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在電影《王的盛宴》中,陸川將鏡頭對準了統(tǒng)治者劉邦的靈魂,試圖通過統(tǒng)治者劉邦的靈魂來訴說歷史的真相,而不是用一個通俗的故事去演繹統(tǒng)治者劉邦的靈魂。這么干,無疑增加了電影敘事的難度,且有很大的風險,但卻擺脫了傳統(tǒng)古典劇打斗戲說的低俗套路,讓《王的盛宴》比同類電影更勝一籌,因而也就奠定了這部電影的思想品位與文化品位。
不言而喻,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極言之,任何歷史都是個人史。即是說,誰寫的歷史,就是誰的歷史;誰有權寫歷史,誰就有權主宰歷史。于是歷史常常帶有極強的遮蔽性。陸川試圖通過電影《王的盛宴》告訴人們:什么是歷史?歷史即權力。歷史就是統(tǒng)治者緊鎖在皇宮的密碼。歷史就是統(tǒng)治者深藏在袖口的利劍。后人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不應是卑微地接受,而該是大膽地質(zhì)疑。因此陸川拍《王的盛宴》,在我看來其實就是想干一件事情:撕掉遮蔽歷史真相的那塊帷幕,還原隱藏在黑暗深處的真相——陸川自己偷偷看到的那點真相。
的確,《王的盛宴》其實就是人吃人的盛宴。別的這個宴那個宴早就草草散伙,灰飛煙滅,唯獨王的盛宴越辦越火,經(jīng)久不散;且赴宴者總是前仆后繼,趨之若鶩。但前仆后繼、趨之若鶩的赴宴者們似乎總是忘了,今天的吃客,明天可能就是被吃者;今天是王的盛宴,沒準哪天就變成了“最后的晚餐”。
當然,作為一部帶有探索和創(chuàng)新意義的電影,《王的盛宴》也無可避免地給我們留下了某些遺憾。比如,導演主觀意識過濃,有理性壓倒感性、思想大于藝術之嫌;歷史跨度太長,故事枝蔓略細,時空交錯過多,對某些觀眾來說可能會有審美疲勞之感;尤其是劉邦與韓信這條線,在我看來理應成為電影的主線,且最有價值也最令人玩味,卻因兩個小時的電影承載了太長太長的歷史和太重太重的主題,只能被迫縮短,使劉邦與韓信間應有的矛盾沖突無法用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與震撼人心的獨特細節(jié)得以充分展開,于是我們看到的是,劉邦韓信多有振聾發(fā)聵的內(nèi)心獨白,少了心驚肉跳的“戲”的表演。
陸川的電影,局部都相當精彩,令人驚嘆,甚至不少單場的戲,堪稱經(jīng)典。但通觀全劇,又覺多少有些遺憾。 《南京!南京! 》如此,《王的盛宴》亦然。何以如此?其中有陸川自己的電影理念問題,有陸川蓄意選擇的敘述策略問題,有陸川一貫堅持的創(chuàng)新思維問題;但最根本的,我認為還是劇本的成熟度問題。具體點說,是如何超越歷史(生活)的真實、重新創(chuàng)建一個只屬于電影故事的問題,而后是怎么講好這個電影故事的問題。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平常,在我看來卻最復雜、深奧;不僅困擾著中國的電影導演,也困擾著世界的電影大師。
對于剛進不惑之年的陸川來說,如何進一步做到舉重若輕、刪繁就簡、思行合一、理性與感性的完美融合,真正創(chuàng)造出既屬于自己、又屬于電影、還屬于大眾的電影故事,可能是目前橫在腳下的一道坎。而這道坎不僅于陸川,于所有的中國電影導演恐怕都是終生的挑戰(zhàn),只是挑戰(zhàn)的程度不同而已。但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陸川能邁過這道坎。下次陸川奉獻給大家的,我想一定不再是寒冬里的《王的盛宴》,而是春光下的大眾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