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劉醒龍,湖北團風縣(原黃岡縣)上巴河鎮(zhèn)張家寨村人,生于古城黃州。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小說委員會委員,F(xiàn)為武漢市文聯(lián)專業(yè)作家。1984年開始發(fā)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鳳凰琴》《秋風醉了》《大樹還小》等。出版有《威風凜凜》《一棵樹的愛情史》《圣天門口》《蟠虺》等長篇小說十一部,長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及散文集多部,中短篇小說集約二十余種,長詩《用胸膛行走的高原》等。曾獲第二屆中國小說學會長篇小說大獎、第一屆中國當代文學學院獎長篇小說大獎、首屆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香港)、《聯(lián)合文學》獎(臺灣)等。中篇小說《挑擔茶葉上北京》獲第一屆魯迅文學獎獎、長篇小說《天行者》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劉醒龍出了一本新書《蟠虺》,估計書名之生澀,讀者十有八九要去翻一下字典[虺:huǐ]。他說,這次寫作使他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因為在此之前,他曾以為無論體力、年歲還是興趣,都到了快要金盆洗手的時候了,而《蟠虺》的寫成,令他對小說寫作有了全新的興趣,甚至在脫稿后的習慣性疲勞恢復期內,就有了新的寫作靈感與沖動。
“很高興文學的活力在我這里還沒有枯萎!眲⑿妖堈f,《蟠虺》已成為自己偏愛的一部作品。早在十年前,他的長篇《圣天門口》出版之初,作品便先放在網絡上連載,點擊率頗高。十年之后,《蟠虺》是否也會在網絡上接受網友的訪問?劉醒龍的回答是,寫作已經夠累了,不大勞神考慮營銷了!拔覀冞@一代人長身體時,遇上天災人禍,先天營養(yǎng)不良,論體質,上不如長輩,下不如晚輩,只能自己悠著點。所以,我常對自己說,寧肯少賣二十萬冊書,也要力爭健康地多活兩年。”
讀書報:首先祝賀您的長篇小說新作《蟠虺》出版。因為“蟠虺”這兩個古老的文字,讓我更有理由讓從時新話題開始——您從什么時候開始使用網絡?在網上消耗的時間多嗎?利用網絡做什么?
劉醒龍:1999年秋天吧,記得那時剛從新疆回到武漢,買了一臺兼容電腦,開始學著發(fā)電郵,看各種消息,然后就遇上MSN。用MSN是出于獵奇,在作家中我是最早幾個出現(xiàn)在這上面,記得當初還惹起一片嘖嘖聲。
接著是博客與微博,這兩項網絡時髦是被動的,特別是博客,人家打電話來說,余華的、張海迪的也是他們幫忙開的,按他們說的,我成了名人博博客中的第三位,他們弄好后告訴我密碼,我就上去玩起來。微博也是如此。
不過,后來的QQ與飛信我堅決不玩。這東西太費時,年輕時還耗得起,現(xiàn)在不行,沒有哪一天覺得時間夠用。網絡作為快捷的聯(lián)絡方式,電郵已經很方便了,再加上手機短信,加上我越來越討厭互聯(lián)網上有太多的蠻不講理的垃圾,包括垃圾信息、垃圾語言、垃圾情感和垃圾人。
讀書報:在簽合同的時候,您會注意到作品的電子版權嗎?
劉醒龍:當然?墒乾F(xiàn)在用的都是格式合同,大多數(shù)出版社讓作者簽這些條款,只是限制電子閱讀,而保護紙質書的銷售。
讀書報:有無“劉醒龍吧”之類的書友會?網絡上的聲音,會不會影響到您的寫作?
劉醒龍:除了自己的心聲,其他東西很難影響到我的寫作。無論虛擬之物,還是外部活體,都不如自己對自己的了解。我的情緒是何種狀態(tài),我的體力是何種狀態(tài),我的心理是何種狀態(tài),我的寫作資源狀態(tài),是受到環(huán)境染污,還是綠色環(huán)保,只有自己最清楚。寫作者必須給自己創(chuàng)建一道強大的防火墻,只有保持那種高處不勝寒的孤獨,才有獨立自由的思想境界。
我見過網絡上的“劉醒龍吧”,也不知是誰弄的。我不是清高,確實是不好意思,人家在那里放心大膽地指手劃腳,當事人擺明身份,或是偷偷摸摸去說好說壞,總覺得有哪里不對頭。哪怕去那里潛水,也有一種“偷窺”的不好的感覺。
有些人一天不在網上弄出點動靜,就覺欲火難熬。明明是自己寫在網絡上的話,還裝作不曉得,四處放通知讓別人去圍觀。人與人不一樣,我總覺得紙質的評論文章才是供人閱讀的。在“吧”里,是他們的小圈子在交流,旁人卻豎著耳朵聽,實在不是一件能使人習慣的事。
讀書報:對于網絡小說家日進斗金的現(xiàn)象,您有關注嗎?會作何評價?
劉醒龍:寫作是極為個性的選擇,歐洲的好作家,如果有人恭喜他的作品賣了一萬或幾萬冊,人家反而會生氣,認為那是鄙視他的作品太沒水平。
不要莫名其妙地羨慕某種東西,也不要莫明其妙妒忌某種東西,重要的是自己的選擇與體會,在自己的選擇中體會到滿意,那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網絡上的寫作與所有寫作一樣,賺錢養(yǎng)家糊口當然是很重要的內容,如果將此作為唯一的目標,肯定難以為繼。除了母親做的飯菜,其他人做的任何飯菜,哪怕再好也有膩的時候。母親做的飯菜卻越吃越香,因為那是人生味道的經典。一切不以經典為目的寫作都是不道德的。
讀書報:您從1979年開始寫作,92年發(fā)表《鳳凰琴》,從此劉醒龍的名字開始為廣大讀者熟知。這十三年的時間,中間經歷了什么?是否也有過很多退稿?
劉醒龍:就在兩個星期前,我托人高價從某處購回先前散失的最早的習作手稿。那幾天我真是高興極了,拿著那份手稿就像見到青春洋溢的自己。那也是我最早被退的小說稿。找到這份手稿的過程就是一個傳奇故事。
對寫作者來說,退稿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寫作初期被退稿是如此,老了,才華不再時又會被退稿。年輕時被退稿,仍然堅持下去是一種美德。年老了被退稿,還要硬寫,硬要找地方發(fā)表,則是對自己的不道德,也是對文學事業(yè)的不道德。
讀書報:您從事寫作已經35年,從當年的現(xiàn)代派先鋒作家到現(xiàn)在,您認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和發(fā)展?
劉醒龍:年初時,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套“長篇小說系列”,收入了《威風凜凜》《往事溫柔》《燕子紅》《一棵樹的愛情史》《彌天》《圣天門口》和《天行者》,不算中短篇小說,從這些長篇小說里,就能看到文學生命力的律動。
對一個作家在一定時期內作品的評判,評論家或者讀者如果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說法,那才是天大的好事。好的作品必須提供多種閱讀的可能。一個作家一輩子只能寫一類作品,要么是對自身寫作才華的浪費,要么是才華有限。每次寫作,都向自己寫作所能達到的深度與高度發(fā)起挑戰(zhàn),這更能讓我體會寫作的魅力。
讀書報:在閱讀新作之前,我重新找來長篇小說《天行者》《燕子紅》和散文集《寂寞如重金屬》閱讀。幾部長篇相比較,我覺得最具有閱讀挑戰(zhàn)的還是《蟠虺》。您有沒有考慮過,在設置各種懸念的時候,調動了某些讀者積極性的同時,也會將很多老讀者拒之門外?
劉醒龍:這樣的問題才令我感到意外。相比以前的作品,《蟠虺》應當更容易使人進入到作品意境之中。而且,這也是迄今為止在我的寫作歷程中,最具寫作愉悅的一部。
當然,閱讀這樣的作品是有挑戰(zhàn)性的,之前對青銅重器缺少基本了解的人更是如此。想一想,日常閱讀中,哪一部、哪一篇沒有對讀者產生過這樣那樣的挑戰(zhàn)?沒有挑戰(zhàn)的閱讀是偽閱讀,這樣的閱讀是無效的。
我相信喜歡我作品的讀者會更喜歡《蟠虺》,至少他們能從這部作品中發(fā)現(xiàn),那個叫劉醒龍的家伙還能寫出令人覺得耳目一新的東西,而不是拾自己牙慧,沒完沒了地重復可憐的三板斧。
在我自己這里,已經放棄了對有些同行作品的閱讀,想想自己曾經是如此喜歡,問題出在一而再、再而三的相同的“喜歡”,終于讓人倒胃口了。這一點才是最可怕的,這也是謀殺一名忠實讀者的最無恥的方法。
讀書報:新書完全超出了對您作品的閱讀經驗,無論構思還是敘述,都有很大的變化。這樣的突破,對您來說是否也有一定的難度?
劉醒龍:面對新的寫作,從來不會沒有難度。這也是我從2000年起放棄中短篇小說寫作的重要原因,在那之前,所有的中短篇小說寫作對我來說實在不是一件難事。及時出現(xiàn)的自我懷疑,使我作出全力寫作長篇小說的選擇。
《蟠虺》的難度明顯擺在那里,僅是書中小學生楚楚用來刁難成人的那三十個與青銅重器相關的漢字,能認識一半就很不容易了。況且還將考古界自身都沒有結論的重大懸疑貫穿始終,這也是小說的魅力所在。小說的使命之一便是為思想與技術都不能解決的困頓引領一條情懷之路。
讀書報:作品的主題宏大,對楚文化的神秘和莊嚴,對出土文物的真?zhèn)沃,承載著大歷史宏闊寬憫的氣量,所有這些,駕馭起來順利嗎?能否說,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您文學創(chuàng)作的抱負?寫作這部長篇的契機是什么?
劉醒龍:《蟠虺》的寫作初衷有很多種,最重要的還是曾侯乙尊盤對我的魅力吸引。
2003年夏天之前,我與太多的人一樣,理所當然地將聲名顯赫的曾侯乙編鐘當成文化崇拜。那年夏天發(fā)生了一件事,讓我赫然發(fā)現(xiàn),原來還有不只是藏在深閨未被人識、而是展示在博物館中也未被人識得的國寶中的國寶。那一刻我心里就有了某種類似小說元素的靈感,之后就一直將曾侯乙尊盤藏在心頭。
因為博物館就在家附近,或自己去,或帶朋友去,每隔一陣總會去寂寞的曾侯乙尊盤面前懷想一番。最終促成《蟠虺》的,是近幾年偽文化的盛行而帶來的文化安全問題。
虺五百年為蛟,蛟千年為龍。當今時代,勢利者與有勢力者同流合污,以文化的名義集合到一起,不是要為蛟或者為龍,其蛇蝎之心唯有將個人私利最大化,而在文化安全的背后,還隱藏著國家安全的極大問題。
對青銅重器辨?zhèn),也是對人心邪惡之辨,對政商奸佞之辨。商周時期的國之重器,遺存至今其經典性沒有絲毫減退。玩物喪志一說,對玩青銅重器一類的人是無效的,甚至相反,成為一種野心的膨脹劑。
讀書報:小說涉及的專業(yè)內容很多,是否也做了相當?shù)奈膶W和專業(yè)準備?
劉醒龍:十幾年中,我總在有意無意地找些關于青銅重器方面的書讀,粗略地盤算了一下,僅是直接相關的書籍與材料,花費就有三千多元。有些專業(yè)方面的書真的太難讀了,能夠讀下來,還得感謝中國的高速鐵路,感謝武漢成了中國的高鐵中心。從離家很近的高鐵車站出發(fā),去往下一個目的地,大多在四小時左右。往來八個小時的孤單旅途,正好用來讀一本平時難得讀進去的專業(yè)書。
讀書報:小說人物比較集中,主題也很突出,閱讀中感覺故事結構十分嚴密——因為太嚴密了我才要說,小說中出現(xiàn)的不少巧合,有沒有必要?比如許姬的人名,讓人感覺到是精心為之。也許我的感覺有些偏頗。您如何評價自己的這部新作?
劉醒龍:巧合是一個人面對復雜人生的自信。對作家來說,巧合是靈感的一種來源。比如這部《蟠虺》,如果我不是當初在博物館被一位在武漢大學讀夜大班的某女作家的同班同學認出來,并熱心地客串講解員,將藏在太多青銅重器深處的曾侯乙尊盤介紹給我,或許就不會有這樣一部關于青銅重器的長篇小說出現(xiàn)。
巧合是人生之所以美好的重要因素,天下男女,哪一段愛情的出現(xiàn)不是因應著巧合,大千世界,茫茫人海,只要錯過一次相見,或許就是永遠的陌生人,偏偏在某個時刻兩個人帶著愛情相遇了,然后相守白頭。匠心獨運和肆意編造的分野還是說得清楚的。我喜歡這種名叫巧合的事情,巧合的出現(xiàn)證明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全部選擇對了。
有些事情之巧,真的讓人無法理解,《蟠虺》中在長江與漢江交匯的龍王廟溺亡那位,確有其人其事,過程就是如此,因為太真實了,才讓人在難以置信中體味出難以言說的人生意味。還有夜晚在墓地遇上靈異的情節(jié),我是不想多費筆墨去解釋,這種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有體會的現(xiàn)象,本無須在小說里作太多的啰嗦。
你若來武漢,我一定帶你去黃鸝路、翠柳街,還有白鷺街去看看——真的沒有青天路——這幾條街就在我家附近,是我日常出沒的地方。寫作時我自己也不明白,這個城市的地名委員會為何要老早給我留下這絕妙的小說素材,這樣的巧合很能讓人興奮,也很讓人無奈。
讀書報:還有兩個最簡單的問題,這本書您創(chuàng)作了多長時間?為什么會起名《蟠虺》?
劉醒龍:從2013年春節(jié)之后開始,到2014年元月脫稿,前后花費十幾個月。實際上交稿之后,還在不斷地修改,直到出版社都出清樣了,還改動了一些。
與我的其他作品的名字改來改去不一樣,《蟠虺》是從一開始就定下來的。因為這兩個字不好認,女兒就讀的學校組隊參加漢字聽寫大會,老師號召全校學生多找一些“變態(tài)”的字詞刁難一下集訓隊的學生。女兒就將這兩個“變態(tài)”的字詞報到學校去。
讀書報:書中有句話是“青銅重器只與君子相配”,而最終“國之重器”的真器歸位,“老省長”、熊達世等陰謀家自以為天衣無縫,所盜得的偽器沉入長江與漢江交匯處萬劫不復,你認為青銅器的品質有哪些?
劉醒龍:小說人物馬躍之所謂的“與青銅重器打交道的人,心里一定要留下足夠的地方,安排良知”,青銅大盜與青銅重器仿制天才老三口,在獄中徹悟之后所說的“非大德之人,非天助之力,不可為之”等話語,很好地指出了青銅重器的品質。
春秋小國隨,作為春秋強豪楚的弱鄰,雖然受盡欺凌,每當楚國出現(xiàn)危難,都堅守自己的人倫底線,以四兩之力撥動千斤,救楚國出絕境。楚用青銅鑄造戰(zhàn)爭機器,隨用青銅鑄造國之重器。千年之后,歷史選擇的偏偏是后者。希望我與我的同時代人能夠一起明白,何為國寶!何為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