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峰:軍旅詩歌的時代回響
在中國當代軍旅詩歌作品中,王法艇的詩歌作品別具一格,引人注目。他的詩篇如長江大河,承載著豪邁與深沉,通過高度精練的語句和新穎飽滿的意象,賦予軍事題材詩歌新的活力。在王法艇的筆下,軍人的形象不再局限于戰(zhàn)場,而是融入了更廣闊的時代畫卷,成為和平與國家的象征。
王法艇在詩集《芝麻開花的隱喻》中,用一曲激昂的戰(zhàn)歌,唱響了中國軍人不朽的精神與情感。“一面旗幟的光芒,喚醒南北城郭的青石,也燭照世間最硬的骨頭和熱血?!边@些詩句不僅描繪了軍人的堅毅,更彰顯了他們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王法艇的詩歌不滿足于簡單再現(xiàn),他將軍人形象與社會變遷緊密結合,使其詩作既承載歷史厚重感,又充滿現(xiàn)實關懷。在《在八月的色彩里,赤紅是祖國的基調》中,他寫道“八月萑葦/我想起流火南昌的色澤/如深秋夕下收緊的古松/在一城雷暴的醞釀中/撬開光明的人/越過凄惶暗夜/吹奏黎明/贛江澎湃”。這些詩句不僅回顧了革命歷史,還傳遞了新時代社會的變革與進步。詩人善用自由詩的形式,創(chuàng)造出充滿張力與活力的情感表達。
王法艇的語言富有象征與隱喻,增添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在《忠誠》中,他用“每個十月/總有一面旌旗披掛江山/逶迤的東風挾著秋陽的光輝”的形象,傳遞出對祖國的忠誠與熱愛。這種象征性的語言使讀者能夠通過豐富的意象,體會到軍人內心深處的堅守與使命感。他的詩歌不僅著眼于戰(zhàn)爭與和平的宏大主題,還深入挖掘軍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心理與情感狀態(tài)。如在《大戰(zhàn)士》中,他描寫抗日戰(zhàn)士的無畏與堅定“龍的傳人靠這些從未冷卻的力量/戰(zhàn)士的眼神是黑夜中最璀璨的希望和火種/在喜峰口的垛壘上構筑血肉長城”,這不僅是對歷史的禮贊,更是對未來和平的堅定信念。
在王法艇的筆下,戰(zhàn)爭不僅是一場生死較量,更是人性與信仰的考驗。他寫道“犧牲是必然的/但延河岸邊的燈火驅散黑夜/讓戰(zhàn)士的姿勢構成歷史的光芒圖像”,通過對軍人形象的深入描繪,他讓我們看到了和平背后那些不為人知的犧牲與堅守。詩人還體現(xiàn)了對和平的向往與珍惜,他在詩中寫道“給大地種植吉祥/給界碑凝鑄意志”,這些詩句不僅表達了軍人守衛(wèi)和平的決心,也傳遞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美好憧憬。在描繪軍人形象時,王法艇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lián)系。他寫道“每次經(jīng)過鴿子歡飛的天安門廣場/總會向脊梁般的紀念碑注目行禮/想浮雕上的先輩作為戰(zhàn)士的勇氣、智慧和意志”,這些詩句不僅是對英雄的致敬,更是對歷史的思考與傳承。王法艇的詩歌還展現(xiàn)了軍人的人文情懷。他寫道“想他們曾經(jīng)過分慈善地溺愛萬物/為比世界更廣闊的生靈一一命名/戰(zhàn)士的概念尚未形成/他們粗糙的手和情感/播撒和平的種子/他們內心除了夢想還有土地的溫度”。這些詩句展現(xiàn)了軍人柔軟的一面,使其形象更加豐滿立體。
王法艇的詩歌不僅給人帶來藝術的享受,更以深刻的思想內涵喚起人們對那些為國家奉獻青春和熱血的無名英雄的銘記與思考。在他的筆下,鋼槍與詩意交織,譜寫出一首首激蕩人心的時代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