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文學中的北京
從2021年到2024年,經(jīng)過3年的編纂,《百年文學中的北京》終于面世了。這套書由《小說中的北京》(全三冊)、《散文中的北京》、《詩歌中的北京》3種5冊圖書組成。其中,《小說中的北京》分為《京城風景》《北京故事》《新北京人》3冊。所收錄的作品遵循生動、鮮活、好看、常讀常新的原則,努力做到兼容并包、豐富多樣,既有深入人心的經(jīng)典,也有廣受關(guān)注的新銳佳作。這套書致力于收錄百年來一代代作家筆下的北京故事和北京風景,展現(xiàn)新的北京氣象與北京風貌。
編纂這套書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編纂既是不斷深入了解文學中的北京的過程,更是深入思考關(guān)于何為北京味道、何為北京氣息、何為北京氣象的過程。工作中,腦海里常常冒出各種問號,比如獨屬于北京的詩情和詩心是什么,比如不同時代的詩人們關(guān)于北京的難忘瞬間如何化為詩意,以及是什么使一代代小說家們寫下如此之多的經(jīng)典作品?在編纂的不同時期,我對這些問題有著不同的答案,而在編纂工作結(jié)束后,我的感慨則是,這既是關(guān)于何為真正的北京味道的解答,又是一次次不斷認識北京生活,一次次重新理解北京城的過程。北京既是有著深厚傳統(tǒng)和文化底蘊的古城,也是國際化的現(xiàn)代都市,新時代的風帶來了新鮮的空氣和生機。北京為一代代作家提供了豐厚的創(chuàng)作滋養(yǎng),作家們則以筆墨建設(shè)著它的詩情、它的文心、它的文學氣度、它的文學氣象。
散文里的北京風景
《百年文學中的北京》中,我最早完成編纂的是《散文中的北京》。為什么首先從散文這一文體編起呢?因為散文自由、日常、隨性,是更能和時代生活產(chǎn)生密切關(guān)系的文體。散文強調(diào)情感的真實、事件的真實、人物的真實,而正是對真實的強調(diào),才會使北京風貌得以在散文中更為真實地保存下來。某種意義上,正是對久遠而切近的北京的記錄,古典與現(xiàn)代交融、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北京才得以在文字中留存,也才能引起讀者們的共情。
編纂過程中,我通讀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從老舍、廢名、郁達夫、許地山、鄭振鐸、俞平伯、沈從文、張恨水、林海音,到汪曾祺、楊朔、史鐵生;從《想北平》《苦念北平》《北平的四季》《上景山》《陶然亭的雪》,到《頤和園的寂寞》《老北京的夏天》《我與地壇》《紫禁紅》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些作品雖然起筆和側(cè)重點有所不同,但都著重講述了北京何以令人難忘,講述了北京為何如此迷人。
《想北平》是老舍的散文名篇。北平之于老舍意味著什么呢——“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jié)節(jié)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后什剎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只有說不出而已?!币驗樽畛醯闹R與印象都得自北平,所以,老舍先生說:“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對于他而言,北平的美好是墻上的牽?;?,是墻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是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黃瓜、菠菜,也是“雨后,韭菜葉上還往往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遠在異鄉(xiāng)的老舍先生,念起的不是那些轟轟烈烈的大場景;相反,是那些北京城里尋常的風物與細節(jié)構(gòu)成了他真正長久的思念。
事實上,在散文里,我們會看到,正是那些親切而又日常的風物共同構(gòu)成了作家筆下的北京風景與北京記憶。林海音在散文中形容自己之于北京的情感是“苦念”。怎么能不苦念呢,“童年、少女,而婦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過。快樂與悲哀,歡笑和哭泣,那個古城曾傾瀉我所有的感情,春來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節(jié)?。 彼幕貞浝锸M春天中山公園的芍藥牡丹;夏季她喜歡看暴雨,看“雨后的紅墻和黃綠琉璃瓦”,喜歡雨后在北海劃船;秋天則是“看紅葉,聽松濤,或者把牛肉帶到山上去”,吃真正的松枝烤肉;在北京的初冬里,朋友們圍爐夜話后,買一個賽梨的蘿卜來消夜,也是她美好記憶的一部分。
與老舍和林海音不同,鄧友梅看到的是日新月異的北京?!罢驹诟咛幰豢?,北京城高樓林立,交通道立體交叉,霓虹燈五光十色,噴氣機騰空入云,別是一番景象。不管你對舊北京外觀的改變有多少悵惘,也不能不對新北京的建設(shè)者懷有敬意?!鼻袢A棟筆下的北京,則進入了加速度,“在這新舊交相混雜的文化氣氛中,有更新的因子在這里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這是一座古箏與搖滾交相混雜的城市,這種節(jié)奏讓老年人在立交橋下扭起了秧歌,讓年輕人的肉體像帶電一樣在午夜狂跳迪斯科。這就是北京,它總想把你帶到太陽出發(fā)的地方?!北本┤缤粋€“夢想的培養(yǎng)基”,各種夢想“在這樣的培養(yǎng)基上茂盛地生長”。讀這些散文會想到,每一位作家寫北京時都有他的取景器。取景器的不同使每一位作家所見不同。于是,同是寫北京風景,觸動人心的細節(jié)和風光便也迥異。比如,對于郁達夫而言,故都的秋是好的,許地山則喜歡景山。“五月的北平”對于張恨水構(gòu)成吸引力。鄭振鐸的《北平》,談起的則是沙塵暴之后的風景。誰能忘記史鐵生的地壇呢?自從《我與地壇》發(fā)表后,地壇便與史鐵生的名字永遠連在了一起。某種意義上,地壇的味道便是北京的另一種味道,幽深而讓人別有所感。正是在地壇,史鐵生成為史鐵生,他在這里有許多頓悟時刻。
在肖復興筆下,老北京最迷人的是“夏天”,老北京的夏天里有許多關(guān)于端午、關(guān)于七夕的美麗傳說,而夏天總能讓這些美麗的傳說“生龍活虎”起來;北京的夏天里有冰,“冰窖廠一直存活于北平和平解放之后,那里還在存冰、賣冰”。北京夏天的美味莫過于奶酪、酸梅湯、果子干。尤其是那家賣果子干的店家,“柿餅的霜白,杏干的杏黃,棗的猩紅,梨片和藕片的雪白,真的是養(yǎng)眼。關(guān)鍵是什么時候到那里吃,果子干上面都會浮著那一層透明如紙吹彈可破的薄冰”。而在《北漂記》中,袁凌則寫的是他在北京的遷徙。我尤其難忘他在京郊所看到的風景:“秋深的時候,收割機開進了苜蓿田,田野四處飄散新鮮草茬的氣息,刈割過的草地空空蕩蕩……”苜蓿是關(guān)于北京散文的作品里很少提及的植物,它來到了袁凌筆下,盛開在北京的郊外,它代表了北京味道的豐富、蕪雜和擴充。袁凌寫出了一些外地青年在北京的漂泊感。
2022年,在編纂完《散文中的北京》后,我曾經(jīng)寫下過自己閱讀這些散文的真切感受:“讀這些散文,有如坐上了時光機一般,隨著作家們游覽北京,感受它的四季風光流轉(zhuǎn),飽覽它的美食風味;來到煙火氣的四合院,見證北京生活的變遷。作為讀者,會想到不計其數(shù)的定居或旅居于此的作家們,會想到一百多年來,中國乃至全世界有那么多著名作家在這里居住、生活,你也會想到這座大城的包容性和開闊性,今天,北京與巴黎、紐約一起都構(gòu)成了世界意義上的文學之都。”今天想來,感慨也是同樣的。當然,我要特別提到的是,《散文中的北京》出版兩年多來,受到了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的喜愛,成為許多中學生朋友們的必讀書。甚至在一次講座結(jié)束后,一位中學語文老師告訴我,《散文中的北京》是百年來中國作家關(guān)于北京生活的同題書寫。它所產(chǎn)生的廣泛影響是我未曾想到的。有一次我在咖啡館里等朋友時,不經(jīng)意看到隔壁桌旁一位女青年在讀這本書(因為那紅色的封面太醒目了)。那一刻,我的內(nèi)心充盈了幸福之感,真希望這些散文所寫的北京風景能給她帶來愉悅,也祝愿她因為這本書對北京生活有更深的愛和體悟。
北京故事與新北京人
與散文中的北京生活相比,小說中的北京更為復雜。關(guān)于北京的作品何其多,但因為篇幅所限,我們最終收錄了百年文學史上關(guān)于北京的中短篇小說作品47篇,從魯迅、郁達夫、老舍、沈從文、林徽因、汪曾祺等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開始,直到當代文壇最活躍的80后、90后作家;從《傷逝》《微雪的早晨》《窗子內(nèi)外》《斷魂槍》到《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轆轤把胡同9號》《安居客》,從《頑主》《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永遠有多遠》《手上的星光》到《如果大雪封門》《世間已無陳金芳》……在這些作品里,我們可以看到煙火氣十足的胡同日常、熙熙攘攘的都市生活、外省青年的奮斗與拼搏……某種意義上,我希望北京城里最為熱氣騰騰的生活在這些小說中留存。
讀《小說中的北京》與《散文中的北京》感受極為不同,一方面是因為小說是以虛構(gòu)為主的文體,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它與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及故事有關(guān)。所以,閱讀與北京生活有關(guān)的小說,既是與一座偉大、歷史悠久又日新月異的城市的不斷相遇,也是與一個個鮮活生動、具體可感的人相識與相見的過程。
今天,老舍這個名字早已和北京話以及深具審美風格的《駱駝祥子》《月牙兒》《四世同堂》《茶館》等作品連接在一起了。老舍以他的耳熟能詳?shù)淖髌窞楸本┰捊ㄔ炝宋膶W的城堡,這里的北京話洪亮、清脆、好聽,有迷人的節(jié)奏感,同時也有強烈的平民特征和民間氣息。為什么《茶館》盛演不衰,為什么《四世同堂》《駱駝祥子》《月牙兒》擁有廣泛讀者?因為它們表現(xiàn)了平民的內(nèi)在精神,發(fā)掘了北京話的內(nèi)在神韻。當我們想到北京話,就會想到老舍,想到他筆下的祥子、虎妞、小福子、祁老太爺?shù)痊F(xiàn)代文學長廊里的人物,就會想到獨屬于他們的聲音和腔調(diào)。換言之,老舍及其京味作品的魅力在于,他發(fā)掘出一種百姓語言并使之與廣闊的平民生活緊密相連,互為表里;他使北京話深具文學意義與文學光澤?!缎≌f中的北京》收錄的是老舍發(fā)表于20世紀30年代的短篇代表作《斷魂槍》,它以北京話及北京俚語書寫了傳統(tǒng)武術(shù)與傳統(tǒng)習武者的命運。某種意義上,新文學史上的老舍與他所使用的語言之間達成了水乳交融的關(guān)系,他建立起了自己獨特的語言地標。
說起北京人,我們還會想到劉恒《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小說寫的是北京四合院里最普通的百姓生活,樂活,自在,知足。劉恒挖掘出北京人生活中的“貧”。這是速度和密度都極高的對話,劉恒加快了北京話的速度,重現(xiàn)了一種“貧”,張大民簡直“貧”得讓人忍俊不禁,但同時又有一種質(zhì)樸、誠懇和實在勁兒,而正是在通篇的“耍貧”中,張大民和他的家人們戰(zhàn)勝了生活中的一個個困難而不斷向前奔。由此開始,劉恒成為廣受關(guān)注且深具代表性的京味兒作家——一方面他繼承了老舍語言中的平實、質(zhì)樸、樂觀,另一方面也為這種語言提了速,從而更突顯了北京人生命中的韌性和達觀?!柏氉臁笔菑埓竺竦纳罘绞?,也是他的生活態(tài)度,他以“貧嘴”為樂,也以“貧嘴”表達愛恨,更以“貧嘴”的方式稀釋劫難,度過人生困境?!敦氉鞆埓竺竦男腋I睢分猿蔀楫敶膶W史中重要的中篇小說,在于劉恒由“貧嘴”入手,挖掘出了張大民身上獨有的屬于民間百姓的精氣神兒。
說起那些難忘的有關(guān)北京精神的小說,必須提到鐵凝的《永遠有多遠》。這是當代文學史上深刻探索何為北京味道與北京精神的重要作品,它雖然沒有使用北京方言寫作,但深刻描繪了北京精神。生活在駙馬胡同的“仁義”姑娘白大省,熱情、寬厚、待人真誠,以忍讓仁義為美德,但面臨著一次次背叛與失去。小說中,白大省的仁義美德與她所生長的城市以及城市的質(zhì)地是共生共存的?!氨本┤羰且黄瑯淙~,胡同便是這樹葉上蜿蜒密布的葉脈。要是你在陽光下觀察這樹葉,會發(fā)現(xiàn)它是那么晶瑩透亮,因為那些女孩子就在葉脈里穿行,她們是一座城市的汁液。胡同為北京輸送著她們,她們使北京這座精神的城市肌理清明,面龐潤澤,充滿著溫暖而可靠的肉感。她們也使我永遠地成為北京一名忠實的觀眾,即使再過一百年?!毙≌f將一位北京姑娘的故事與北京城市風貌之間進行連接,完成了深具文化意味的相互映照?!队肋h有多遠》發(fā)表于1999年,正是世紀交替之際,作家所思考的,是以胡同文化所代表的仁義精神在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里所面臨的處境,今天的我們?nèi)绾卫斫鈧鹘y(tǒng),如何承續(xù)傳統(tǒng)。
近20年來對京味文學進行過拓展的作家中,葉廣芩深具代表性。許多研究者都指出,在一系列與京劇曲牌有關(guān)的作品里,葉廣芩借用傳統(tǒng)京劇的曲目,將戲曲元素納入小說空間中。通過將戲里故事與人物際遇互相鑲嵌、互為鏡像,葉廣芩使久遠的京劇來到了當下和此刻,那些民間的、胡同的和大雜院的生活與久遠的皇族故事、屬于故宮和紫禁城的傳說混搭、糅雜在葉廣芩的文本里。當諸多研究者慨嘆新世紀京味文學后繼乏人時,葉廣芩以其持續(xù)不斷的寫作令人印象鮮明,念念難忘。在《小說中的北京》里,我特意收錄的是葉廣芩的《夢也何曾到謝橋》,它是以兒童視角回顧民國時期以來旗人世家金家的家族故事。新一代作家中,石一楓是最擅長以地道的京味語言將故事講得引人入勝的寫作者,他能敏銳觸摸時代脈搏,《世間已無陳金芳》讓人百感交集,那是一位北京本土作家對北漂女性陳金芳際遇的理解與思考。
京味語言是百年小說北京味道的顯在特征,另一些潛在的北京味道則體現(xiàn)于作品的字里行間。林徽因的《窗子內(nèi)外》以“窗內(nèi)”與“窗外”相結(jié)合的視角,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的酷暑中的一天里不同階層的人生;劉紹棠《小荷才露尖尖角》書寫的是京東運河兩岸的風物與人情;肖復興的《岔路口》以一個岔路口為取景器,寫下一些被人遺忘的城市角落;劉心武的《公共汽車詠嘆調(diào)》關(guān)注的是一輛公共汽車在西單站從??康皆俅伟l(fā)動,小說家饒有興味地將之視為日常生活的“詠嘆調(diào)”;汪曾祺的《安樂居》則凝視“安樂居”里的食客們,為每一位普通人物立傳。讀這些書寫北京的小說會發(fā)現(xiàn),這些不使用北京方言書寫的小說,也深具北京氣質(zhì),那些城市地標和北京人的生存狀態(tài)潛在提示讀者這些作品里的北京特色——寫下北京城里那些具體而微的生活,是小說家們?yōu)榘倌瓯本┕餐瑥椬嗟膼偠鷦勇牰謩e具質(zhì)感的時代變奏曲。
變革中的北京與新青年
京味文學的固定概念,常常使人拘囿于北京人寫北京的認知。其實,以外地人視角書寫北京,會為北京文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活力,以及生氣勃勃的氣息。北漂敘事是《小說中的北京》的重要脈絡(luò),這些作品里,寫下了外省人如何在北京扎根、如何融入北京的際遇?;蛟S可以把魯迅的《傷逝》作為北漂敘事的緣起。小說創(chuàng)作于1925年,所寫下的是外省男青年涓生和女青年子君之間愛情的幻滅。吉兆胡同里的點滴最終磨損了愛情,“愛要有所附麗”成為《傷逝》的主題。困頓之下,愛情如何時時更新,這是一百年前青年面對的愛情難題,在今天依然有現(xiàn)實性?!段⒀┑脑绯俊分杏暨_夫關(guān)注的是青年學生在北京的求學,沈從文在《生存》中所寫的則是外來青年吳勛的內(nèi)心困境。
在這個脈絡(luò)里,我們看到一代代作家對于北漂人群的關(guān)注。2000年以來,徐則臣書寫了一系列外省青年在北京的故事。在《重構(gòu)人與城的文學想象》一文中我曾經(jīng)寫過,對于北京城里特殊人群的關(guān)注使徐則臣的北京書寫“脫穎而出”:“他的筆下顯現(xiàn)出了與老舍那京腔京韻迥異、與王朔式京城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學想象。那是作為美好愿景的北京,那是作為攀比對象的北京,是作為奮斗目標的北京……關(guān)于北京的想象、傳說,與許多在奔跑著的族群一道,構(gòu)建了徐則臣關(guān)于人與城的陌生想象?!薄度绻笱┓忾T》中,跑步的“我”和等待一場大雪的打工人林慧聰,其實都是懷揣著夢想來到北京的青年,在北京生活是他們的美好愿景與奮斗目標,小說書寫了北漂青年們的精神世界。近20年來,青年一代作家紛紛寫下了關(guān)于外地人在北京的諸種生活故事,比如付秀瑩的《花好月圓》,刻畫在茶館打工的鄉(xiāng)村青年女性內(nèi)心的震動;馬小淘的《毛坯夫妻》聚焦那些留京工作的普通年輕人,如何一起面對生活壓力,一起過日子相互取暖;孫?!稉妇G大師》中,“我”和寶弟是影視行業(yè)的“北漂”,他們在不同的劇組之間來回奔波;蔣在的《外面天氣怎么樣》則敘述了月光族室友等北漂青年拮據(jù)的日常。這些作品深切展示了新一代青年在北京的多樣生活狀態(tài)。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王蒙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關(guān)注青年人的困惑,小說呈現(xiàn)了富有思考力的青年林震的成長,也寫下了新中國青年的品質(zhì)與信念;宗璞的《紅豆》書寫了解放前夕北京校園里大學生戀人江玫與齊虹之間的愛情抉擇;浩然的《喜鵲登枝》則以一對好青年自由戀愛的故事貫穿始終。進入新世紀,我們的青年生活發(fā)生了何種變化?孟小書《深秋北京》寫的是電臺DJ、搖滾樂評人、影視編劇等新興職業(yè)的青年生活,以及青年男女熱烈又復雜的情感,是當下青年情感世界的斑駁影像;馬億《莫蘭迪展》以即將開幕的莫蘭迪藝術(shù)展門票售罄為契機,書寫了一位年輕男子與一位哺乳期女人在夜晚的相遇,開始了關(guān)于情感生活的反思……這些作品是我們時代青年人豐富文化生活與情感故事的鮮活呈現(xiàn)。
將百年北漂敘事與青年敘事并置會發(fā)現(xiàn),一位青年如何在這座大城里立足,是百年來作家們所共同關(guān)注的問題。這些作品刻下的是一代代青年在這座城市的苦悶、彷徨、悵惘以及理想與奮斗。而來到北京的青年人為這座城市帶來了新氣質(zhì)、新氣象,他們成為一代代新北京人。事實上,這些青年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隱在地說明北京何以寬廣與多樣,也隱在地說明了這座城市何以深具活力,何以具有無限可能。
讀這些小說,我想到一座偉大的城市與寫作者的關(guān)系。城市塑造著在這里居住的小說家們,影響他們的寫作趣味和寫作見識,同時小說家也以寫作的方式為城市賦形,書寫著這座城市的味道、氣質(zhì)、氣象,勾勒著這座城市的形象。
北京的詩意與文心
如果不是編纂《詩歌中的北京》,我沒有注意到會有那么多詩人寫下關(guān)于北京生活的詩篇。對于我而言,尋找不同時代詩人對于北京生活的書寫,便是領(lǐng)略百年北京的詩意瞬間。從沈尹默、胡適、劉半農(nóng)、康白情、徐志摩、廢名、林徽因、卞之琳、馮至開始,直至80后、90后新銳詩人……這些有關(guān)北京的詩歌佳作,有關(guān)于歷史的遐想和時代變遷的感悟,也有關(guān)于個人心境的內(nèi)省與沉思。讀這些詩作,有如和詩人在百年時空中穿行;在仲夏什剎海的清晨,在云淡天高的晚秋天氣,在北京古司天臺下,在王府井,在頤和園,在東四十條,在新街口,在八大處,在懷柔,在國家大劇院,在中國美術(shù)館,在皮村,在胡同里的菜市場,在地鐵5號線上,在工作間隙……我們和詩人們共同感受那些期許、悸動、憂傷、歡笑、向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詩心”。雖然這些詩作風格和審美追求并不相同,但都在抒寫一種思念、一種懷想、一種內(nèi)??;都在寫下這座大城的古老幽靜、現(xiàn)代繁華,也寫下它的新銳先鋒、樸素日常。一個個有關(guān)北京的詩意瞬間,最終匯聚成的是對“北京為何令人難忘”的回答。
不同文體里的北京形象其實是不同的,如果說百年文學史是奔流不息的長河,“小說中的北京”所展現(xiàn)的是與北京有關(guān)的鮮活人物與故事,那是屬于長河的浩蕩與旖旎;“散文中的北京”收藏的是有聲有色、有趣有味的北京風情與風物,那是屬于長河的波濤、海浪與獵獵風聲;“詩歌中的北京”所收錄的則是北京的詩情與詩意,是長河的氣息、浪花與粼粼波光。但是,無論是小說、散文還是詩歌,共同的感受便如我在《散文中的北京》序言中所說,“北京變化太大了,是讀這些作品的最大感慨,同時感嘆變化時也會覺得內(nèi)在里有些東西并沒有變。字典里或者詞條里的北京,有著它固有的內(nèi)涵,而真正的北京是鮮活、生動、豐富的,也是不斷生長的,讀這些作品會看到更為真切的北京,一個亦古亦今的北京,會看到有情有義的北京,會看到有聲有色的北京,也會看到有趣有味的北京,尤其是看到浩大北京的‘毛細血管’,正是那些毛茸茸富有質(zhì)感的細節(jié)的存在,比如那些花草瓜果,那些日常點滴,那些人情事理,才是北京之所以是北京的底色?!?/p>
當然,我也要特別說明,編纂《百年文學中的北京》的3年多來,我深刻意識到,書寫北京的文學作品數(shù)量龐大而編選篇幅卻總是有限的,作為編者的遺珠之憾終究無法避免。好在,關(guān)于北京的書寫是“正在進行時”,那么,編纂北京文學作品選的工作也勢必是一項未竟的事業(yè)。同時,我也期待更多人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將更多優(yōu)秀的北京文學作品納入視野,共同推動這項未竟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那么,回到前面的問題,什么是真正的北京味道?也正如我在《小說中的北京》序言里所說:“北京有它地道的煙火氣、都市氣,那味道是純正的、澄明的、清澈的,是由偉大的傳統(tǒng)所構(gòu)建的;與此同時,北京也有它的遼闊、浩大,日新月異,那味道是豐富的、駁雜的,生生不息的,在讀小說中的北京時,我無數(shù)次想到,北京味道永遠不只是北京味道,它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p>
(作者:張莉,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北京作協(xié)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