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新年伊始,“大眾品位低俗化”即成為文化界熱議的話題。投資不過3000萬元的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簡稱《泰囧》)斬獲13億元的票房,成為國產電影票房之最,破了“國產大片英雄”張藝謀的票房神話。令文化人士訾議紛紛的是:《泰囧》不過就是一部仿港式“商情”娛樂片,何以引得那么多人走進影院,是中國觀眾的鑒賞品位在下降嗎?
就市場競爭來看,《泰囧》創(chuàng)造的“小電影大暴利”奇跡,根本原因是2012年的中國電影市場可看的電影不多。有評論稱“演員導演”徐崢初出手就打敗了張藝謀們,這樣說是不確切的。實際上自2009年以來,張藝謀們就戰(zhàn)績不佳,正是這些曾經“輝煌”的一線導演在2012年探底的灰色淡出,讓“生手”徐崢不小心“撞了大運”。徐崢的“勝利”,不過是讓觀眾在佳片缺席的空場,放松心情看了一部認認真真拍出的喜劇,雖然略顯“天真”,但是完整“爆笑”。今天,當我們指責公眾熱衷于欣賞《泰囧》式的電影是“品位低俗化”的時候,我們首先應當考察和反省的是,電影從業(yè)者還需要花大力氣創(chuàng)作更多值得觀眾欣賞、提升觀眾欣賞趣味和鑒賞水平的電影。
在反思當下公眾品位“向下走”的時候,我們還應注意到另一個現(xiàn)象,就是一些被媒體打造出來的 “學術明星”,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有意無意地消解了“品位”的純正性。一些“學術明星”學問平平,甚至不學無術,頂著教授學者的頭銜,打著傳承經典、普及高雅文化的幌子,把經典、高雅文化平庸化、庸俗化。造成“學術明星”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是,這些年來,市場經濟快速擴張,流行文化過度發(fā)展甚至有“一統(tǒng)天下”之勢,對經典文化產生嚴重漠視和侵蝕。當“學術明星”堂而皇之地成為“經典傳承人”、“嚴肅文化代言人”的時候,我們應當反思的是,在這樣的文化生態(tài)中,我們怎能期待又有何權利去要求公眾品位擺脫低俗,追求高雅?
在公眾品位“向下走”趨勢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既具現(xiàn)實針對性又具思想性的文化批評的缺乏。在當下社會文化生活中,由于文化生產的市場化運作,文化功利主義的盛行,媒體傳播即時性炒作多,理性反思少。低俗化表現(xiàn)多樣,一個共性是缺少人文的健康價值,缺少藝術的優(yōu)美品質,缺少精神的堅毅和節(jié)操,缺少創(chuàng)造的生氣。文化批評的基本職能是明確指出缺點和不足,張揚理想,提升精神,促進創(chuàng)新,為文化活動提供正面價值取向,幫助公眾培養(yǎng)鑒別力和判斷力,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高尚品位。批評是一個健康社會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凈化器,批評沒有“市場”,才會低俗覆蓋高雅,平庸為天才,虛偽作純真,惡俗成性情。
馬克思這樣表述人與社會的關系:“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生產社會!贬槍Ξ斍肮娖肺弧跋蛳伦摺,我們首先應當考察產生這個現(xiàn)象的復雜的社會文化原因。由上面的分析可見:當我們文化生產者沒有生產出真正高品位的作品的時候,我們沒有理由指責公眾品位低俗化;當我們的主流輿論熱衷于命名“藝術大師”而忽視藝術本體的時候,我們沒有理由指責公眾品位低俗化;當我們的公眾只能接觸到作為流行文化符號的“學術明星”的“文化傳播”和“學術普及”信息的時候,我們沒有理由指責公眾品位低俗化;當我們的文化批評淪為營銷廣告——批評的原則淪喪的時候,我們沒有理由指責公眾品位低俗化!叭艘采a社會”,作為文化人士,我們應當思考自己作為一個“生產社會的人”,究竟具有什么樣的責任,又應當如何“生產社會”——生產一個真正培養(yǎng)公眾品位的文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