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掌楸三棵或十一棵
秋天是樹葉凋落的季節(jié)。一天早晨,我獨自走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東邊,看到地上的幾片樹葉形狀特別,黃的綠的葉子,竟像一件件剪裁精致的綠馬褂、黃馬褂。我正俯首端詳時,就聽見一個孩子在大聲地喊:“媽媽,看小衣服!看小衣服!”孩子聲音甜甜的,他給落葉取的名字也充滿了童趣。
我再次看到長著“小衣服”樹葉的樹,是在老家的一座深山里。我病后回到老家,朋友說老家一個叫板倉的地方有片原始森林,空氣好,特別適宜療養(yǎng),便不由分說地開車?yán)疫M了板倉。初夏時節(jié)的板倉,綠得飽滿而熱情。
我們沿著溪邊小道前行,一片樹葉落到眼前,我低頭一看,葉片特別眼熟?!靶∫路 薄谤Z掌楸!”我和朋友幾乎是同時喊出了不同的名字。
抬頭望,面前一棵粗壯的大樹滿身蒼翠,恍若一把撐開的綠傘。那時我才知道,“小衣服”的本名叫鵝掌楸,是落葉喬木,可以長得非常高大。葉片乍一看與梧桐樹葉差不多,只是它有4個大的裂齒,像是鵝的腳掌。朋友說,唐朝皇帝李世民在御花園里看到鵝掌楸,覺得它的葉子像件小馬褂,于是賜名“馬褂木”。難怪,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里,孩子親切地喊它“小衣服”了。
認(rèn)識了鵝掌楸,我進而又知道鵝掌楸是一種孑遺植物。不說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遠(yuǎn)在距今一億年前的白堊紀(jì)時代就有鵝掌楸。有趣的是,書上說孑遺植物的特性是因為它的存在,與它有關(guān)的親族都會有滅頂之災(zāi)。那些遭遇滅絕的樹種,現(xiàn)在只能靠一些化石去辨認(rèn)。同時,由于地質(zhì)、氣候等的變化,鵝掌楸的生存率也很低。研究者證實,現(xiàn)存的鵝掌楸雖然保留了遠(yuǎn)古祖先的原始形狀,但它的進化異常緩慢,孤立不群,是十分珍貴的樹種。目前,鵝掌楸屬僅存鵝掌楸(馬褂木)和北美鵝掌楸兩個種。
再次見到鵝掌楸時,我不僅有一種老友重逢的親切,還懷有一種深深的生命敬畏——就在此時,我讀到作家李敬澤的文章《我可能成為一棵鵝掌楸》,文中寫道:我查了一下,2008年奧運會的時候,為了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周圍營造美妙的景觀,把中國南方的鵝掌楸和美國的密蘇里鵝掌楸撮合到一起,就變成了北方的鵝掌楸,所以,我所見到的樹另有一個名字,叫“奧運楸”。
那天,作家李敬澤從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北園跑步回來的路上,接到一條微信,要他給一個文學(xué)演講的題目。但他說,他的題目還沒想好。他抬眼一望,就望到三棵高大的鵝掌楸——“左邊那棵是鵝掌楸,右邊那棵是鵝掌楸,中間那棵還是鵝掌楸”。他覺得鵝掌楸已存在一億四千多萬年,人類在它面前的存在只有幾秒鐘時間,但人類卻想去保護它,拯救它,甚至想拯救地球……他用魯迅詼諧的筆法,天馬行空,山高水長,由鵝掌楸談到了跑步,談到了文學(xué),談到了人與地球……談到“我也可能成為一棵鵝掌楸,成為這棵樹上的一片葉子”。
他經(jīng)常在公園里跑步。跑步也一直是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里的一大景觀。有人統(tǒng)計,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南園和北園各有5000米長的跑道,在這些醬紅色的塑膠跑道上,跑步的人你追我趕,絡(luò)繹不絕。在身體恢復(fù)后,我偶爾也會在公園里小跑一下。公園里跑步的人大多是為了鍛煉身體,像我這樣跑跑走走的人自是不少,但像李敬澤那樣,在奔跑中放下了自我,認(rèn)識一棵樹,從而體驗出“我不是我,我就是這棵永恒的樹”,寫出一部《跑步集》的人,則少之又少。
后來,我又得知在這里跑步的還有用跑步對抗疾病的教授曹林。他被查出患有重癥糖尿病,并伴有高血壓癥、抑郁癥后,頑強地開啟了“跑步生活模式”。通過長期堅持不懈地跑步,他不但有效控制了病情,還治愈了抑郁癥。因為跑馬拉松,他結(jié)識了不少朋友。后來,他將自己跑步時遇見的人和事及生命感悟形成文字,出版了一部《奧森日記》,被一些跑友稱作“中國版的《跑步圣經(jīng)》”。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里,總有這樣的奇跡發(fā)生。
同住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邊,我沒有見過跑步的教授,卻幾次見到跑步的作家。遇見了,我們彼此打一個招呼,敬澤老師急匆匆地就跑走了。他那樣子好像急著要和誰去接頭一樣——顯然,我不是他要接頭的那一個。我讀他的文章,他說:“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從昌平向南坐上快3,在仰山橋站下來,抬頭望望那三棵非常漂亮的樹?!蔽野l(fā)覺他說的那三棵樹,與我常見的鵝掌楸不在一個地方,便引起了我尋找它們的興趣。
騎著自行車,我踏上了尋找三棵鵝掌楸的歷程。第一天,我沒有找到;第二天,依然沒有找到。直至第三天,我才在仰山橋北快速公交站,也即他說的那個地方找到了。仔細(xì)數(shù)了數(shù)那些鵝掌楸,我發(fā)現(xiàn)不是三棵,而是十一棵。這下,我心里又犯疑了。于是,我從過街天橋的左右兩邊各下去一次,零距離地一棵一棵數(shù)著那些鵝掌楸,大大小小共十一棵。這才興奮而狐疑地離開了。
為什么不是三棵,而是十一棵呢?是作家的記憶發(fā)生了差錯,還是我發(fā)生了幻覺?直至真的找到那些鵝掌楸,我卻陷入了鵝掌楸到底有幾棵的問題。當(dāng)然,我覺得問題不是出在鵝掌楸的棵數(shù)上,而是出在我的認(rèn)知上,是認(rèn)知使我們彼此對事物的看法和敘述發(fā)生了差異。這仿佛與人們不停地糾纏魯迅先生說“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如出一轍,或者說是有異曲同工之趣。
我想,我是太習(xí)慣性地執(zhí)著于事物的一種表象了——那些鵝掌楸真實地生長在我的面前,我的視覺卻沒有著落,所謂一葉障目——因為作家李敬澤早就在文中說過:“文學(xué)就是要把大地上各種不相干的事情、各種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各種像星辰一樣散落在天上的事情,全都連接起來,形成一幅幅美妙的星圖?!?/p>
好在,這樣經(jīng)常的尋找與思索,讓我突然間就明白了一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