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梧桐雨》:以小人物折射大時代,以小切口觀照大主題
云濤翻卷,澎湃似海;群山逶迤,綿延向遠;梧桐葉落,撲簌如雨……在這般蒼茫雄渾、宏闊遼遠的背景下,那昂然吹起嘹亮沖鋒號角的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的身影尤顯英勇豪邁、氣魄非凡。是的,這便是朱宏先生的新著《梧桐雨》的“封面寫照”了,捧而讀之,毛主席那慷慨激昂的歌吟立時在耳畔響起:“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誠然,言及《梧桐雨》這一書名,大多會聯(lián)想到元代著名雜劇家白樸的那部代表作。只不過,白樸的作品是以史為托,原劇全稱《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講述的是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悲劇。而朱宏的這部《梧桐雨》,卻是以長篇小說的形式,把解放前后的南京城作為故事演繹的中心,以鐘山腳下、月牙湖畔的老周家,即周家義一家老少的悲歡離合、成長蛻變、榮辱起伏等為主線,生動敘寫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那一段段波譎云詭的大歷史,那一縷縷銘心鏤骨的家國情,那一個個矢志前行的追夢人,那一幕幕感天動地的“現(xiàn)場戲”……可謂精彩跌宕,扣人心弦。
小說分為3個部分:“煙雨江南”“天亮了”“現(xiàn)實與希望”。每個部分又由10多個章節(jié)組成,既紛繁復雜,又脈絡(luò)分明,各章節(jié)的小標題,如《父親》《梧桐雨》《嚴父慈母》等,便是最好的“導游路線”。作家巧設(shè)懸念,似在不經(jīng)意間,以一張從書中飄落的父親周家義的照片,悄然打開了時光的“魔盒”,穿越歷史的煙塵,用倒敘的方式將故事歸于“正傳”。
盡管,從全文看,父親仿佛算不上這部小說的主角,因為他“出場”的時間并不多。然而,父親的身影卻又無時不在,無處不顯——父親是個“讀書人”,他秉持的是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一直把“認真做事,腳踏實地”當成自己的座右銘。父親心定志堅,追求民主,愛國顧家,教子有方,他“最不能忍受的是祖國遭侵略,民族遇分裂,人民受苦難”。父親雖在當時的國民政府銓敘部工作,卻早早地同中共地下黨人秘密接觸,這也為后面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做了鋪墊。諸如父親和大兒子周秉乾一夜間“離家出走”加入了解放軍,后因叛徒告密導致父親慘遭殺害、新中國成立后周秉乾又同妹妹周秉悅雙雙當了志愿軍,義無反顧地奔赴朝鮮戰(zhàn)場,周秉乾也因此壯烈犧牲、在父親和大兒子周秉乾“走后”,小兒子周秉辰又一腔熱血成了部隊汽車連的一名新兵,等等。這樣一個革命家庭,一個“光榮之家”,父親的舉手投足,便是最美的“鏡子”、最好的榜樣——“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父親的形象,如暗夜里閃耀的星辰,照亮了家人友鄰的心空,亦不折不扣地照亮了一個時代。
較之父親,作家將更多的筆墨傾注在了母親身上。母親宅心仁厚,溫良賢惠,卻又深明大義,以家國為重。在丈夫和大兒子“離家出走”后,她更是憑一己之力,憑自己的智慧、隱忍與堅強,用柔弱的肩膀拼命扛負起兵荒馬亂時期一家人的生活,時時點亮希望的燈盞。正所謂“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母親身為當家的主人,丈夫和大兒子生死未卜,軍警和便衣荒唐抄家,一日三餐捉襟見肘,“心惴惴而慄慄兮”……那時節(jié),風云多變幻,世道難望穿,于母親而言,長夜漫漫,夢無所依,孤枕難眠、暗自飲泣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她又始終堅信,過了冬雪是陽春,總有云開霧散時。她將一切心緒深藏,把所有的憂傷、痛苦與悲憤,深深掩埋。母親的偉大還在于,丈夫犧牲后,兒女要當兵,她雖不舍,卻能理解并支持;親友落難,她會及時援手;鄰人遭殃,她不冷漠旁觀;對保姆劉媽等,她也是設(shè)身處地,推己及人,菩薩心腸永不變。至于對待兩個“問題兒媳”,即李曉燕和江巧云,母親更是表現(xiàn)出了那個年代多數(shù)“婆婆”少有的開闊胸襟與仁愛良善……母親是風雨如晦之際家庭的中流砥柱,亦如春陽當頭,給子女親朋帶來了無盡的溫暖與不滅的信心。
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展開,故而,“我”——周秉坤,周家子女中的老三,才是故事的真正主角。因為,無論是個人的成長、家庭的興衰、城市的嬗變,亦無論是戰(zhàn)爭的無情、人世的冷暖、社會的發(fā)展……都是通過“我”的“親歷親見親感”來表述、來描摹的。一家6口,4人先后入伍,兩人相繼犧牲。唯有“我”,看似生活在家庭屋檐下,有剛強母愛護周全,實則“我”同樣命運多舛,波折纏身?!拔摇甭敺f、機敏、酷愛讀書,亦率直、感性、愛憎分明,但小小年紀便經(jīng)歷了家道中落、喪父失兄之痛。父母的教育,世風的澆漓,環(huán)境的熏染,讓“我”變得很“早熟”,雖設(shè)法抓住了致父殞命的叛徒,卻沒法從時代的洪流裹挾中抽身而退?!拔摇焙秃滦阍平Y(jié)婚,在那個“掃除一切害人蟲”的革命年代的新婚之夜,“我”竟身不由己,“神情莊重嚴肅又不失耐心地”批評她“好像已經(jīng)脫離了我們無產(chǎn)階級,變成了資產(chǎn)階級的害人蟲”,甚而鄭重建議“我們就應珍惜這大好時光,多學一學毛主席的著作”;“我”以廠為家,努力上進,順利成為爐長,直至江鋼廠的分廠長,卻又一夜間被宋倪敏這個搖身變?yōu)椤案镂瘯敝魅巍钡能囬g主任關(guān)進了“小黑屋”;在備受摧殘之際,經(jīng)過深思熟慮,“我”又不得不毅然決然地向郝秀云下了“離婚通牒”;為了給未來的弟媳李曉燕洗刷冤屈,“我”腦汁絞盡,寢食難安,“東方磕頭西方燒香”……
縱觀全書,渡江戰(zhàn)役,解放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改革開放……在風雷激蕩的宏大歷史背景之下,作家匠心獨運,筆力遒勁,悄然擦亮個人記憶與情感的光澤,繪影繪聲,詩意唯美,地道的方言土語穿插與典雅的詩詞歌賦引用相得益彰。小說在一波三折而又峰回路轉(zhuǎn)的層層推進中,適時通過時代風云與自然環(huán)境的細膩刻繪,來渲染或緊張肅穆或輕松愉悅的氣氛,烘托人物悲喜憂懼多參差的心情,不管是父親、母親,還是周氏兄弟姐妹等,他們的體溫脈搏似伸手可觸,他們的情緒漣漪皆分明可感。
此外,作家還成功塑造了不少“配角”,他們身份懸殊,面目有別,性情迥異,如技藝高超而又耿直細心的工人余老八、善于審時度勢只求明哲保身的醫(yī)生李清泉、常常口不擇言卻亦體貼能干的保姆劉媽、被迫一婚再婚偏又遭遇不幸的至親姨媽,以及侯麻子、小慶荔、照信表姐等等。這些尋常百姓,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情節(jié)鏈條中,各居其位,各賦其能,為凸顯并深化小說的主題,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作家試圖通過他們與周家人的血脈親疏、日常往來、工作交際等,通過他們?nèi)松捻樑c逆、心態(tài)的穩(wěn)與亂和命運的沉與浮,全方位多角度地勾勒出當時的社會風貌、人情世態(tài)與精神傳承。你看,一個周家,一座南京城,無疑又是中華大地上億萬人家與萬千城市的縮影……先是緊隨著舊時代訇然作響的車輪,執(zhí)著堅守,拼力掙扎,不懈抗爭,然后追隨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鏗鏘腳步,保家衛(wèi)國,踏平坎坷,奔向幸福;你聽,醫(yī)院產(chǎn)房里傳出的那昭示著“龍鳳呈祥”美好愿景的兩個新生兒(“我”的兒子與小弟周秉辰的女兒)的啼哭是多么響亮悅耳,而除夕家宴上,母親喜極而泣源于肺腑的“宣言”又是怎樣的擲地有聲,催人奮進——“周家跟著共產(chǎn)黨走,橫豎都合著道理。家義和我一輩子積德,與人為善,雖然他為革命犧牲了,但華夏大地上還有無數(shù)的共產(chǎn)黨人,共產(chǎn)黨的道理也不是隨便說說的,是經(jīng)歷大風大浪考驗的,是什么災難都能撐得過去的……”
以小人物折射大時代,以小切口譜寫主旋律,以尋常日子彰顯家國情懷,以舍生忘死詮釋信仰力量——作家以正能量之筆,給小說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但留給每一位讀者的對生活與情感、命運與抉擇、夢想與追求等的深遠思索,似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