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科專家出版首部小說《補心》 術可補心 愛可愈心
醫(yī)療小說雖多,可是心外科專家創(chuàng)作醫(yī)療小說,并不多見,茅獎作家張平因此評價說:“看了《補心》,覺得作者有可能是作家中最好的醫(yī)生之一,也有可能是醫(yī)生中最好的作家之一。以本人對作者的了解,同那些醫(yī)生作家有所不同的是,他是在完整地完成了作為專業(yè)醫(yī)生的使命后再從事寫作的,這一點盡管不是絕無僅有,至少也可以說是非常罕見?!?/p>
這位作者,就是曾任安貞醫(yī)院微創(chuàng)心臟外科中心主任醫(yī)師的甘輝立教授,他以筆名“麾下”創(chuàng)作的小說《補心》,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甘教授說:“我希望能用文學敘事為讀者打開白色城堡”。
《補心》的書封角落處印有“縱有妙手補心闕,一昔如璧終成玦”,甘教授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這句詩我是化用納蘭容若的《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其中有一句: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成環(huán),昔昔都成玦。我將環(huán)改成璧字,覺得這一句可能和我全書的主旨相通?!币痪湓姡钩辛酸t(yī)學的局限和人生境遇的悲喜無常,也顯露出甘教授的醫(yī)者仁心。
生病之后開始構思小說, 一邊散步一邊創(chuàng)作
甘輝立教授作為心外科專家,學醫(yī)、行醫(yī)四十三年,擅長心血管和肺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療,曾創(chuàng)造肺動脈肉瘤術后世界最長存活記錄,五次獲得國家醫(yī)學成果獎。
小說《補心》的故事圍繞主人公甘隆展開,他出生于鄉(xiāng)村小鎮(zhèn),黃岡中學畢業(yè)后考入醫(yī)學院校,最終成為享譽全球的心外科專家。多年后甘隆與初戀女友喬婕重逢,喬婕罹患罕見肺動脈肉瘤,甘隆全力救治,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醫(yī)學奇跡。甘隆與喬婕的愛情既有青春的悸動與激情的碰撞,也有歲月沉淀后的堅定與守望。
談及為何創(chuàng)作小說,跨入“作家賽道”,甘教授講述說:“2022年6月,我患了腦膜瘤。神經外科學中有兩種腫瘤是可以手術完全治愈的,一種是聽神經瘤,另一種就是腦膜瘤,這兩種腫瘤都是良性腫瘤,但因為它們在容量不大的顱腔內占據不小的空間,對腦組織有很強的擠壓作用,其危害性自然非同小可。在為罹患這種疾病氣餒的同時,我也為自己感到慶幸?!?/p>
甘教授平時工作繁忙,這次因為要做手術而住院,倒讓他空閑下來,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來路和未來方向,“我不禁有了很多感慨與想法,也就構思了這樣一部小說。開顱手術過程非常順利,手術效果也非常好,術后的第五天我就出院了,出院后按照常規(guī)要服用一段時間抗癲癇藥物,我的思維基本上處于滯止狀態(tài)。在停用抗癲癇藥物后,我又恢復了思維的活躍狀態(tài),開始了小說創(chuàng)作?!?/p>
甘教授的寫作速度非???,2022年8月25日開始,2023年2月15日寫完,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初稿和修改工作,“書稿很快被作家出版社接受,除了糾正錯別字外,沒做大的情節(jié)上的修改。因為書中很多故事是我的親身經歷或見聞,所以,寫作過程很順暢?!?/p>
甘教授透露,自己和別人寫作方式不一樣,“別人是在電腦前打字或者拿筆在紙上寫作,我基本上是在散步時,在業(yè)余時間寫。散步的時候,我會拿著手機講,錄音后直接將其轉為文字,我回家后再將文字導入到電腦里成為文檔?!备式淌谛φf,自己在家里寫不下去,走在路上常常靈光閃現,“想法就像河水決堤一樣地來了,幾百字或者幾千字就這么寫出來,甚至有時候,一天我能寫上萬字。當然這些文字會有一些錯訛,但是它已經把我的思路打開,我回去在電腦上改錯字,把缺的部分補一補,之前卡殼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p>
雖然寫作過程異常順利,但甘教授也表示,過程中肯定有困難和挑戰(zhàn),“因為畢竟我是心外科大夫出身,不是專業(yè)作家。我經常遇到的一個困難,就是將兩個情節(jié)怎么銜接后表述得更出彩?我感到有些難度,需要動腦筋?!?/p>
作為醫(yī)療小說,還面臨著要將專業(yè)醫(yī)學知識,轉換成文學性比較強的文字,讓普通讀者都能看懂,這對甘教授而言不難, “因為我們這個職業(yè)經常要給病人做科普。我們平時經常做的,就是為患者和家屬把復雜的手術講清楚,需要用比較形象的語言來解釋疾病和治療方案。這不僅是技術流程,對于患者和家屬的心理也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當然,我也有意識地避開太過艱深的表述,讀者只要不那么心浮氣躁,就能讀懂小說的內容。”
打開神秘的“白色城堡” 看一看心外科玄奧的風景
甘教授給記者講述了一個他的親身經歷,這個故事在《補心》中成為主人公甘隆的故事:一位二尖瓣重度狹窄的重癥患者,因為便秘,蹲坑時間超過半小時,起來后一頭栽倒在地上,心跳驟停。甘隆立即實施胸外人工按壓和口對口人工呼吸,并指揮在場醫(yī)護人員將病人抬到床上,對其胸外按壓將近半小時,但病人心臟根本沒有電活動。危急之下,甘隆決定采取胸內心臟按壓,就是將病人的胸腔和心包打開,大夫直接將手伸進去,將心臟向上抬起,抵壓到胸骨上。這樣的效果比胸外按壓更加直接、有效,但是病床沒有開胸條件,手術室離病房至少有十五分鐘的路程,甘隆立即決定讓參加搶救的護士拿來一個無菌靜脈切開包,里面有必須要用的刀片。沒時間消毒怎么辦?甘隆讓護士剪開病人衣服,自己拿過碘酒就潑到病人的胸腹部,又將碘酒倒在自己的雙臂和手掌,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自我消毒。之后,甘隆切開病人左胸第四肋間后,發(fā)現沒有血液流出,在某種意義上,這個病人已經死亡。甘隆用手分開左肺組織,切開顯露的心包,這時病人整個心臟就暴露在他眼前,甘隆將右手伸進病人胸腔,有節(jié)奏地按壓起來。心電圖監(jiān)護儀上開始有些粗顫,但甘隆發(fā)現除顫不能復律,唯一可能有效的辦法是立即給病人在全麻體外循環(huán)下進行二尖瓣置換手術。為了將病人送進手術室,甘隆坐在病人的床上,不間歇地用手按壓心臟,麻醉師照看氧氣袋和氣管插管,在前面引路,邊走邊按壓麻醉氣囊給病人供氣,不使病人的氧氣中斷。甘隆在手術室為病人做了手術,術后第四天,病人完全清醒了,術后第五天,拔除了氣管插管,再過十天,病人高興地出院了。
這種驚心動魄的案例,對甘教授而言,就是他們外科醫(yī)生的日常,他說:“如果醫(yī)學是一頂王冠,心外科和腦外科就是王冠上的兩顆璀璨耀眼的明珠。心臟還能開刀,怎么開刀?老百姓覺得非常神秘。我就想通過這部小說,為大家做由淺入深的描述,打開神秘的‘白色城堡’,看一看里面玄奧的風景?!?/p>
甘教授以其四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寫的醫(yī)療故事,使得《補心》有非常多的生動情節(jié)交錯互構,有醫(yī)生和醫(yī)生之間的故事,有患者和患者家屬之間的故事,也有醫(yī)患之間的情節(jié),讀來跌宕起伏。
喬婕患肺動脈肉瘤,甘隆為其治病的情節(jié),是小說中感人而又勵志的故事。甘教授透露,喬婕的現實生活原型,正是他接診的一位患者。甘教授的專長領域是在肺動脈栓塞手術,“這個手術全世界能做的大夫合起來可能就二十來個,國內我是最先開始,也做得最好。”出名之后,全國各地的肺動脈栓塞病人都來找他看病,有些病人其實患的是肺動脈肉瘤,只是被誤診為肺動脈栓塞。甘教授介紹,肉瘤通常是比癌還惡性的病變,肺動脈肉瘤更為惡性,確診后的平均自然生存期在六周左右。“我共診治了肺動脈肉瘤50多例,這個病自從首次被發(fā)現,到目前為止的一百多年間,全世界文獻也只有200多例?!?/p>
甘教授對那位病人主刀進行了肺動脈內膜剝脫術,既將肉瘤剝除干凈,又最大限度保存了身體正常組織,為病人爭取到七年的生命。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上,麻省總醫(yī)院的醫(yī)生驚呼:“這個案例是我見過的第一例活著的(肺動脈肉瘤)病例?!?/p>
甘隆為喬婕的治療經歷,是一段“教科書式”的展現,晦澀的學術性治療過程,被甘教授寫得細致生動易懂,喬婕熱愛生活,配合治療的頑強生命力又令人動容。這也是甘教授希望讀者所能領悟到的,“小說講述了醫(yī)生為挽救病人所做的巨大努力,也突顯了病人和家屬為了重獲新生的努力,在這些努力的背后,折射著對生命的尊重,強調了生命的價值,術可補心,愛可愈心?!?/p>
讓更多人了解醫(yī)學的真相,感受生命的溫度
美國特魯多醫(yī)生的名言“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是很多醫(yī)療工作者所追求的。甘教授也表示,他多年的臨床工作讓他深深體會到敘事醫(yī)學的重要。
最近的二十年來,循證醫(yī)學大行其道,甘教授認為,循證醫(yī)學的最大弊端就是把患者當成了數字,患者的任何檢查指標都被用中位數或平均值加減標準差來評估、計算和比較,對于那些散落于標準差范圍之外的患者,則被處理成為邊角余料,從而也就被忽略不計了。敘事醫(yī)學是循證醫(yī)學的補充,強調通過構建臨床醫(yī)務工作者的敘事能力,以非技術性的語言記述患者疾苦故事,以幫助其深刻地理解、解釋、回應他人困境,從而是一種提升共情能力、職業(yè)精神、信任關系以及自我反思意識的醫(yī)學實踐模式。
在甘教授看來,作為一個醫(yī)者,善于傾聽和語言交流,對于治療重癥患者,特別是對那些有著心理困擾的重癥患者非常重要?!坝行┎∪藳]有和醫(yī)生有效溝通,甚至因為恐懼而逃避,住院兩天就跑了,本該接受的治療沒接受到。在這個時候,通過敘事醫(yī)學的方法做更加人文的交流,讓患者能夠更輕松地接受現代的、有效的治療,這就是敘事醫(yī)學的目的。敘事醫(yī)學不是把患者當成沒有生命、也沒有喜怒哀樂的數字,而是把他們當成活生生的人,沒有任何病例會被忽視,每一個個體的特殊訴求都將得到回應?!?/p>
甘教授希望通過《補心》讓更多人了解醫(yī)學的真相,感受生命的溫度?!氨热缯f,喬婕在確診肺動脈肉瘤后,在手術前也非常焦慮,甘隆專門脫下白大褂,以朋友的身份跟她長談,安慰她的情緒。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敘事醫(yī)學的案例。敘事醫(yī)學就是醫(yī)患之間做面對面的帶有溫情的敘事,把醫(yī)患雙方之間巨大的鴻溝填平,或者將雙方誤解和隔閡的堅冰慢慢地融化掉?!?/p>
年輕時經常一天只吃一頓飯
《補心》中講道,外科醫(yī)生的飲食和作息時間是十分不規(guī)律的,主要是受手術影響太大。有時候因為前一天忙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就會略晚,來不及吃早餐就要上手術,心外科手術時間長,往往要做到下午兩三點后才結束,如果這時候來個會診、急診,吃飯就要拖到晚上,所以,甘隆經常一天只吃一頓飯。住院總醫(yī)師更是忙得有時候一天沒時間吃飯沒時間睡覺,全憑一口仙氣吊著。
甘教授笑說,這些描寫就是他們的常態(tài),“我現在比以前放松一點,雖然我現在還在繼續(xù)工作。以前做一線心外科大夫時,尤其在當住院總醫(yī)師、主治醫(yī)師、副主任醫(yī)師、主任醫(yī)師時,我手機從來不敢關。而且我就住在醫(yī)院旁邊,從家里到醫(yī)院,下個樓,上個樓幾分鐘就到了,很快就能到達急救現場。心外科經常是這樣,剛剛看那個病人還好好的,一扭過頭,病人可能就突然發(fā)生心跳驟停。所以,我們都不敢住得離醫(yī)院太遠,尤其是剛做完手術,一定要在病人旁邊逗留很久,以確保病人血流動力學平穩(wěn),尿量足夠,出血引流量少。”
甘教授說著,向記者比劃起來,“剛做完手術的時候,如果病人引流多、尿少、血壓低,我就坐在病床邊,兩手拿著兩根管道,一根是導尿管,另一根是出血引流管,雙眼死死地盯著監(jiān)護儀。病人血壓向下走,我的血壓就高起來,趕緊站起來調整藥物的劑量和速度。早年的時候,我對危重病人一守就是一晚上,壓力非常大。外科大夫做手術之后,最怕病人出事?!?/p>
甘教授頗有些驕傲地告訴記者,自己一個月多前還站了9個多小時做一臺手術。“心臟外科手術一般時長三四個小時,做肺動脈栓塞一般是七八個小時,這次是因為要多搭兩支橋,我站了9個多小時。我曾經連續(xù)手術站過24個小時?!?/p>
問及現在如何保持長時間做手術的狀態(tài),甘教授說他有兩個方法,一是睡覺,二是散步,“我睡覺質量很好,平時的運動就是散步,不做劇烈運動。”
而多年的醫(yī)療工作,讓甘教授感受到生命的堅韌,卻也看到生命的寶貴與脆弱,“作為心臟外科醫(yī)生,我們看過了太多的生離死別。我覺得,做人太不容易了。我經常跟別人說,做人每一天都不容易。每到睡覺前,我就對自己說,還好,我又多活了一天?!?/p>
甘教授回憶說曾有個孩子患了非常復雜的先心病,盡管手術成功了,但因為心功能太差,術后發(fā)生嚴重低心排綜合征,最終還是沒能救活?!拔耶敃r還不十分難受,一兩個月后去內蒙古,一天晚上坐在車上,天完全黑了,我坐在副駕座位上,朋友在開車。在草原上,只有車燈照著前面,四周全都被巨大的黑暗籠罩著,我想起這個孩子就開始淚流滿面,朋友沒注意到,我默默哭了一路。這件事大概也有二十多年了,但是這個場面我記得非常清楚。后來在視頻上看見一個美國大夫手術失敗后,在角落里哭,我非常能體會他的感受。我覺得一個人能夠健康地成長、生存,直至終老,要遭遇到非常多難關和考驗?!?/p>
推崇研究性學習和批判性學習
《補心》分為上下兩冊,下冊講醫(yī)療故事,上冊則是從甘隆的初中講起,直到大學生活。談及何以時間跨度這么大,甘教授表示,首先這是他第一本小說,所以有些半自傳性質,第二,將主人公甘隆和喬婕設定為初中同學,從這時候講起,便于后面故事的展開。
甘教授說自己讀的初中很一般,可是遇到了好老師,他們多位同學考取了黃岡中學高中。黃岡中學的就讀經歷讓他學到了兩個學習方法,不僅至今讓他受益匪淺,也成為他積極推崇的學習理念?!熬褪茄芯啃詫W習和批判性學習。我寫小說,甚至在找資料時都是像查古文獻一樣。我寫一部有關楚國的小說時,把很多歷史學家關于楚國的專業(yè)文獻下載研究。得到的知識和啟發(fā),都被我用在了小說寫作中,這就是研究性學習。”
至于批判性學習,甘教授表示,他不會盲目聽從一家之言,而是聽取多人想法后反復研究,將每個人意見中的合理部分予以接受,不合理部分予以剔除。
《補心》里的甘隆很小就開始寫詩,這顯然也有甘教授本人的影子,他說自己初中時即對文言文產生興趣,目前已經積累了四千六百多首古體詩和現代詩,“雖然這些詩歌都沒有發(fā)表,但對我來說己經成為一個寶藏,其中很多詩被我用進了小說創(chuàng)作中?!?/p>
而說起自己對于文學的喜愛,他說:“受兄長的影響,我小時候就愛讀小說。那時可以一分錢租一天小說看,記得父親會帶著夸耀的神情,指著我對他的同事和朋友說,‘你們看,我兒子這么小就這么愛看書。’”
未來是否還會繼續(xù)創(chuàng)作小說?甘教授透露他已完成了一部《海上西游記》,講述北魏時期,慧深法師在佛祖如來的保佑下,招了鯨魚等海洋動物為徒弟,在海上歷經磨難取得真經的故事。
此外,他計劃再寫兩部醫(yī)療小說,與《補心》一起,組成“天辰醫(yī)院三部曲”。“我覺得自己從業(yè)四十多年,不將學識、見聞和感受記錄下來,傳遞給讀者,增益于社會,將是對自我生命歷程的浪費和忽視,將使我的內心感到歉疚不安。”
甘教授表示,自己的從醫(yī)經歷與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時間段基本重合,“這是我及同齡人十分幸運的地方,讓我們的人生和命運得以跟隨著國運一起躍升發(fā)展,見證了這個偉大的時代?,F在回望人生的來路,我們要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p>
供圖/甘輝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