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樹才:中外詩的本質(zhì)都是記錄見證人類情感
“古今中外,詩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就是人類這顆心在跳動,要通過寫詩這種形式把跳動的節(jié)奏記錄下來,給人類的情感做一個見證。”今年是中法建交六十周年,堅持多年翻譯法國詩歌的中國詩人樹才近日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表示,現(xiàn)在人們比任何時期都需要詩歌。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各大高校興起了寫詩浪潮,出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的學生詩人。作為那段歲月的親歷者,已年近六十的樹才認為寫詩與自己“命運相伴”,“詩歌催生了人身上最理想的部分”。
也正是那個時期,原本只想做好一個詩人的樹才在圖書館“偶遇”一本法語詩集,從此走上了翻譯法語詩歌的道路,“我看到那本句式簡單但隱含憂傷和神秘的法國詩集,不過那個詩人在中國并不太為人所熟知。所以我開始試著翻譯法國詩歌,最初只是想把好東西分享給朋友”。
從大學時期開始,樹才在詩歌翻譯方面的嘗試逐漸深入,翻譯出了勒韋爾迪、勒內(nèi)·夏爾、博納富瓦等法國重要詩人的詩選集。此外,他也在各所大學做講座,講授法語詩歌的漢譯以及對翻譯學理論的思考。2004年起,樹才還與法國駐華使館合作將法國“詩人的春天”系列詩歌活動移植到中國。2008年,憑借在中法詩歌交流中作出的貢獻,他還獲得法國政府頒發(fā)的“教育騎士”勛章。
在樹才看來,無論古今,中國詩的一大特點就是強調(diào)與自然相遇,是人處在天地之間看到外物,從而內(nèi)心被喚起,“雖說中國現(xiàn)代詩歌不再強調(diào)押韻,但核心的靈感來源沒有變化,我認為這是一種自然詩學,強調(diào)人和自然的關系、外景和內(nèi)心的交融”。
至于法國詩,給樹才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先鋒探索”這一特點,“世界范圍內(nèi),詩歌的現(xiàn)代性是從法國開始的,它突破了古典詩歌押韻這一類外在形式的束縛”。
雖然各有特點,但樹才認為,中國詩和法國詩本質(zhì)上都是記錄人類感情。不過,他也坦言,這些可分享可溝通的感情有時很難翻譯到位,“在一種語言里被表達過的,在另一種語言里永遠能找到再表達一次的可能,可翻譯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例如,一些中文詞語很難在其他語言中找到對應,法語中的時態(tài)和名詞陰陽性等也較難用中文表達。
“在中法詩歌翻譯中怎么建立理解?除了通過眼睛理解字面意義外,還需要打開耳朵聽,聽那些法文詩句之間的東西,它們像空氣一樣在詩句中流動。之前有些詩我不知道怎么翻譯,可能聽了上千遍之后,我就突然聽懂了它的氣息。”樹才告訴記者,正是通過翻譯,他挖掘出自己的語言潛能,這是僅靠用母語寫作無法觸及的部分。
“沒有對法國詩歌的翻譯,就沒有我自己的寫作,這兩者是交錯影響的?!睒洳耪f,中國新詩的來源之一是詩歌翻譯,中國百年詩歌史上,兼得詩人和譯者兩個身份的不在少數(shù),“希望中國未來有更多作家和詩人精通外語,并成為翻譯家。中國需要這種雙重身份的人充當兩種文化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