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里,我們讀過的“好東西”
去年底熱映的高分電影《好東西》里,女主角王鐵梅的女兒茉莉在面對外界聲音時,大聲說:“我正直勇敢有閱讀量,我有什么可憐的?”正直、勇敢,無需多言,而“有閱讀量”,也被作為與之相并列的一種美德,聽起來仿佛有些意外,卻著實撥動了人們的心弦。短視頻、超短劇、直播帶貨遍地橫行的時代,人們已經(jīng)很久不會以“讀過多少書”作為衡量一個人的標準,但還是有人在記著、堅信著閱讀所能夠賦予人的不可替代的知識、情感、思想價值,并將這一稍顯“復古”卻彌足珍貴的品質傳遞給我們下一代的新新人類。這大概也是這句臺詞能夠迅速成為“金句”、在網(wǎng)上流傳開來的重要原因。
沒有人否認,好書是“好東西”。過去一年,每周一期,書鄉(xiāng)推薦了涉及各個領域的諸多書籍,而歲末年初之際,我們想推薦一些自己讀過的“好東西”。當然是一份私人小書單,但讀書一事,既屬于私人,又屬于公共,是物件,也是可以進行分享和交流的事件。所以,請你來一起打開這份“好東西”禮盒,如能為你的新年閱讀增添一些靈感,我們便快慰于心了。
第1章
女性寫作引我們飛升
年歲漸長,經(jīng)歷漸豐,這些年來,覺察到對自我的認知也越來越深入。很長時間以來不甚分明的身份概念,如今前所未有地清晰:我是一個女性,是一個媽媽的女兒,也是一個女孩的媽媽——以上身份時而難免會令我感到疲憊,但更多時候,我會為擁有這些身份而充實,確認自身存在的意義,并進一步保持內(nèi)省。而之所以如此,實在和閱讀分不開關系——這些年來,在社會進步的大趨勢下,女性議題成為潮流,圖書出版也參與其中并進一步推動,“她”說,說“她”,正正與我人生經(jīng)驗體悟的增加同步進行,閱讀這些書,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一種“與我有關”,讓我在對所有相似處境的洞察中,最終洞察了自己。
兩位社會學者沈洋、蔣萊的《新生育時代》,聚焦“全面二胎時代”的社會結構轉型。在養(yǎng)育越來越精細化的當今,一個孩子已舉全家之力,尤其使得媽媽付出巨大辛勞,在這種情況下,是否選擇生二胎甚至三胎,成為橫亙在許多家庭面前的一道難題。二胎跟誰姓?誰來帶?家庭如何重新分工?媽媽是否會從職場轉變?yōu)槿殻看髮毴绾伟仓??……都是生育前后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兩位學者對諸多中國二胎家庭進行了深度訪談,將生育從小家庭的內(nèi)部決策呈上前臺,凸顯這些問題背后折射的社會性議題。但并非是要“恐生”或“勸退”,只是通過更多案例打開生育的“黑箱”,為徘徊在這個岔路口的家庭尤其是女性提供一份參考書和啟示錄。一個印證就是,作者之一沈洋就是在研究過程中,在見識和充分了解了二胎家庭方方面面的問題之后,經(jīng)過深思熟慮依然決定生育二胎。選擇生或者不生,是一個問題,但二者背后共同的基點都是對生命的尊重。
2023年世界讀書日前后,陜西科技大學教師楊素秋和《世上為什么要有圖書館》一書火了。她在西安市碑林區(qū)文旅局掛職副局長期間,籌建了碑林區(qū)圖書館,這本書讓我們難得地看到一個基層圖書館的誕生和維護需要突破多少阻力,以及基層文化建設不被人注意的角角落落。楊素秋寫得幽默,彌漫著古都長安的市井氣息和人情味,但也犀利披露了諸多黑幕頑疾,比如“館配書”經(jīng)常充斥著粗制濫造讀物,浪費政府資金,被一些人中飽私囊。為此她不惜冒著風險,不辭辛勞地親自為這個區(qū)級圖書館編寫高質量書目,為的是讓圖書館真正發(fā)揮作用服務民眾,而不是完成任務的樣子工程。這些建館細節(jié)里,總是充滿了一種屬于女性的溫柔的堅韌、智慧和力量。她和“寧館長”之間互助的姐妹情誼也令人感動,沒有這種紐帶,圖書館不能從無到有順利建成。做實事的人永遠值得敬佩。
這些年,與衛(wèi)生巾有關的新聞層出不窮,譬如月經(jīng)貧困、衛(wèi)生巾捐贈、高鐵上不賣衛(wèi)生巾等,剛剛在前不久就有衛(wèi)生巾集體“塌房”的新聞,女脫口秀演員菜菜講述的“衛(wèi)生巾羞恥”段子也引起全網(wǎng)熱議。剛出版不久的由日本學者寫的《女性衛(wèi)生用品的社會史》一書,可以看成是這一大環(huán)境下的“知識補充”,具有別樣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看到,曾經(jīng)被女孩們用黑塑料袋藏起來的衛(wèi)生巾誠然是偉大的發(fā)明,其誕生有劃時代的意義,讓女性減少疾病,擁有了健康的身體和更加舒適自由的活動。衛(wèi)生巾解決了我們上一輩女性的燃眉之憂,而新一代女性能夠進一步破除所謂“羞恥”“禁忌”“隱諱”“不吉利”的說辭,大方公開談論與之相關的生理、經(jīng)濟、社會話題,是一種值得贊許和堅持的進步。
去年,韓國70后女作家韓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引發(fā)了一陣閱讀熱潮。她也是韓國第一位獲得諾獎的作家?!绊n女文學”作為一種概括,像一朵從東亞文化中開出的奇葩,因同為東亞女性的諸多共性,近些年來在中國讀者中熱度頗高。韓江作品中文版除了此前出版過的最有名的《素食者》等,去年也有新一部《不做告別》面世,讓我們看到這位女作家對于現(xiàn)實和歷史傷痛的不懈的正面追索——她擔當著文學的良心。
2022年的諾獎獲得者、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去年也有最新一輯中文版推出,《被凍住的女人》一冊尤其讓我深有共鳴,因為那一切太像了——在成長中對于社會性別分工逐漸產(chǎn)生的疼痛領悟、日常家務育兒瑣碎帶來的巨大消耗、無處不在的被迫妥協(xié)與放棄……埃爾諾一遍又一遍、可以說是不嫌繁復地描摹那些隱性的日常細節(jié),細致入微,對幾十年后的我們而言,依然是、永遠是一種深刻的提醒——要時刻保持省察,并不放棄向上。
陳沖的散文集《貓魚》也讓我印象頗深。人們都知道陳沖是家喻戶曉的明星演員,但可能較少人知道,她的寫作能力也非常出色,細膩、縝密又動人。陳沖出身世家,祖父陳文鏡、外公張昌紹、父親陳星榮、母親張安中都是我國杰出的醫(yī)學科學家,外婆史伊凡是著名社會活動家,陳沖從晚輩的角度,用堪稱專業(yè)的非虛構作家的筆法去挖掘祖輩父輩的故事,講述他們的光榮與磨難,是個人史、家族史,也是一整個近現(xiàn)代史的縮影。抗戰(zhàn)時期外婆為帶著孩子穿過封鎖線逃難做出難以想象的犧牲,作為藥理學家的母親自己在晚年陷入了巨大的病痛,以及作為公眾人物的陳沖自己對情感生活并不隱諱的自我剖析抒寫,生、死與愛,是三代女性用生命獲得的領悟。真實,永遠有著恒久動人的力量。
第2章
在歷史的縫隙中尋找
2024年,一些值得推薦的歷史書籍,它們或點亮迷茫,或引人深思,或拓寬視野,成為我們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伴侶。這些書涵蓋了不同的歷史時期、地域和主題,在專業(yè)歷史學者的視野下從專業(yè)角度將歷史的樂趣展現(xiàn)給每個讀者。其中,有幾本是專業(yè)歷史學者寫的“通俗”類讀物,隨著大眾對歷史學興趣和了解越來越深入,讀者已經(jīng)不滿足于簡單普及知識或臨時拼湊的通史類作品,而是需要專業(yè)的作者、嚴謹?shù)氖妨戏治觥⑿路f的觀點和有趣的閱讀體驗同時具備的歷史作品,今年就涌現(xiàn)出不少此類作品。
比如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副教授周思成,將研究視角聚焦在了素有“強辯”之名的王安石及其“變法”之上。用《王安石“強辯”考:十一世紀中國政治的常識與詭辯》這本書重審史料中對王安石眾口一詞的評價——“強辯”,從這個獨特的角度解讀王安石和他所處的時代,并在政治博弈中考察這場新法大辯論中兩方政治人物的個性和思想,觀其匯聚,觀其沉淀,觀其激蕩。書中更是揭示了宋神宗這個如此聰明的君主,為何信任青睞于王安石,從背后更深層的心理原因中挖掘出這對君臣獨特的默契,由此勾勒出一個有血肉、有生氣的熙寧政治的獨特面貌。
人們對歷史的解讀,總是難以擺脫當下思想、社會意識及生活環(huán)境的烙印。以宋史為例,20世紀初,國家危難之際,人們關注其政治軍事與憂患意識;而近年來,則更傾向于其物質文化的繁榮。提及宋朝,人們或許不再首先想到的是“楊家將”“靖康恥”,而是“清明上河圖”的繁華。這種文化自信的提升,讓“弱宋”僅局限于軍事政治層面,其社會文化依然輝煌。歷史學者諶旭彬則另辟蹊徑,他在著作《大宋繁華》中將目光投向歷史中的底層群體。他們常作為其他群體功績的陪襯,是政策的被動接受者、苦難的承受者、國家大事的默默執(zhí)行者,卻在歷史長河中鮮少發(fā)聲。諶旭彬以細膩的筆觸,揭示了他們真實而殘酷的生存狀態(tài),揭露了兩宋時期“貧弱供養(yǎng)食稅”的殘酷現(xiàn)實,為全面理解兩宋體制提供了新視角,令人深思。
歷史學者譚木聲在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中,似乎看到了一張若隱若現(xiàn)的網(wǎng),那些空白之處的靈光乍現(xiàn),以及互相矛盾的歷史記載,都隱約透露出了一些蛛絲馬跡。今年他的新作《巫蠱亂長安》一書,則為我們揭開了西漢宮廷中那段驚心動魄的巫蠱之禍的真相。譚木聲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特的視角,通過詳盡的史料梳理和合理的推測,為我們還原了那個動蕩時代的真實面貌。他通過倒敘手法,從太子劉據(jù)收捕江充等事件說起,逐步揭開巫蠱之禍的真相。他巧妙地運用了多種文學手法,如細膩的心理描寫、生動的場景再現(xiàn)等,使得整個故事既嚴謹又生動。其次,譚木聲對歷史人物的刻畫也極為深刻。他深入剖析了漢武帝、劉據(jù)、江充等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使得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如果你對中國思想史感興趣,那么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楊念群的《問道:一部全新的中國思想史》絕對值得一讀。這本書摒棄了傳統(tǒng)思想史著述僅僅關注具體人物、作品的寫法,提煉出包括天下觀、正統(tǒng)論、儒法思想、老莊智慧、新儒學、中國佛教在內(nèi)的六大主題,為中國思想史的研究開辟了新的路徑。尤為獨特的是,楊念群從思想史演進與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歷史語境出發(fā),提綱挈領地闡釋了這些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以及人們?nèi)粘K枷胄袆拥挠绊憽_@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使得我們對中國思想史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書中還通過豐富的歷史文獻和生動的案例,使原本枯燥的思想史變得生動有趣。無論是對于專業(yè)人士還是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不僅能夠拓寬我們的視野,還能夠引導我們深入思考中國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內(nèi)涵。
在推薦完四本中國歷史書籍后,還有一本引起了話題和爭論的來自外國學者的歷史作品——大衛(wèi)·格雷伯與倫敦大學考古學教授大衛(wèi)·溫格羅合著的《人類新史:一次改寫人類命運的嘗試》,這本書以近數(shù)十年人類學和考古學的最新成果為基石,為我們揭開人類進化發(fā)展的新篇章。書中顛覆了我們對人類發(fā)展的傳統(tǒng)認知。原來,狩獵采集生活并非如我們所想的那般艱難與不穩(wěn)定,覓食者們不僅生活富足,還掌握著精湛的工匠技藝,能夠進行大規(guī)模合作。這些曾被視為農(nóng)耕社會專屬的特質,在漁獵社會中同樣存在。農(nóng)業(yè)初現(xiàn)時,并未立即吸引所有人,許多先民在嘗試農(nóng)耕后,又選擇回歸自由的覓食生活。農(nóng)業(yè)的出現(xiàn)雖提升了生產(chǎn)力,卻也讓人類付出了巨大代價。農(nóng)業(yè)社會里,人們被土地束縛,勞動時間延長,失去了探索的精神。工業(yè)革命更是加劇了這一狀況,直至20世紀才有所好轉。更為引人注目的是,書中對傳統(tǒng)大歷史敘事提出了質疑。作者認為,許多重要發(fā)現(xiàn)并非源自概念性突破,而是日常實踐的累積。這一觀點挑戰(zhàn)了我們的歷史認知,促使我們以全新視角審視人類歷史。
第3章
在心靈的最深處治愈
在都市生活的我們,可能會對我們身邊熟悉的故事更為感同身受,因此貼近現(xiàn)實的文學和社科類作品更顯得如此珍貴。今年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本長篇小說是作家王欣的作品《不理想的妻子》。有趣的是,這是一位男性作家的“城市女性三部曲”的第一部,他此前的小說《北京女子圖鑒》被改編成電視劇后,引發(fā)過大量的討論。這次的作品中也描寫了當下的一些辛辣的社會現(xiàn)象——沒有完美的女性,她們有各自的高光和才華,也有短板與焦慮,她們懷抱樂觀與自信,也經(jīng)歷著現(xiàn)實的磋磨。在北京這座大都市的奮斗并不輕松,不止一位妻子在遭遇著相似的困境,閱讀她們的人生,并不是在隔岸觀火。作為女性,我們要允許不完美、不理想的自己存在,在身份化、標簽化、簡單化定義一個人的今天,在信息量極大但流動速度極快的移動網(wǎng)絡時代和短視頻時代,如女作家喬葉的作品《要愛具體的人》中說的那樣,“我愛你的破碎,勝過你的完美”。
在都市拼搏的我們在身心疲憊時,總有個回歸“山野”的愿望,去年夏天大熱的電視劇《我的阿勒泰》與新疆阿勒泰旅游的爆火就可見一斑。這部電視劇是根據(jù)作家李娟的同名作品改編,她的另一部作品《阿勒泰的角落》也同樣為讀者提供一種治愈的閱讀體驗。同樣,著名作家阿來的新作《去有風的曠野》中的一篇篇旅行散文就寫到稻城亞丁、四姑娘山、大涼山、米倉山等地方,作家陳應松的《神農(nóng)野札》也可以帶讀者沉浸式體驗森林的四季。雖然人生不是軌道,也不一定是曠野,但是回歸大自然,總能讓我們找到生活的詩意,如阿來所說“看過青山和飛鳥,眼睛會重新變得清澈”,陳應松所說“我在人間卑微低下,我在林中高貴清潔”,這些令人短暫逃離工作的美好文字,靜下心來品味,一定會給你一些新的生命能量。
當然,除了詩和遠方,還有一些貼近社會現(xiàn)實的作品也值得一讀,比如今年新出版的《留學的孩子——雄心勃勃且憂心忡忡的一代人》這本書,推薦給家中有留學計劃的讀者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留學被看作是高考獨木橋之外的另一條階層躍升之路,但它到底是一條快捷通道,還是布滿了鮮為人知的荊棘?社會學者馬穎歷時7年,深入美國50多所高校和中國的9所高中,通過507名留學生的調研樣本和108位親歷者的講述,還原了90后、00后一代成長的體驗與困惑。
當代人的心理狀態(tài)越來越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這里有兩本心理學作品要推薦給讀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埃里克·坎德爾在其著作《我們時代的神經(jīng)與精神疾病》中,深入剖析了精神疾病與我們之間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大腦這臺機器并非始終穩(wěn)如磐石,它時常受到各種刺激和干擾,這些外界因素有時會讓大腦陷入紊亂與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使得我們往往對自己的問題渾然不覺,直到紊亂愈發(fā)嚴重,甚至突然停擺,我們才感到莫名的恐懼和焦慮。面對這種困境,我們需在意識層面警醒自己,認識到身處陰霾之中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正如面對恐懼,了解恐懼本身才是克服它的開始。認知精神疾病、心理問題,是我們努力改變的第一步。
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名譽教授約翰·M·戈特曼是家庭關系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他用50余年的深耕細作,為我們揭示了親密關系的奧秘。在他的力作《信任的科學》中,戈特曼教授系統(tǒng)解答了如何建立、維護親密關系,以及如何在關系中汲取養(yǎng)分。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破壞親密關系的“負能量”進行了深入剖析,特別是“淹沒狀態(tài)”這一心理效應。這是一種對惡意交流的過度吸收狀態(tài),讓人在感受到惡意的同時,極度關注自身利益,從而陷入一種自我保護與惡意激發(fā)的惡性循環(huán)?!缎湃蔚目茖W》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本幸福指南,它讓我們明白,只有跳出“淹沒狀態(tài)”,才能擁抱親密關系的幸福。書中內(nèi)容適合推薦給每一位渴望在親密關系中獲得成長與幸福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