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場寒流一來,樹上葉子便落得差不多了。寒來千樹薄,秋盡一身輕。出門臉上多了涼意,人們便穿上了毛衣;再來一兩次寒流,冬天真正到了。天空開始焐雪,如魯迅所說,舊歷年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這時便是快過春節(jié)了。
我的記憶中過年就是吃。在縣里的時候,畢竟還是鄉(xiāng)鎮(zhèn),家里關系我的第一件事便是蒸包子。包子要到專門的地方去蒸,母親還要洗涮蒸煮,于是端著餡子去排隊的任務便落在我頭上。這可不是一個輕松的事,要用極大的耐性在那里等,因為蒸一家需要并不短的時間,春節(jié)前的那幾天,飯店是通宵蒸的。運氣好的上半夜能出來,運氣差的,下半夜一兩點是正常的。我從下午開始,便在那熱騰騰的霧氣中等待,人們忙碌著,那一籠籠暄軟的熱包子,倒在一個過渡的、平鋪著紅草的簾子上涼著。我一會兒便要看看自己家裝餡子的臉盆,蒸完了一家便將自己的臉盆往前挪一下,以免別人插了隊。
快到晚上九、十點,終于到我家的了。第一籠出來,倒在簾子上。那一刻我便感到自己十分的富有。吃是可以隨便吃了,要撿那皮子透明的,滲出了油的熱的吃。我媽媽是很會做菜的,因此包子的餡子也是十分好的:有肉餡和豆沙餡兩種,味道也調得比別人家的好。我吃了兩個熱熱的肉餡的,便停下不動;等好幾籠之后,豆沙的出來,靜下心來享受那流了滿嘴的香噴噴滋味。那種赤紅色的豆泥,糯極了,香極了,甜極了。我的喜悅,真想圍著街道一顛一顛跑兩圈兒,之后猛搖自己想象中的尾巴。我想對于一個童年,沒有什么能比吃給一個孩子留下更美好的記憶了。
這一頓自由的吃之后,拎回家的包子吃起來便沒有那么自由了。包子回了家便藏在了母親臥室床的蚊帳后邊。一頓吃多少,都得由母親作主。因為母親要計算著去吃。這一百多個包子是要吃到正月十五的,還要待客,點了紅點的甜餡的相對要少一些,因此還要扣著吃。
廚房里飄出烀咸貨的氣味。咸雞、咸鴨、豬頭、豬尾巴、排骨豆子。熱氣飄出廚房,迷漫在院子里。院子里的臘梅花開了;在一角,還種了許多烏菜,它們青油油的。熱氣混合了臘梅的氣味,壓向院子鋪著方磚的地面。我個子還矮,便在這熱氣中奔跑,仿佛在貼著地面飛翔。那是些典型的節(jié)日氣味。一年才真正有一次。咸貨烀好了,母親放在一個墊了烏菜的大篾籃子里。我開始圍著篾籃轉,趁娘不留神,拈排骨豆子里的排骨吃,撕咸雞的脯肉,咬一截豬尾巴。打是少不了挨的,因為自己也有不留神的時候。因為吃挨打,對孩子來講,再正常不過了。打,也是一種氣氛。這也是過年的一部分。訓斥孩子,大人畢竟最像大人了。
有了爆竹的響聲。東一個,西一個……那是孩子多的人家孩子淘氣,先放著玩。三十兒的黃昏,年的氣氛似乎更加緊張了,父親開始貼門對,母親掃地。黃昏降臨了,霧氣(夜氣)慢慢升起來。遠遠近近響起連貫的爆竹聲。一個縣城都在一片巨大的響聲之中。父親去關了院門。一家人都放松了下來。父親坐下抽煙,母親臉上有了笑容。除夕開始了。
初一的早晨是在鞭炮聲中醒來的。換上新衣,起來響響地叫一聲:媽媽!爸爸!摸摸新衣的口袋:10塊錢!包在紅紙里的10塊錢!哈哈,壓歲錢。孩子的臉上馬上漾起無盡的快樂。早飯是我又一次年的記憶。初一的早晨吃元宵。母親的元宵又大皮又薄,豬油餡的,芝麻餡的。特別的饞人,也特別燙,要小口咬。吃下四五個,肚子便滾滾圓圓的了。
接下來就是一個饕餮的日子。瓜子、花生、糖、大糕,一天下來,嘴是不停的。一日的三餐也可以敞開吃了,肉圓、豆腐圓、燴魚羹、藕夾子、海帶燒肉、櫻桃肉、咸雞、咸鴨、豬尾巴……各種咸貨。一通虎吃海喝。打嗝已經有傷食味了,可還是不能停下來。天空開始飄雪。幾個時辰,外面一片雪白。我們走出去,在雪地里,一群孩子你追我打,小手凍得通紅!我們在風中成長,在雪地里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慢慢長大了……
童年的年已經遠去。它釀成美好的記憶深埋在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