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比單純在教材中增加古詩文數(shù)量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自主、自在地“悅”讀,讓他們愛上古詩文,在他們心中播下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
古典詩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但上世紀初以來,古典詩文在人們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邊緣,反映到小學教材上,就是曾一度不見它們的蹤影。改革開放以來,才開始選入一些,后來有所增加。近些年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升溫,關于語文教材特別是小學語文教材應增加古詩文篇目的提議和討論一直很多,這些提議和討論對提高國民對古典詩文的重視程度和接受熱情,無疑具有較好的引導作用。
古典詩文,尤其是古典詩歌,對于語文教育來說是非常適宜的內容選擇!拔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它們朗朗上口,表現(xiàn)出音樂之美;它們高度凝練,語短情長,表現(xiàn)出漢字的獨特魅力;它們從生活中來,表現(xiàn)出古人世界豐富的情與事。更重要的是,古典詩文呈現(xiàn)出一種境界之美,得意忘言,空靈悠遠,這得益于先人對渾樸天地的貼近與體悟,對社會人生的理解與反思。這是東方文明獨特而深刻的智慧。因此,適度在語文教材中增加古詩文,讓孩子們閱讀古詩文,濡染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長河,對于培養(yǎng)少兒的審美感受(審美是真、善觀念形成的途徑與基礎),是極其有益的。
但具體到實際操作上,增加的幅度、選入的標準與教學設計等問題,都需要思考和規(guī)劃。古人寫“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天地之間這一派自然風光,若是進了教材,會否因為應試教育的思維,而僅僅被硬性要求背誦、默寫,為釋義和理解設計標準答案?一首素樸渾然的妙詩在進入教材之后,會不會就像把大自然硬扯進一個細窄閉塞的管道,窒息了它的美?在這個意義上說,在教材中是否增加古詩文的數(shù)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著眼于如何教,如何讀,如何讓孩子們自主、自在地“悅”讀,讓他們愛上古詩文,在他們心中播下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教育工作者應該多想想孩子的心理以及接受習慣,接受不同孩子的差異并加以引導,而不是嚴格地框定、限制,不是填鴨式地強迫灌輸。自由的教與學的境界,是大家共同努力追索的!翱鬃佑魏蹙l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边@種詩意盎然的教學境界,值得我們向往和追求。
現(xiàn)在,古典詩文閱讀的背景,已發(fā)生巨大變化,不僅表現(xiàn)在文化思想上,還表現(xiàn)在生存空間上。“澄江靜如練”“綠楊枝外盡汀洲”“淥水蕩漾清猿啼”,這樣的自然美景越來越少。湖干河污,水泥森林不斷擴展,棚養(yǎng)花草纖弱易萎,這種現(xiàn)狀讓孩子如何理解古詩文中的美景?會不會我們提供了書本中的美,而孩子們卻找不到現(xiàn)實中的真?因此,關于古詩文的討論,又應該不拘泥于教育系統(tǒng),還需要關注大的社會背景,做綜合的反思,進行綜合的改善。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謂為這一層面的思考做了有力的注腳。
因此,就少兒閱讀古詩文、繼承傳統(tǒng)文化來說,我們所要做的,不僅是簡單地在教材中增加幾首古詩文,還要做另外更艱巨的工作:一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制度的改革;二是改善我們的生態(tài)與生活,讓古詩文中的美景重返大地,讓古詩文的土壤重新鮮活,讓人能夠親近自然、返璞歸真。這樣綜合性的工作,必然是美、真、善合一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