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的煙火與煙云
斜陽映照,翠色滿眼。到達青巖鎮(zhèn),已近傍晚,卻還是一派天清氣朗,到處郁郁蔥蔥。
花溪是貴陽市的一個轄區(qū),常住人口一百多萬,面積近一千平方公里,其實也是一片浩茫闊大之地?;ㄏ皇堑谝淮翁ぷ?,只是之前蜻蜓點水般地來去,印象隱約模糊。此次來花溪,東道主把青巖鎮(zhèn)作為一個立足點,倒是一個新的體驗。
青巖鎮(zhèn)里有青巖古鎮(zhèn)。古鎮(zhèn)內(nèi)外民居,皆多重檐懸山式,青瓦石墻,或青瓦木墻,鮮明的明清風格。人說貴州“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多雨乃貴州人的日常,然而生計不能因天氣而歇止,與商鋪融為一體的民居,加建第二重檐是生活所必需,此道理猶如人的眉毛與睫毛對眼睛的作用。其實何止民居如此,古鎮(zhèn)里的其他公共建筑,如古鎮(zhèn)僅存的南北城門,以及奎光閣、文昌閣等,亦皆為重檐歇山式石木結(jié)構(gòu)。
在青巖鎮(zhèn),我首先感受到的不是古鎮(zhèn)散發(fā)的縷縷幽情,而是撲面而來的濃濃煙火氣。古鎮(zhèn)北城門外的廣場上,緊挨著售票處的是一家冰漿鋪。冰漿為何?原來冰漿是冰和水果及其他輔料混合的一種飲料,是貴陽的一種特色小吃。這家店鋪的廣告詞寫得很有些語不驚人死不休:“貴陽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不吃冰漿,白來貴陽”。店鋪也確實吸引了一些游人,坐在店家搭起頂棚的戶外營業(yè)點餐桌旁,三五成群地吃冰漿,這也是一種唯恐“白來貴陽”的“打卡”吧。我對太冰涼的東西不感興趣,冰漿沒吃,但晚餐時品嘗了另一種青巖特色美食——青巖鹵豬腳。此鹵豬腳因以鹵汁浸泡而成,故呈紅褐色。做法是除了正菜鹵豬腳,還要佐以20多種調(diào)料包括中草藥煮四個小時左右。吃時要蘸以糊辣椒、雙花醋、姜末、蔥花等制成的調(diào)料。如此大費周章、大有講究的鹵豬腳入口,肥而不膩,咸而不齁,令人滿嘴流油而又口齒生香。
走在晨光下青巖古鎮(zhèn)的石板路上,逛街道兩旁的店鋪,更勾起人的勃勃興趣。在一家專營掏耳朵的采耳店,我頗為仔細地閱讀了該店張掛的關(guān)于掏耳朵的廣告:“專業(yè)掏耳工藝主要講究的是手法,做到了輕、穩(wěn)、準。它除了有清潔耳洞的功能外,還能起到減壓和享樂作用??芍^一掏龍入海,二刮虎出淵,三癲似神仙,將耳道清潔與安逸舒適融為一體,真乃小舒服也?!边@是我迄今看到的將掏耳朵的功用寫得最生動也最專業(yè)的文字。一家起名“翰林苑”的店鋪,經(jīng)營的是青巖特色的酸湯魚、紅油米豆腐、豆腐圓子、洋芋粑、糕粑稀飯、玫瑰冰粉。古鎮(zhèn)里有多家朱砂店。何為朱砂?有何用途?是我這個外地人頗為懵懵然的知識盲點??锤骷抑焐暗甏虺龅膹V告,得知朱砂在民間信仰里有辟邪、轉(zhuǎn)運、鎮(zhèn)宅、祈福、鎮(zhèn)靜、安神、保平安的作用。一家以粗加工的磚石砌成店門側(cè)墻的客棧,門口用鐵鏈掛著一塊方石招牌,陰刻的印刷體楷書“今日有房,等你來睡”,其幽默令人莞爾。
青巖很有故事。青巖古鎮(zhèn)回蕩著歷史風云。青巖為貴陽南大門,乃南北交通要沖,明洪武年間即在此駐軍建屯,史稱青巖屯。清代仍為軍事重鎮(zhèn)?!缎煜伎陀斡洝份d,戊寅年(1638年)4月14日,已到達貴陽三天的徐霞客從北城門進入青崖(巖)城,贊揚“城中頗有瓦樓阛阓焉”。貴陽本多陰天和降雨,然而“是日,晴霽竟日,夜月復皎”。15日拂曉,又從南城門出城,仍在花溪一帶考察。我想起家鄉(xiāng)廣西上林。徐霞客在游青巖鎮(zhèn)的前一年即1637年到達上林,在上林從12月21日起逗留54天,之后經(jīng)廣西宜州、河池、南丹入貴州,輾轉(zhuǎn)而至貴陽青巖。上林、青巖,都是徐霞客留下足跡之地,我心中陡然涌起一種對青巖的親切感。
軍屯使青巖城成為五湖四海人等薈集之地。人員與貨物的聚合流轉(zhuǎn),使青巖由軍事重鎮(zhèn)又衍生為商貿(mào)重鎮(zhèn)與文化名鎮(zhèn)。儒、釋、道燃起香火,青巖建起“九寺、八廟、五閣”。近代,天主教和基督教也來開門立戶。“四教合一”,中西文化在這里交往、交流、交融。地靈出人杰。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青巖人趙以炯中丙戌科進士,殿試一甲第一名,成為貴州自科舉以來第一位狀元。趙以炯不是第一次應試即一舉成名,他六歲喪父,是母親將其兄弟姐妹六人撫養(yǎng)成人。光緒八年(1882年)趙以炯曾和堂侄趙沅香步行進京應試壬午科進士,結(jié)果落榜。四年后卷土重來,竟大魁天下,可見其心志之堅毅頑強。趙以炯中狀元后,歷任翰林院修撰、四川鄉(xiāng)試副考官、廣西提督學政、禮部會試順天同考官。后辭官返鄉(xiāng)講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于青巖家中病故,終年49歲。趙以炯為何于鼎盛年華辭職歸鄉(xiāng),一種說法是因感仕途艱難,設(shè)使此說為真相,亦可證趙以炯是拿得起放得下之人,不為自己的功名所累。青巖鹵豬腳又名狀元蹄。傳說當年趙以炯赴京趕考,母親為其鹵制了一鍋豬腳路上吃,果然殿試奪魁。我想,這其實也是青巖人崇敬趙以炯為“邦家之光”,從而對他的一種懷念吧。
從青巖古鎮(zhèn)往北十來公里的一個去處,樹木森森,花草茂密,水光映天,這便是花溪公園。占地800余畝的花溪公園歷史之悠久為國內(nèi)罕見,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舉人周奎父子營建,1937年開始作為公園建設(shè),1940年基本落成,時稱“中正公園”。1949年新中國成立,改為今名。
午后的貴陽,又展露了貴州“天無三日晴”的典型性格,天空的白云變成烏灰的顏色并彌漫開來,花溪公園的微風里開始夾雜著細小的雨點,而游人雅興依舊,情侶對對,一家?guī)卓谟螆@亦隨處可見,公園內(nèi)喧笑聲彼伏此起。我們一行來到樹林掩映的一座土紅色琉璃瓦二層小樓前,這是花溪公園的一處地標——憩園。
憩園起初是公園招待所,時稱“花溪小憩”。1944年5月,作家巴金與蕭珊在此舉行婚禮并度蜜月,巴金還獨自在此創(chuàng)作完成中篇小說《憩園》,新中國成立初期招待所據(jù)此改名為“憩園”。走進并流連于憩園內(nèi)屋,觀看巴金的相關(guān)資料,思緒像風中的柳絮翻飛飄揚。巴金的小說《憩園》,書名雖然來自當時入住的“花溪小憩”,作品里所寫到的風景不無花溪公園的影子,但也僅此而已?!俄瑘@》的故事發(fā)生在成都。小說敘寫身為作家的主人公回到故鄉(xiāng)成都入住友人的公館憩園的經(jīng)歷見聞,狀繪了一幅抗戰(zhàn)時期后方眾生相的縮影:憩園新主人姚國棟(號誦詩)的“躺平”,獨生子小虎的驕蠻,續(xù)弦夫人萬昭華的哀愁;憩園舊主人因一樁婚外愛情,被長子和妻子逐出家庭在破廟中棲身,只有還是少年的小兒子與父親保持往來,但對父親的困境無能為力……《憩園》書寫的是日常生活的波瀾,題材看似普普通通,但在抗戰(zhàn)的大背景下卻顯得觸目驚心。作者在敘事中有諷刺與批判、同情與悲憫,也展現(xiàn)了一種失望中的希望。
當下的中國,硝煙已散;今日的花溪,祥和安寧。在花溪公園看憩園,想《憩園》,對巴金,對文學,竟有些更切實的感受與認識。在小說《憩園》中,黎姓作家主人公對亂世中文學何用一度陷入迷茫悲觀,姚國棟的太太萬昭華卻是一番推崇:“我覺得你們把人們的心拉攏了,讓人們互相了解。你們就像是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送安慰的人。”作家主人公最終真正體會到“活著為自己的理想工作是一件美麗的事”。
在憩園靜靜地觀看墻上掛著的巴金關(guān)于與蕭珊愛情的多條語錄,我還想起,1934年7月,在北平的巴金曾憂郁地寫道:“我接到一個不認識的朋友的來信,他說愿意跟我去死。這樣的信我已經(jīng)接過好幾封了,都是一些不認識的年輕人寄來的。”他不禁自我反思:“我應該比誰都更了解自己罷。那么為什么我會叫人生出跟我去死的念頭呢?難道我就不曾給誰展示過生命的美麗么?為什么在這個充滿了生命的夏天的早晨我會讀到這樣的信呢?”(《巴金散文·生命》)十年后的巴金在《憩園》的后記中終于得以從容地說:“‘給人間多添一點溫暖,揩干每只流淚的眼睛,讓每個人歡笑’……‘我好像在書里面聽到了感激和滿足的笑聲。我的心常常暖和得像在春天一樣,活著究竟是一件美麗的事……’像這樣的話不知道已經(jīng)有若干人講過若干次了。我高興我能在這本小說里重復一次?!表瑘@與《憩園》,同樣或隱或顯地印刻著巴金的心路。
“天色與人相似好,人情似酒一般深?!蓖氯鐭?,往事并不總?cè)鐭?。人間煙火的暖馨,歷史煙云的迪引,在花溪易覓可尋?;ㄏ獨w來有日,心頭猶多不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