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電視劇《鐵血兄弟》(原名《新青年》),橫跨了1907年至1927年的中國歷史。從創(chuàng)作的本意上,是力圖譜寫一部中國青年的精神史詩。經(jīng)由這部作品,筆者在向自己所感懷的那個時代、那段歲月和歷史深處的“新青年”們表達敬仰與追慕。劇中的4個主人公,在動蕩的歷史風云中,一次次面臨生死考驗,一次次承受苦難挫折,卻從未選擇妥協(xié)和放棄。風云跌宕的時代,將100年前的一代青年拋入了歷史洪流之中,大浪淘沙,他們也曾迷茫、也曾懷疑,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對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堅守。時光流轉之間,青年對理想的堅守與執(zhí)著,正是這“變”中的“恒”,也是本劇的核心主題:變的是周遭的環(huán)境和時局,不變的是新青年血管中流淌的熱血、激情和夢想。
在舊中國新、舊思想的碰撞與文化交流中,《新青年》雜志曾是新文化運動中崛起的一個陣地和一面旗幟。在當時,它象征著黑暗前的黎明,象征著沖破當時中國陳滯社會現(xiàn)狀的一把利刃。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腦海里始終浮現(xiàn)著這本雜志和那一群為時代拋頭顱、灑熱血的青年人,他們用火一般的實踐闡釋了什么是“新”,什么叫追求理想,什么叫矢志不渝。我以為,“新青年”與年齡無關。它不單單是一個年齡與時間的范疇,它與舊相對,指人的精神風貌、思維及文化品格的新銳。《鐵血兄弟》里的新青年,不僅僅是一群年紀正輕的人,而是一群擁有青年風貌和理想的年輕人。在面對歷史賦予的任務時,他們積極去尋找新的源頭、新的方向、新的坐標,也呈現(xiàn)出一種昂揚而積極的奮進姿態(tài)。在那個風云跌宕的時代,這些青年為著同樣的救國強國之夢走到了一起——探尋救亡圖存,追求民生福祉,開啟自由、平等的民族新篇。
今天的時代和100年前風云激蕩的時代相比,雖然社會語境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不一樣,但青年人在迷惘與求索時的困惑、堅持和追求,應該是一脈相承的。青春,本就應該有奮發(fā)的狀態(tài)。青年,在任何時代都應該懷抱理想,有所擔當。正如我在編劇題記里所寫到的——“自強不息,追求進步,崇尚真理,超越世俗,窮其一生之思想與熱情,實踐人生及社會之美好理想。是謂世之‘新青年’”。從創(chuàng)作角度看,這便是我最期望《鐵血兄弟》帶給大家、尤其是今天的青年朋友的感受。
在當下的電視劇市場環(huán)境下,如何協(xié)調自身創(chuàng)作理念和市場需求的關系,如何平衡思想性和市場趣味,是一個棘手卻又必須面對的難題。有宏大敘事追求的題材,是與大眾今天的消費、消遣、獵奇式觀劇心態(tài)相悖反的,近兩年數(shù)目不菲的情懷大劇、正劇不斷遭遇收視滑鐵盧便是明證。這是一個崇尚輕飄的“輕審美時代”,對于“沉重”的歷史反思、現(xiàn)實剖析有天然的排斥反應。只要一談理想,談思想,談革命,談價值觀,談情懷抱負,且不管故事講得怎么樣,不管作品的品質如何,觀眾要做的首先便是背過臉去,甚至不屑于有一個輕蔑的表情。面對這樣堅硬如磐的現(xiàn)實,創(chuàng)作者何去何從?在所有創(chuàng)作的外在力量都不約而同地指向收視數(shù)據(jù)時,當評價作品的標準一步步統(tǒng)一到惟收視率至上時,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如何發(fā)言,如何妥協(xié)和堅持?這無疑是所有愿意有所持守、有所追求的創(chuàng)作者最大的精神困惑。
編劇作為“講故事的人”,講什么樣的故事,用什么樣的方式講故事,既是一個技法和手藝的問題,也是一個觀念問題。故事怎么講,很多時候要受到外部力量(尤其是市場化趣味)的掣肘,這一點別無選擇;但講什么樣的故事、講故事出于什么樣的動因,這源于對創(chuàng)作本身的理解,也取決于創(chuàng)作者對歷史與現(xiàn)實、人生和世界的感悟。我認為,在大多數(shù)人止步于故事本身、決然抗拒思考和意義的時候,至少應該容許有一些人在提筆之前,凝目、思考,然后根據(jù)內心的指引,一步步通向更遼遠的地方。有所為,有所依,有所堅守,有所擔當——從劇作到拍攝制作,這始終是我們恪守不移的追求。
為了讓這個非市場題材能夠吸引更多觀眾,《鐵血兄弟》在劇作層面上有意地進行了如下一些嘗試和探索。
其一,力戒傳統(tǒng)革命題材劇作的嚴肅與說教面孔,盡量用情節(jié)密度大的故事、性格豐富鮮活的人物來承載主題,讓觀眾首先看到好玩、有趣、生動的故事,把思想層面的蘊涵隱埋其后。比如:慈禧、光緒接連殯天,郡王在一夜之間抉擇一變二變三變,折射的是動蕩年代人的命運乖謬無常;還有,劇中深透的大量對于革命起源、路徑、正義性的叩問與反思,等等。這些“沉重”的思考,附著在曲折跌宕的情節(jié)和人物命運之上,力求思想與趣味兼容,“意不害辭”。
其二,加入詼諧和幽默的成分,破除一本正經(jīng)的正劇語態(tài)。劇中幾個“新青年”主人公,是以反英雄的形象出場的。他們起初的成長,有激情和熱血,也有莽撞,有過失,有懵懂和不成熟,經(jīng)歷了一連串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一方面,這是讓英雄的成長有一個從幼稚到成熟、從迷茫到清醒、從懦弱到堅強的軌跡,這個軌跡提供了巨大的戲劇落差,也符合令人信服的人格與人性成長邏輯;另一方面,劇作臺詞和戲劇動作上試圖賦予主人公性格上的幽默元素,能讓觀眾時而會心一笑,而這種作為調味劑存在的喜感與全劇悲涼沉重的主題形成一種映襯,營造出全劇悲欣交集的情感氛圍。
其三,感情元素的強化,是劇作的明確目標。大動蕩的年代,命運轉折的關口,裹挾在大時代中的小人物經(jīng)歷著愛恨、生死、離合的跌宕沉浮。劇作花費了大量筆墨來凸顯人物的情感起伏與波瀾,即便是寥寥數(shù)筆的配角,也試圖呈現(xiàn)其完整的情感變遷軌跡。兄弟情、戰(zhàn)友情、師生情、愛情、親情、家國情,筆者始終篤信:只要下筆做到情動于衷、發(fā)自肺腑,便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四,嘗試了多種類型元素的“混搭”。家族宅門、革命戰(zhàn)爭、官場博弈、草莽傳奇、武俠言情、江湖恩怨、異國情趣,介入多種類型化的敘事元素,既是為了讓這部“文人戲”更加“熱鬧”,更有“動感”,也是為了還原晚晴至民國各個階層社會生態(tài),展示100年前的一代青年在復雜動蕩的時代背景中艱難而執(zhí)著的蛻變成長。
從《鐵血兄弟》播出后觀眾在網(wǎng)絡平臺的反饋來看,這些工夫畢竟沒有白費。有許多熱情的觀眾,愛上了這個講述激揚青春的故事,和故事里形形色色的“新青年”,也從不同的角度讀解了故事背后的故事,以及那些未盡之言。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