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重慶青年作家散文小輯 《紅巖》2024年第6期|黎子:雨(節(jié)選)
黎子,1993年生,高校教師。
一
連續(xù)幾天,淅淅瀝瀝小雨不斷。這重慶的秋日,天空總陰郁著一張面容模糊的臉,神情眉眼也瞧不十分清楚,只是每一處空隙里都滲透著黏稠的寂寞感,滯重的,潮濕的,淤堵的,一層層堆砌起來。這悲傷仿佛很重,帶著雨水,和著泥,使人對于生活和明天,都提不起勁來。
中秋前后,每日經(jīng)過圖書館,都去雙子湖邊轉(zhuǎn)一圈。湖邊栽種的一圈桂花樹,將空氣染成甜膩溫柔的淡黃色,這獨屬于十月的天然香水,怎么也聞不夠。湖水中,紫色的嫣紅的睡蓮開得正濃,那岸上的一片棕櫚大葉子,遮住了過湖的石板,層層疊疊堆積起來。每每走過,都像進入了熱帶雨林。想起張愛玲寫熱帶的植物,說園子里的植物“殺氣騰騰”,有著兇猛生長的姿勢,說那山上的樹木“醉醺醺”的,連風里都帶著“腥氣”,她真是用眼睛,用耳朵,用舌尖在品嘗一個地方的滋味。
下了早課,從課室出來,雨仍未停,撐一把傘往山下走。似乎只有在重慶,人們才習慣“山上”“山下”這樣的地理概念,習慣高樓鑲嵌在山腰中間,建筑與自然合為一體。漫長山路的石階上映著濕潤薄薄的青苔,走這樣的石階要懸著一顆心,從傘的一角挪出余光,行注目禮般帶著凝神的目光將每一步路都問候一遍。每每走在這樣上山下坡的青色石階上,每每抬頭望見或近或遠的莽莽青山,每每被清晨的大霧籠罩住整個身體,便再一次確信,確信自己住在一座夢境般的城市里。
重慶的冬天似乎總落著蒙蒙的雨。有時,我甚至懷疑它不是在下雨,只是把滿山滿城的大霧,化作雨沙雨粉傾灑下來。沉沉的天空眼眉低垂,它總像個失意的人,獨自負擔著過重的寂寞,是這些落寞的情緒讓他不愿睜開眼睛。所以我們在山城的秋冬季節(jié),總是極少看到太陽。那珍貴的金色光芒不屬于這個落寞男人的心臟。他的心臟,被一些虛無、一些空落、一些永遠逝去、永遠積淀在回憶中的事物所占據(jù)。是那些永不消散的山霧收留了他,一個將自己隱居在霧中的男人。
幾年來,我已習慣了這些如幽靈般飄蕩的霧氣,習慣了沒完沒了落下的雨水。我在天空下駐足,望見遠處山下的涪江水,至今仍沒弄清它的流向,是往東流,還是往西流。我想起曾陪我在魚嘴碼頭薄雨中散步的那個男人,我已記不清他的臉。記憶中,那應(yīng)該是一張被激情和滄桑日漸消磨的臉。那張臉在我的世界里日漸模糊,像發(fā)生過的許許多多事情一樣。
站在盈盈的雨中,仿佛自己是一株練習發(fā)抖的植物,仿佛我已在這座城市里過完了一生。我們彼此熟悉。
二
雨水是一種讓記憶發(fā)脹變?nèi)彳浀拇呋瘎傋屛蚁肫鹉切┮央x開我生命的人和事物,想起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地方。必須承認的是,有些人是臺風,他裹挾巨風和暴雨,在你的生命中掀起驚濤駭浪,過往之地寸草不生,可你仍站立在風暴的中心,為迎接他傾灑的一抹暖陽而拼盡性命。多年以后,你仍記得那種暖,記得那巨大的激情,它在你周身的骨骼里獵獵作響,仿佛經(jīng)火一點,仍舊會燃燒。有人是永遠綿長的薄薄細雨,是日子,是光陰,是春天的河水和夜里的呼吸,你甚至聽不見他到來和離去的聲音,可他已在你生命里留下河流般廣闊的印記。
關(guān)于雨水的記憶斑駁龐雜,那些畫面在雨中浮現(xiàn),也在雨中消散。
兩年前在廣州南沙的一個夜晚,下了班,在街邊一爿小店吃晚飯。因貪讀握在手里的一本書,心思沉浸在故事中,耳朵全然未聽見小鋪外面大雨從天空之上瓢潑而下的聲音。等合上書出了店門,才發(fā)現(xiàn)外面的街道早已被淹沒成大河。來來去去的車輛打著朦朦彩燈,仿若駕船似的漂浮在街道上。雨已停了,雨河尚在。我像個孩子,蹚在那街道和雨水做成的寬闊無邊的大河之上,一步步往住的地方走去。那時,在那座小鎮(zhèn)上,除了工作和日復一日的生活,我沒有朋友,沒有家人,沒有人與我聊文學和藝術(shù),我一心想著離開??赡翘焱砩显诮稚贤嫠^河的我,又是那么快樂。我想起兒時故鄉(xiāng)的院子,因大雨而漲滿了水的院子。祖母和姐姐坐在窯洞門口看電視,我在黑漆漆的院里拿著一張木板,拼命想要在漲水的河上劃起船來。時至今日,閉上雙眼,仍能清晰記得那畫面。短褲和粉紅色罩衫都濕透,甚至額前的碎發(fā)也滴起水來??晌胰悦つ空垓v著,相信在黃土高原的一方小院里能劃起船槳。我聽見祖母朗闊的叫罵聲,而后她把那個全身濕透的小女孩緊緊摟進她懷里。我的額頭抵著她的下頜,顫抖著,戰(zhàn)栗著,依舊不死心,想要去再試一把。下一次,我一定可以讓木板在水上馱著我漂起來的。
長大后,來到南方,見到真正的江河與大海,見到漂游江上的潔白船只,才明白那個孩子的執(zhí)拗與天真。今日我已完全長成一個成熟的大人,可我發(fā)現(xiàn)自己仍舊在以另外一種方式駕著一艘空無的船漂流在一個又一個異鄉(xiāng),打撈一些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日復一日為它們付出時間和夢想。
……
(節(jié)選自《紅巖》2024年6期,全文見“紅巖文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