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慢綜”走下網(wǎng)絡,“合拍老友”暢談文學 愛書的人在“島嶼”相聚
陽光、草坪、微風,12月7日,今日頭條“島嶼書聲日”——《我在島嶼讀書》首次線下主題日活動在海南三亞·阿那亞舉辦。近1500名觀眾齊聚一堂,與《我在島嶼讀書3》嘉賓見面,共度線下“島嶼時刻”。
3年來,被稱為“治愈神仙慢綜”的《我在島嶼讀書》積累了大批觀眾,此次活動旨在為作者與讀者搭起面對面溝通的橋梁?;顒蝇F(xiàn)場,4場主題對話從不同角度展開,十余位嘉賓妙語連珠,和觀眾一起分享文學、閱讀、旅行的美好。
張大碗子、余華、劉擎(從左至右)在主題對話中分享閱讀的美好。
世界容得下溫暖的書籍
文學在當下的生存、年輕寫作者與文學相愛相殺等話題,首先由復旦大學人文學者梁永安、編輯家程永新,以及脫口秀演員顏怡、顏悅共同談起。
在人們不斷感嘆文學被邊緣化的時候,程永新保留自己的觀點,“互聯(lián)網(wǎng)帶給人一種限制,看上去很近,實際上很遠,因此,所有書寫都是可能的,都是必要的?!痹谒磥?,文學關鍵在于表達內(nèi)心,走過千山萬水,最好的風景還是在心里。
顏怡表示,“不少年輕創(chuàng)作者不敢為自己吆喝,有的甚至覺得發(fā)表或者展示作品的過程是很羞恥的事情,我覺得他們需要更多鼓勵。”對此,程永新說,《收獲》一直對年輕人持鼓勵態(tài)度,并且希望看到充滿個性的寫作,當年雙雪濤短篇小說《跛人》被視為驚喜之作,即便刊物已經(jīng)開印,還是硬把它加了進去,雙雪濤也在這種鼓勵下越寫越好。
梁永安也寬慰年輕寫作者,“過像向日葵一樣向光而行的生活就可以了,這個時代特別需要每個人追求過程,而不是結果?!彼€進一步談到,這個世界容得下看起來很日常但是有溫度的書籍,年輕人不用焦慮。
沒用的書往往最有用
青年與文學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在作家余華和大觀學者劉擎、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張大碗子的對談中,這個話題被巧妙延續(xù)。余華回憶說,20世紀80年代的北京、上海,甚至包括當時他所在的浙江海鹽,報刊亭多的是文學雜志,就是在這種文學熱中,他開始了揚帆啟航。
順著余華的閱讀經(jīng)歷,“閱讀對人的意義”這個話題被再次拾起。余華表示,“沒有用的書”反而往往是最有用的——看似沒有實際價值的文學、藝術、哲學,會潛移默化地塑造人的態(tài)度和選擇。
關于不斷被熱議的碎片化閱讀,余華認為任何事情都有兩重性,“碎片有碎片的價值,當然全都是碎片了也不好?!钡珓⑶鏀蒯斀罔F地奉勸大家,“不要永遠迷失在完全碎片化當中,像流沙一樣變成了跑馬場?!?/p>
把風景當成一本書打開
有觀眾評價,《我在島嶼讀書》聚集了一群“合拍的文壇老友”,營造了輕松詼諧又充滿思考的場域,讓節(jié)目具有一種獨特的氣質(zhì)。
現(xiàn)場,青年學者葉子表示,《我在島嶼讀書》給了自己非常多表達關愛、建立友誼的機會。余華則幽默地提到他與莫言、蘇童的36年“互嘲式友誼”,并稱這也是一種“治愈”。這種輕松的互動讓嚴肅的文學討論多了一份人情味,也使文學與生活建立了更直接的聯(lián)系。
此次線下主題日讓人們見證了文壇老友思想激蕩的真實樣貌。法律學者陳碧、青年學者葉子、作家七堇年和《隨機波動》主播傅適野,以女性創(chuàng)作者的視角帶來一場關于個人體驗與創(chuàng)作的對話。在她們的對談中,時下熱映的電影《好東西》,與大學生閱讀、大學文學課堂、女性寫作等話題雜糅在一起,“讀書”的邊界在擴張,在延伸。
作家梁鴻、劉子超與文學編輯吳越分享的旅行文學的變遷,同樣帶給大家新鮮感受,也巧妙暗合了《我在島嶼讀書》把很多風景作為一本書打開來閱讀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