次恬淡之旅、水墨之旅,還不如說是心靈之旅。
車過江南,就是一幅煙雨江南的模樣。江南正下著雨,時下時停。而安徽的江南,就是一個大盆景,一個中國的大盆景,一個世界的大盆景。那里的山脈,河流,植被,物產,是那么的獨特而豐富,而皖南的美景,更是無以言說。它是一個無形的巨大的氧吧,是一個物產、風物和人文的知識的宮殿。讀懂了皖南的山水,就學會對美的認識,就懂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與精深。我是深愛著皖南的。也許是我的偏愛。反正我總是說“咱安徽山水多美麗,皖南山水更妖嬈!
下午4點左右,車到潛口。潛口因村口有一座古塔而聞名。這是一座七層磚塔,叫翼峰塔,也叫下尖塔,建于明代。村口建塔,主要是鎮(zhèn)口之用,水,是萬物之源。在徽州,水即是財。水繞村流,是基本要求。水,也是人們生活之必不可少。飲用,洗刷,燒煮,澆灌,樣樣少不了它。俗話說,女人離不開水,也是說的水的重要。潛口的得名,我看一本書上說,是因東晉大詩人陶潛曾在此隱居(王振忠著《徽州》,三聯書店出版)。這種說法,姑妄聽之,但對記住一個地名亦不無好處。
這是一座菱形磚塔,我里外望望,反復摩挲,真是精美之極。老東西總是讓人那么牽掛,那么生情。這是為什么?
到呈坎。呈坎者,八卦村也。呈,乃“呈現”,坎者,凹也。據說,呈坎,興起于明代初期,已有600多年歷史。村中現仍居住有700戶人家,2800多口人。世代為羅氏居住。進村口,一個空坪,走進村道,一荷塘呈現在眼前,徽派的典型式樣:灰墻黑瓦馬頭墻,倒影在水中。在一處長廊入口,有一座水碓立于眼前。水碓,借水之力,可以舂谷(去谷皮),我們轉了轉巨大的木輪,仍可轉動。
走入街巷,巷及一人寬,沿墻一邊有水渠,清水流動。這也是徽州的特色,四水繞村。在半尺寬的水槽上,隔不遠就是一塊橫石,導游告訴我們,這是“謙讓石”。巷小,只能一人行,如遇長輩或老人,晚輩要讓在一邊,讓長輩先走。這也可見徽州人的精細。在此小小的細節(jié)上,體現著浸入到細微處的徽文化的元素。巷中清寂,沒有多少買賣的存在。導游小畢說,呈坎的特色是把商業(yè)元素藏起來,讓文化元素顯現出來。這真是高明之見。走了半天,只在一巷中,見一戶人家在賣“羅氏石頭粿果”。塌粿果,是徽州特產,味道相當之好。
走進一戶大宅,除徽派建筑的一貫建制外,墻上掛著八卦圖,廳堂的兩側,各有神龜和龍頭馬。我見墻上有八卦圖,畫有陰陽太極。圖案表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和坤,分別對應著天、澤、火、雷、風、水、山、地。
走過鐘英街,小街高墻斑駁,在一處墻上還依稀印有“打倒英美帝……”的字樣,過一處較高的木質圍欄,圍在一處灰墻的半腰,比一個人頭略高些,導游小畢說,這是當鋪的柜臺。鄰里鄰居,來當個東西。人,到了當家財的地步,想必有難處,當的人不想見當鋪里人,當鋪掌柜也不想見當物之人。于是將柜臺設得高高的,在柜臺里,見不到外面的當物之人,只見一雙手遞上去的東西,而下面也見不到高高在上的當鋪老板,大家都不難堪;罩V有云:“居高臨下好壓價,只認東西不認人!碑斾,作為徽州的四大行(茶行、木行、鹽行和當行)之一,也現出另一番的景象了。
在這古老的小街的兩邊,多是一些破敗的古民居。這些沉積歷史厚重文化的老房子,它們有自己的故事?蛇@些故事,都沉入歷史的縫隙之中,沉入歲月的塵埃了。俗話說:“自來都是人養(yǎng)房,從來沒有房養(yǎng)人!边@些經年沒人居住的老宅,它們破敗得更快,連門頭和檐下的精美的磚雕,都顯出蒼老的龍鐘面貌了。倒是那些墻邊的花草,卻依然熱烈,不時見到墻邊的一串紅、野茉莉,開在這九月的黃昏。
走過鐘英街,來到著名的羅東舒的祠堂,一座巨大的門樓,雕梁畫棟,顯示出當年的榮耀和輝煌。門頭一幅橫匾,上書八個大字:貞靖羅東舒先生祠。匾為羅哲文所書。羅哲文,古建筑專家,梁思誠的學生。進入祠堂,一個大大的天井,左右各植一樹。右手一株桂花,十分高大,亭亭如蓋,一位老者介紹,已有400年的樹齡;左手一株紫葳(亦稱癢癢樹),瘦弱一些,枝頭嫩嫩的枝葉婆娑,祠堂解放初辦學,作為小學校的學堂;罩莸撵籼,凡規(guī)模大者,新中國成立后多為學堂也。據老人介紹,羅東舒壽七十有三,元代為躲避出仕,潛回老家,為隱士。
黃昏逼近,天色昏暗。古村落即將沉入夜幕之中。一切的景色都模糊了起來,仿佛剪紙一般單薄而凝固。夜晚進入唐模村,仿佛進入一個寂靜的陌生世界,仿佛前世的感覺,夜色撒在古街巷中,靜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