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這是一張發(fā)黃的照片,坐著的是母親,背后立著的,是我的姐姐和嫂子。三個民國時期的女性,都穿著旗袍。那時母親已是中年,她穿的旗袍是暗色的,姐姐和嫂子正是青春年華,她們身穿鮮艷的旗袍,大花,短袖,長長的下擺。在我的印象中,母親除了做家務,一般總是穿旗袍,姐姐更是。民國時期,旗袍就是中國女人居家或社交的通常服飾。差別是有的,有錢人家,講究質(zhì)量好的,一般人家,就不太講究了。但不論如何,那時中國女人都穿旗袍。
我的童年和少年,經(jīng)歷的是民國時期。民國時期的標志除了“總理遺囑”,也許就是旗袍了。前者是政治的,后者則是審美的。張愛玲也屬于民國時期。她不僅自己穿旗袍,而且還給自己作品的人物繪圖。她筆下的女人也總是被各式的旗袍裝扮著。
旗袍原系旗人裝束,幾經(jīng)沿革,一脈至今。民國時期的旗袍,其大體形制沿襲了前朝舊事,卻也融進了新進的時代意識,它是時代精進的形象見證。由于旗袍的發(fā)展概括了一個時代的風貌,所以,它不僅是服飾,不僅是審美,更是文化。也許還不僅是文化,更是一種民族精神。都說中華舊邦生性守舊,其實不然。單以旗袍為例,當西方女界尚在推行束胸時代,我們不僅毅然拋棄裹足陋習,更把舊式服裝改造為領先潮流的時尚。
旗袍款式的演進,充分說明中國人審美觀念的趨時與前傾姿態(tài)。傳統(tǒng)的寬袍大袖,腰間束以很寬的腰帶,原是為了適應游牧的草原生活,幾經(jīng)改進,頓時變成如今窄幅緊身、收腰、開衩的時尚的裝束,這是一個姿態(tài)優(yōu)雅的華麗的轉(zhuǎn)身。它充分展露女性的胴體美,頸部、胸部、腰部、臀部,凡是足以顯示女性體態(tài)之美的部分,它都沒有放過。旗袍相當重視女性的這種身體資源,它全面而無保留地掌握了女性凹凸有致的體形優(yōu)長,它推進并充分地展現(xiàn)這種美感。
在人類的初民那里,衣著原是為了蔽體,有著十分明確的實用目的——避寒凍、擋風雨、防傷害。后來文明程度高了,發(fā)展而為維護尊嚴和儀態(tài)。再后來,人類懂得通過服飾來展示和享受美感,首當其沖的當然是欣賞女性美。當然,展示女性的身體可以是裸體,也可以是通過類似“比基尼”的方式,但這些,不免總有點“一覽無余”的缺憾。一旦拋棄了外在的裝飾,它就會違背人類審美的初衷。
旗袍作為一種服飾,它的好處是欲顯故藏,是半遮半露,是開合有致,是讓人在隱隱綽綽之間能夠更充分地想象。旗袍的魅力不啻是一個始終如一的“誘惑”。中國旗袍裝扮了中國女性,旗袍讓中國女性更美麗也更自信了。這簡直就是一支神筆,華貴而不事張揚,簡約而含蘊豐富,它適中、含蓄而又充盈情趣與風韻,精致地勾勒著中國女性的美麗身段,絕不輕易放過任何可以展現(xiàn)女性之美的細節(jié)。它是中國女性貼身的閨中密友。
經(jīng)過改造的現(xiàn)代旗袍在中國,流行于二十世紀最初的年代,成熟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鼎盛時期。在中國,當時領風氣之先的,不僅是藝術(shù)界的人士和社交名媛,更有文化界和政界的高層人士,許廣平、林徽因、謝婉瑩、陸小曼、王映霞……這些知名度極高的女性,她們個個風姿綽約,往往也是身穿旗袍引領審美潮流的前行者。穿著旗袍最美的要數(shù)國母宋慶齡了,那張與蔡元培、魯迅諸人在上海與蕭伯納聚會的照片,她一身合體的旗袍,外套一件長款的開襟毛背心,溫婉地微頷著,文靜而優(yōu)雅。她的造型已經(jīng)成為中西融合的旗袍經(jīng)典。
上世紀四十年代,在上海、在香港、在北平、在中國更多的城鎮(zhèn),旗袍造就了一派風華絕代的華麗。以是之故,1929年南京政府曾在《服飾條例》中規(guī)定了女子禮服的式樣,襖裙和旗袍并列其中。當年對這一服飾的規(guī)定是:齊領、前襟右掩、長度至膝及踝之中點,袖長過肘及手脈之中點?上У氖牵迨甏院,旗袍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的服飾,逐漸被列寧裝、“布拉吉”、甚至軍裝所取代。自那以后,數(shù)十年間,中國女性的魅力身影消失在歷史的風煙之中,女性服飾的男性化逐漸成為不可抗拒的趨勢。
時代的開放召喚著人們審美意識的回歸,女人們重新穿起了她們鐘愛的旗袍。她們恢復了自信。越劇演員茅威濤曾有一段記述,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和臺灣云門舞集舞蹈團應邀出席德國維斯巴頓藝術(shù)節(jié),當日演出過后,她們應邀出席晚宴,身為團長的茅威濤請求主人留出半小時換裝的時間。半小時以后,所有的演員身著各式旗袍魚貫而出,在明亮的燈光下,旗袍展示了中華女性的華麗與優(yōu)美,一時全場驚艷!
2013年2月10日
于北京昌平北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