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以“文學與包容”為主旨的第二次“中國·澳大利亞文學論壇”,無疑是近年來文學界一次高峰論壇。2003年和201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J.M。庫切和莫言的出席和演講,引起業(yè)界高度關注和贊賞。兩位文學大師從諾獎的旨歸、意趣,談到社會對于文學的包容以及作家個人的寫作動力,開誠布公,言辭懇切,頗給人以啟迪。 73歲的庫切儒雅內斂,精神矍鑠。看得出,十年前的獲獎經(jīng)歷對他已經(jīng)淡如云煙。他純粹以一個學者的方式而不是作家的思維娓娓道來,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從往屆不同國籍風格的得獎作家身上,來推斷諾獎的評獎標準及其兼收并蓄性。58歲的“新科狀元”莫言血氣方剛,他訴際遇長慨嘆,坦誠這半年來諾獎帶給他的光環(huán)效應及巨大困擾,希望全社會尤其是業(yè)界和媒體能對他有所包容,讓他繼續(xù)按照自己的方式處世和寫作。
兩位作家的談話,最后都歸入“文學與包容”這個母題。庫切說,諾獎的標準是頒給“表現(xiàn)出理想傾向的文學作品”,但有一些并非表現(xiàn)理想的作家也曾獲獎,例如2004年的耶利內克、2001年的奈保爾、1969年的貝克特,他們的作品或揭露社會陳腐思想,或驅使人們認識被掩蓋的歷史真相,或從貧困境地提升現(xiàn)代人的靈魂,“實際上,他們的作品都描寫了社會的黑暗面”。庫切以這句話戛然而止,以此來贊同諾貝爾文學獎的包容性和真正文學之心。
莫言則從個人的現(xiàn)實情境出發(fā),坦然自己的寫作動力和獲獎后的感受。他說,每個人寫作的動力都不是為討好評委和獎項,而是“人類追求光明懼怕黑暗的動力使然,是作家認識自我、表現(xiàn)自我的愿望使然”。諾獎的根本意義是它的文學意義。它評價的是作家的文學成就而非其他。獲獎的確給他帶來巨大聲譽,但是在我們這樣一個并不十分懂得“包容”和“寬容”的國度內,也委實讓他受到很大困擾,比方說那些群起罵他為“鄉(xiāng)愿”之人,比方說那些以道德綁架方式讓他捐款贊助幫助走后門之人。莫言最后拜托媒體告訴大家,他不會有“諾獎嘴臉”,該怎么處世還怎么處世,該怎么寫還怎么寫。目前只想盡快回到書桌前寫作,寫出好的作品來回報社會。
從以上二位文學大師的言談中,我們可以品味出“包容”二字的深切含義。何謂包容?對一個社會而言,是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對作家自身而言,是要有厚德載物的胸襟。社會對于文學的理解,應該猶如諾貝爾文學評獎一樣,不僅要包容和提倡那些體現(xiàn)正能量、表現(xiàn)出理想傾向的文學作品,同時也要表彰那些揭露黑暗面、把人類從苦難和黑暗中提升到光明境界的作品。社會對于作家的包容,也應該是允許每個人按照自己不同的方式處世和寫作,允許他們以多種多樣的聲音向世界傾訴和表達。惟其如此,惟有對作家和作品的充分尊重和理解,對文學的充分包容和解讀,一個社會才是清明的和開放的,這個社會的形態(tài)才是正確和有益于人類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