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互相影響、走向交融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網絡文學要產生經典,應當回歸文學標準
□文學批評不能再回避網絡文學
最近,中國作協調研組分赴全國多地進行大規(guī)模網絡文學專題調研,引起輿論高度關注。作為網絡文學發(fā)展較為活躍的地區(qū),調研組在不久前也來到我省的沈陽、大連兩市舉辦座談會,與網絡作家對談,深入了解他們的寫作狀態(tài)與寫作需求。據悉,中國作協還計劃在今年內成立中國網絡作家協會。
以往,網絡文學一直被視為文學中的“另類”,沒有進入主流文學視野,不少文學研究者對網絡文學抱著不關注、不討論,甚至是不接受的態(tài)度。然而,隨著新媒體閱讀的受眾群越來越龐大,網絡作家的影響力越來越廣泛,網絡文學的存在已經不容忽視。如果從讀者的數量來看,網絡文學早已成為“主流”的文學樣態(tài)。
近兩年,線上文學與線下文學的邊界不再那么壁壘分明,網絡作家對文學品質的追求、對社會認同的期待也日益凸顯。這些因素都在推動文學界將更多的關注投向網絡文學和網絡作家。
網絡文學不再邊緣化,已經成為社會文化生活的一種常態(tài)……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的關系經歷了涇渭分明、漸漸接近、彼此認同等多個不同階段……主流文學視野不再無視網絡文學的存在,而網絡文學在文學意義上的發(fā)展也進入到了新的階段
在微博、微信還未誕生的時代,BBS(網絡論壇)是網友聚集的最主要平臺。許多人喜歡在BBS上發(fā)布抒發(fā)個人所思所想的文章,這類文章被視為網絡文學的雛形。 1998年左右,一部名叫《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小說風靡互聯網,作者“痞子蔡”(蔡智恒)成為當時年輕人競相談論的“偶像”人物。《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被認為是網絡文學正式登場的起點。
10余年的時間過去了,蔡智恒已經是“奔5”的中年人,網絡作家更新換代了不知多少次,《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也成為歷史名詞。今天的網絡文學作品多不勝數,每天都有大量新作品出現,網絡作家更是層出不窮,當中被昵稱為 “大神”的“紅人”,其影響力甚至超越了當年的“痞子蔡”。
網絡文學其實沒有變,它仍然是生長在互聯網上的文學樣態(tài);但它似乎又變了很多,因為它不再那么“民間”、“邊緣”,而是成為了社會文化生活的一種常態(tài)。
據悉,2009年網絡文學的用戶規(guī)模為1.62億人,2010年接近2億人,到了2013年,調查顯示,網絡文學活躍用戶已高達4.3億人。如此龐大的受眾群,如此快速的增長速度,都充分顯示了網絡文學在當下中國所具有的強勁活力。
不過,盡管網絡文學自身的發(fā)展“熱火朝天”,但它的“文學”身份卻一直受到“冷遇”!熬W絡文學不是文學”,“網絡作家只是寫手”,長期以來,質疑的聲音纏繞不去,網絡文學始終處于文學“編外人員”的尷尬地位。
上述質疑并非盲目的批判,事實上,以傳統的文學標準來看,網絡文學的確難以被文學研究者納入視野,難以進入文學史。由于網絡文學是零門檻,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創(chuàng)作,寫作者的文學素養(yǎng)參差不齊,作品質量泥沙俱下,再加上缺乏評價標準、商業(yè)因素過度介入等因素的影響,使得網絡文學的整體質量長期徘徊在較低的水平。
記者長期跟蹤采訪文學界動態(tài),對于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之間的關系有深入觀察。在網絡文學誕生初期,多被看作是娛樂文化的一種新形態(tài),與主流文學圈子有相當大的距離。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的關系經歷了涇渭分明、漸漸接近、彼此認同等多個不同階段。
2008年,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曾公開建議,作協組織應該關注網絡作家的存在,將具備一定水準的網絡作家吸收為會員。 2010年,著名網絡作家“唐家三少”正式成為中國作協會員, 2011年他又當選為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這一事件被輿論稱作具有“融冰”意義,標志著主流文學視野不再無視網絡文學的存在,而網絡文學在文學意義上的發(fā)展也進入到了新的階段。
近年來,隨著盛大文學、起點文學、騰訊文學等大型網絡文學網站的崛起,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力量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和篩選,催生了一批水準較高的作品,也發(fā)現了不少具有一定文學素養(yǎng)的網絡作家。并且,不少已經成名的網絡作家,經過多年的創(chuàng)作和沉淀之后,也開始對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現狀進行反思,甚至有人向傳統文學的軌道轉向。與此同時,傳統文學對網絡這一新平臺的認知和了解在逐步加深,傳統作家也不斷受到互聯網思維的影響,甚至進入網絡寫作的行列。顯而易見,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互相影響、走向交融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傳統文學的節(jié)制性、嚴謹性、純粹性是網絡文學極度缺乏的……網絡文學需要從文學的傳統中尋找養(yǎng)分和動力
“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生事物,長期以來的狀態(tài)如同空氣,存在但透明,它恣意地生長并為文學帶來了改變,但同時,因為網絡的特性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以及它自身的種種原因,網絡文學一直被商業(yè)化裹挾。 ”網絡作家“天下塵!眳⑴c中國作協調研活動后,在博客上寫下了許多有關網絡文學現狀的思考。
自由生長的民間性是網絡文學壯大的重要基礎,但過度的戲謔化、娛樂化,“玩”起來無邊無際的寫作狀態(tài),也阻礙著網絡文學向更高的層次提升。傳統文學的節(jié)制性、嚴謹性、純粹性正是網絡文學極度缺乏的。因此,網絡文學需要從文學的傳統中尋找養(yǎng)分和動力。當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彼此接納并相互融合時,中國當代文學的發(fā)展或許能夠迎來一種新的可能。
去年11月,由沈陽市作協主辦的“盛京文學網”正式開通。值得注意的是,“盛京文學網”不同于一般的傳統文學網站,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網絡文學網站,而是試圖將二者融為一體,搭建一個可以容納各種形態(tài)的文學創(chuàng)作、推動全民寫作的綜合性文學平臺。
像“盛京文學網”這樣的嘗試,在全國各地都在進行著。用什么樣的方式、什么樣的機制、什么樣的途徑將網絡文學納入主流文學的觀照范疇,并使其真正成為主流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當下文學界共同思考的焦點話題之一。這一趨勢的出現,也是網絡文學需要進一步提升“文學”品質這一內因所牽動的。
網絡文學的評價標準仍未真正建立起來……網絡文學的評價標準不應與文學的標準相背離……只有回歸到文學品質,回歸到文學標準,網絡文學才可能走上一條更健康、更有序的發(fā)展道路
從1998年到2014年,網絡文學產生過具有經典意義的作品嗎?面對這個問題,網絡文學讀者和文學研究者或許會給出截然相反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網絡文學的評價標準仍未真正建立起來。
網絡文學要構建經典性,必須樹立標準。評價網絡文學優(yōu)秀與否的標準是什么?點擊率、傳播度,還是商業(yè)獲利?既然網絡文學被綴以“文學”的修飾,那么,其經典性的標準當然不應與文學的標準相背離。
有人曾說:“網絡文學就是快餐,沒有文學性的高低,只有好看或者不好看。”這種說法或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只能說明網絡文學的過去或現在,而不應成為網絡文學的未來。
網絡文學的產量之巨難以估算,當中點擊率高、傳播度廣的作品有機會透過傳統出版成為紙質讀物,少數作品更會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進而家喻戶曉,大紅特紅,如《甄傳》、《步步驚心》等。不過,絕大多數的網絡文學作品生于網絡、死于網絡,其影響力和生命力只停留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被受眾快速地瀏覽又快速地拋棄,除了短暫的娛樂功能外,幾乎沒有其他的價值,最終成為網絡世界的廢棄物。只有回歸到文學品質,回歸到文學標準,網絡文學才可能走上一條更健康、更有序的發(fā)展道路。
網絡文學回歸文學標準的途徑之一,是設立一定的“門檻”……門檻能夠凸顯網絡文學中具有精英化水準的作品,能夠展現一種高度,使質量相對較高的作品形成規(guī)模,帶動網絡文學整體的提升和進步
網絡文學回歸文學標準的途徑之一,是設立一定的“門檻”。大型網絡文學網站的壯大和成熟,發(fā)揮了門檻作用,對網絡文學發(fā)展的助推效果十分明顯。而隨著中國網絡作家協會的建立,將會產生更有效的門檻作用。
眾所周知,文學是有門檻的,但網絡是沒有門檻的。網絡文學設立門檻,不是要約束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而是為了構建一個平臺。在此平臺上,產生科學的篩選和推介機制,便于從海量的網絡文學作品中發(fā)掘、選拔優(yōu)秀之作。這樣的平臺將會有利于逐步形成適應網絡文學自身特點,又符合文學規(guī)律的評價標準。
門檻能夠凸顯網絡文學中具有較高文學水準的作品,能夠展現一種高度,使質量相對較好的作品形成規(guī)模,帶動網絡文學整體的提升和進步。
中國作協調研期間,網絡文學的評價標準是討論重點之一。網絡作家“天下塵!闭J為,并不是所有的網絡作品都能稱為網絡文學,網絡文學說到底還是文學,因此它的評價標準應更多地強調文學性、弱化商業(yè)性,以給那些在網絡浮華中堅守文學的作者以希望,同時要創(chuàng)造條件培養(yǎng)他們,發(fā)揮少數影響多數的作用。
她建議,“中國網絡作家協會成立后應當推動單獨設立網絡文學國家級獎項。同時,要建立網絡文學權威排行榜,遴選精品,推出兼具可讀性和文學性的作品,引導閱讀潮流。上榜作品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同時注重可讀性,適當考慮點擊量、商業(yè)價值,但不以商業(yè)利益為唯一標準。 ”此外,她還表示,作協組織應當對優(yōu)秀的網絡文學給予相應的扶持,比如推薦出版、舉辦作品研討會、組織評論等。 “扶持和推介可以幫助那些優(yōu)秀的網絡文學作品冒出來,可以強化文學性的重要意義,也可以增強排行榜的權威性,使網絡作家把上榜作為努力的目標。 ”
批評界越來越難以繞開網絡文學這個概念……文學生態(tài)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對其做出觀察、解讀、分析,是批評家應當肩負起的責任
網絡文學進入主流文學視野后,文學批評應當更加積極、主動地關注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生產。不管是設立標準、門檻,還是搭建平臺,都需要依靠文學批評的力量。目前,有質量的網絡文學批評少之又少,十分不利于網絡文學的發(fā)展。
記者曾采訪過不少文學批評家,他們中對網絡文學有所觀察的人不多,抱持肯定態(tài)度的就更少,甚至有意識地回避談論網絡文學。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批評界越來越難以繞開網絡文學這個概念。尤其是在分析中國當代文學的總體狀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時,更是難以視如此龐大的網絡作家群體于不顧。顯然,“拒絕”已經不合時宜。
網絡文學深刻改變了文學生態(tài),這是不爭的事實。觀察、解讀這些變化,并給出文學未來的發(fā)展路向,建構針對當下的文學理論體系,正是批評家應當肩負起的責任。
總而言之,未來文學界應當更加正面、客觀地看待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差異性,推動兩者的有效融合,重視網絡文學的研究與評論,給予網絡文學適當的價值認同,讓網絡作家更積極地去創(chuàng)作具有較高水準的作品,從而提升網絡文學的整體品質,使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向著經典化、精品化的方向發(fā)展,成為更具有文學價值的新的文學樣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