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娃“種”文字 鋪陳文學夢
55歲的朱群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為圓一個文學夢,他在家默默地“種”文字,至今累計超六百萬字。
在朱群英心里,文學殿堂真切的神圣光暈一直輝照著他蹣跚的腳步,在他最無助、最無奈的時候,給他力量,引他前行。小時候,朱群英由于個小體弱,老被伙伴們欺負;可他與書為伍,從不孤獨。長大后,他在市區(qū)開了一家煙酒零售店,讀書撰文的愛好依然如故。起初賺的錢,除維持基本生活外,他幾乎都給了書店。十余年一晃而過,《資治通鑒》《紅樓夢》《四世同堂》等好多部磚一樣厚的書已“溜”過一遍;書源不濟時,就再啃一遍“回頭草”。隨著時間流逝,朱群英萌生了要用筆來謳歌祖國大好河山,也書寫自己人生故事的想法。
他酷愛散文寫作,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表達不同流俗的情感世界,傳遞樸素、真切、執(zhí)著和溫暖的人性的聲音。他持之以恒地“讀”,不厭其煩地“記”,躊躇滿志地“寫”,經常是腦中有了什么靈感就趕緊隨手記錄在小本子上。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慢慢地,他寫的作品付諸鉛字,出版散文集《林則徐的聲音》《鄉(xiāng)雨》《藍天下的風景》等,并獲得多項文學獎項。
《大沙河筆記》是朱群英創(chuàng)作的長篇報告文學,該書以凝重、深情的筆調,記述了大沙河沿岸的歷史變遷,內容豐富駁雜,涉及脫貧攻堅、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多個方面,具有悲壯的歷史感、鮮明的時代感和濃郁的抒情性。
此外,朱群英聚焦黃河故道與淮海平原驚心動魄的歷史與現實,歌詠自己所熟悉的土地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內在精神和頑強品格,寫出一系列反映黃河故道歷史、現實及未來的文化散文和小說。
(來源:江蘇作家網 發(fā)布時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