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桑榆憶往》看程千帆先生的風骨
2024年是程千帆先生誕辰111周年,也是他離開我們的24周年。關于程先生的學行和對我的教誨,我寫過多篇文章。最近讀王陽明《朱子晚年定論》一文,想起我們也應該寫一篇“程子晚年定論”。這里涉及一個問題:程先生晚年究竟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我們從中又能看到程先生什么樣的精神境界?要回答這個問題,主要應看程先生自己怎么說。程先生沒有長篇的自傳和回憶錄,能夠起到自傳或回憶錄作用的書就是《桑榆憶往》。
“做學問要頑強,做人也要頑強”
《桑榆憶往》由南京大學教授張伯偉整理、編輯而成。這本以程先生晚年生活為主且?guī)в谢貞涗浶再|的書,包括4個部分:“勞生志略”“音旨偶聞”“書紳雜錄”“友朋評議”。其中,“音旨偶聞”是先生懷念他的三位老師劉永濟、黃季剛、汪辟疆先生的文章,可部分見出千帆師道德文章的淵源有自?!皶濍s錄”是親聞音旨的幾位弟子記述侍坐先生所得,我尤其喜歡蔣寅、鞏本棟、張伯偉三位從自己的日記中整理出來的《書紳錄》,這些日記所記述先生的講論談笑、風趣博通栩栩如生?!坝雅笤u議”部分,收錄了7篇先生的友人、弟子關于先生的學問和著述的評論,都有助于理解先生宏偉的學術成就。我個人經常閱讀的是第一部分“勞生志略”,這部分是由程先生口述、張伯偉記錄整理而成。因為是口述史,講者真切,記者客觀,程先生的音容笑貌、精神氣質皆躍然紙上。許多看法,大致可以視為“程子晚年定論”。莫礪鋒認為,“總體看來,這部回憶錄不僅是程先生個人生平事跡的記錄,而且是時代的一個縮影,從中可見幾代學人的嘉言懿行和歌哭悲歡,具有學術史的意義”。本文主要就“勞生志略”中涉及的比較重要的問題,談一點個人的體會和想法。
“勞生志略”包括7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子”,程先生在這里提出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一個像他這樣的中國知識分子一生遭遇多災多難,為什么沒有沉淪下去?先生的回答有大理由和小理由。前者為“對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有深厚的感情”,“我總感覺到中華民族無權沉淪下來,如果說這個文化中沒有一種真正合理的內核,她為什么亡國多少次又站起來了?”后者就是:“我是感覺到我個人總可以對國家人民有所貢獻的。你們讓我這樣下去。我不服。”“就是我的個性,說到底我就是不服。”先生曾坦率地說:“這包含了自私的個人信念,也包含了對祖國文化的熱愛的信念,二者很難區(qū)分。這種生活情感是相當強大的力量。”正是這大小兩方面的因素鍛造了先生最為寶貴的品格:堅強、頑強、堅忍。正如先生自謂:“做學問要頑強,做人也要頑強,當然是要講道理的頑強。”先生在“引子”的結尾說:“長期以來,我把所受到的一切不公正的待遇都盡量地壓在心里,所以別人讓我寫回憶錄,我盡量地不寫。這次是一個機會,我覺得也要使后人知道,中國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不是那么容易被摧毀的,哪怕很軟弱,但是又很堅強。”這段話被印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桑榆憶往》的封面上,我認為確實很好地反映了程先生的風骨。
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緊密相連
我特別注意到先生對儒家文化的深厚感情,他曾自許為“儒家”。先生在《致周勃》的一封信中曾說:“我始終是個儒家,也信馬克思主義,但儒家是本體。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切的根本,人活著就得做一點對人類有益處的事?!薄拔揖陀X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儒學乃至道家,的確還是代表了人類部分的真理吧?!?/p>
先生對儒家文化的深厚感情以及由此鍛造出來的堅強品格和貢獻意識,引發(fā)了我的一些深入思考。不管儒家思想在歷史上遭受過多少挫折,但它始終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重要精神支柱。更深一層的內涵是,它維系著中華民族在多災多難中絕不沉淪。自我反省,我自己也是深受先生這種思想影響的。面對先生曾經遭受的巨大苦難和挫折,并在晚年作出多方面的巨大貢獻,至少我個人感到比先生幸運,更沒有任何理由沉淪。
程先生的沙洋農場7年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跡值得鉤沉。最值得書寫的一筆,是在沙洋農場勞動之余通讀晉隋八史。程先生在致蔣寅的一封信中曾回憶說:“在閑隙中,仔細讀幾頁書,亦是難得。我曾于放牛之余,通讀晉隋八史,今已大半忘卻,然如精語如‘耳后生風,鼻頭出火’,在‘車中閉置如新婦’,至今猶記之也?!痹谏逞筠r場,圖書室沒別的書,正好有一套中華書局校點的晉隋八史,程先生白天勞動,晚上就把這些書看了一遍。程先生給我們樹立了一個頑強讀書的標桿。今天,我們的讀書環(huán)境比先生勝出幾百倍,如果還不勤奮讀書,則愧對先生。
面對曾經遭受的磨難,先生在86歲的暮年卻很平靜地說:“我沒有什么太多的憤怒、不平。我想這個損失不是屬于我個人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這個命運也是整個民族要負擔的?!痹谙壬磥恚瑐€人命運與民族命運實際上是緊密相連的。而從歷史事實看,也的確如此。接下去先生說了一段讓我刻骨銘心的話:“個人的歷史,民族的歷史,就好像恩格斯講的高山滾石頭,這個擠那個,那個擠這個,擠成這個樣子。如果碰到刀背上,可以不出血,一碰到刀口,你就要出血。我就剛好碰到刀口上,那就咬緊牙關過去吧?!?/p>
一個人即使被命運推向刀口,流血,也要咬緊牙關挺過去。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這才是中國知識分子真正應該有的風骨。我想起了魯迅先生。1934年10月20日,一向對國人國民性持嚴厲批判態(tài)度的魯迅先生,面對輿論界所謂“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蕩然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于精神幻滅之域”之論調,發(fā)表名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加以反駁。文中寫道:“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對照魯迅先生的話,我想說:程千帆先生就是中國的脊梁!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