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金仁順(70后作家。曾編劇電影《綠茶》、《時尚先生》,另有作品《媽媽的醬湯館》被改編電視劇)
小說觸電,不是壞事。
二三流的小說,最易改編。因為本身寫得不差,又留有一部分瑕疵和空間,遇上個優(yōu)秀的編劇,不拘一格,大展拳腳,說不定就打通了奇經(jīng)八脈,在原作基礎(chǔ)上拓展了篇幅,完善了故事,生動了人物,變成了一流的影視作品;拍壞的可能性當然更大,但這個“拍壞”,有可能讓讀者因為不滿足而回頭去讀原著,形成“反哺”效應(yīng)。
一流的小說被改編成一流的影視作品,可能性幾乎為零。凡是“一流”,本身都占盡了其領(lǐng)域里的天時地利人和,風(fēng)調(diào)雨順,添一分則多,減一分則少,萬變不如不變;編劇未先粉墨,先怯了場,縱使最后完成了改編,作品也大致說得過去,到底意難平。
小說家觸電還是不觸電,這是個問題。
小說家先入為主,總認為自己才是最適合完善自己作品的人。其實未必。術(shù)業(yè)有專攻,正如劇本與小說要分門別類,編劇有自己的路數(shù)和手段,編劇大刀闊斧的二度創(chuàng)作,有時候會帶來意外驚喜(雖然,好編劇比好小說家更加稀缺)。小說家自己改編的作品,未必差,但也好不到哪里去。
小說家觸電,最重要的吸引力在經(jīng)濟上。沒有哪個優(yōu)秀小說家會拿影視作品當回事兒,小說才是正宗。但錢是個重大的現(xiàn)實問題。在當前的稿酬體制下,靠寫小說生存,只怕要“餓死”;即使餓不死,支撐一個家庭的開支,也是力有不逮吧?也有一些人靠寫小說能活得不錯,但寫出經(jīng)典作品的作家畢竟是少之又少,還須加上超級好運的庇佑;另外那些賺了錢的小說,是不是小說,以及那些所謂的小說家是什么樣的小說家,都是問題。
小說家要認清自己的局限性,寫小說寫得好的人,在很多其他方面,都是不靈光的。福克納就是一個例子。他為家庭財務(wù)所困,多年在好萊塢打工,身心俱疲,酗酒、亂性、家暴。小說家注定是富不了的,但從一而終,也壞不到哪兒去。真想要致富,也未必要觸電,倒不如找個跟文學(xué)不搭界的領(lǐng)域,井水不犯河水,解決生計問題的同時,體驗了生活,同時也兼顧了作品的純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