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冬
冬天越來越近了。不由想起小時候過冬的許多往事。
備冬裝 棉褲、棉襖,一般都是家里大人們負責做。棉鞋、棉帽要買。棉鞋是黑燈芯絨面、白塑料底、五眼黑鞋帶,第一年穿新鞋,等冬天結(jié)束了,刷干凈收起來等來年天冷。棉帽簡單,前面有個帽檐、兩側(cè)護耳稍長。
院里街坊有手巧的,棉鞋也自己做。找一塊木板或用切菜板的背面,熬好的糨子刷上,用舊衣服撕下來的布或不用的碎布粘上,一層粘好后再粘第二層、第三層……放到太陽下曬干。然后從木板上取下來,做鞋底的原材料(俗稱袼褙)就好了。把袼褙按腳的大小裁好,買來的專用做鞋的白布條圈邊。根據(jù)鞋底薄厚選幾層袼褙、腳后跟的地方要多加兩層袼褙,粘在一起就形成了布鞋底的“毛坯”。買來的麻要自己捻成麻繩才能使。先給布鞋底用麻繩圈一圈邊。之后,就開始正式納鞋底,用錐子扎一下,再用針把麻繩穿回去。之后,還要將麻繩纏在錐子把上勒一下。一針一線、一來一回,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納好一雙鞋底要多少針?
我十幾歲時,曾經(jīng)給媽媽做過一雙布鞋,百貨商場買的鞋樣,只是將納好的鞋底和鞋幫拿到修鞋店請師傅幫著縫上。媽媽穿著去上班,逢人便說:“這鞋是我兒子親手做的!”聽到同事們夸贊,她早已樂得合不攏嘴。
糊窗戶 入冬前,一定要重新糊窗戶,以利保暖。首先,去文具店買高粱紙,一毛多錢一張。其次,用白面加上水攪拌好,放在火上煮,俗稱“打糨子”。第三,把窗戶上的舊紙撕下來,塵土擦干凈、舊糨子剔除掉,再把新打的糨子抹在窗戶的木棱上,裁好大小的高粱紙貼在粘有糨子的木棱上,用手或小刷子弄平整才算大功告成。
買大白菜 入冬前,菜站路邊擺滿蓋著棉被的白菜垛,政府號召各家買大白菜儲存起來(也叫“愛國菜”),一級菜2分5厘/斤,二級菜2分/斤,還負責送到家。各戶都爭先恐后,根據(jù)自家人口多少,按人均大致100斤的量,購買大白菜。把大街上的白菜垛搬回到院子里,家家門前窗臺上、地上都晾曬上了大白菜。住南房的就慘了,曬不著。
我曾在房前的院子里挖地窖,1米多深、不足1.5米寬、不超2米長,頂上用向日葵稈、小木棍鋪滿,蓋上破油氈,用磚頭壓上,周邊用土圍上,買300斤大白菜,放進去。同時,蘿卜、土豆、大蔥也一起“陪住”。隔幾天還要把大白菜們搬出來透透氣,再一棵棵搬回去,腦瓜朝下放好。吃的時候,我就順著臺階爬進去、爬出來,可高興了。
腌咸菜 把買回來的雪里蕻洗干凈,掛繩子上晾控干水分后裝在壇子里,碼一層菜,撒一把鹽,裝滿了,放塊石頭壓在上面。過段時間就可以吃了,可素炒,也可放一點肉末炒,好吃。
漬酸菜 一棵白菜劈開4瓣、碼到缸里,做上一大鍋花椒水,開鍋放涼了澆在白菜上,封好后過些天就可以吃了。同時放幾個切開的心里美蘿卜或胡蘿卜進去,能把白菜染成粉色。漬好的蘿卜涼涼的、酸酸的、脆脆的,口感極好。
搪爐子 爐子是鑄鐵的,要用搪爐子的料搪好后才可以使用。街上有專門賣搪爐子料的商店,買回來和好,在爐子內(nèi)部搪一層料,相當于給爐子裝個內(nèi)膽。搪爐子是技術活,有講究,上口、下口厚,中段薄,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空間。搪得好的爐子火旺還省煤。煤球改蜂窩煤后不再搪爐子了。
安煙筒 老爸在家就歸老爸安,趕上不在家就我負責安。十一過后各家日雜商店就開始供應煙筒、細鐵絲了。煙筒用薄鐵做的,直徑10至12厘米,長100厘米,有拐脖,先把煙筒一節(jié)一節(jié)接好,加上拐脖再接上煙筒,成90度直角,煙筒一頭立在爐子煙道上,另一頭捅出窗外。為了安全,不把煙筒直接放在窗戶木棱上,而是用一塊30厘米見方中間有直徑和煙筒大小一樣的圓孔薄鐵片托住。然后要用細鐵絲把煙筒固定好,以防煙筒傾倒。同時,必須安風斗,防煤氣中毒。
買煤球 每月,煤鋪的人提前到各院預訂,送煤工照單送貨上門。送煤工人很辛苦,用一輛平板三輪車,車上裝有10多筐煤,每筐煤50斤,一次背2筐,用一根橡膠帶勒上,一頭勒在煤筐底,另一頭挎在肩上。煤球會掉煤面,時間久了,就有不少煤面。把舍不得扔的煤面重新加水和稀泥攤成煤餅、切塊,晾干后就可以搭著燒了。單位用煤量大,煤面自然就多,通常要請專業(yè)師傅干這活。
小學時,我在學校里看過師傅如何搖煤球——在操場的一隅,有位中年男子和一堆小山似的煤面,旁邊還有一小堆黃土。才知道,為增加黏度,要在煤面中適量添加黃土。拌好后的煤面、黃土,加水用鐵鍬攪拌成煤膏,再用鐵鍬攤成一片,有一定厚度,然后,用一把大笨菜刀橫一刀豎一刀切成一個個小方塊,再撒上干煤面,為的是讓每一個切好的小煤膏相對獨立。不遠處早已備好了搖煤球用的篩子和一個大花盆,篩子藤編的,放在花盆上,把切好的煤膏放在篩子上,就可以搖了。師傅彎著腰,雙手用力搖著篩子,篩子里的小方塊就慢慢搖成了圓的,有個別小方塊舍不得分離,師傅要下手掰開。搖好后找地方晾曬干就可以用了。
搖煤球非常要體力,搖幾下就渾身冒汗。寒冷季節(jié),看到師傅光著上身,下身穿著單褲干活,也就不新鮮了。晚霞灑在操場上、師傅身上和搖好的煤球上,是一幅生動的畫面。
生爐子 10歲之前我自己就能獨立生爐子了。
生火用的工具包括火筷子——捅爐子用;火鉤子——推拉爐箅子用;火鏟子——掏爐灰用;火蓋子——封爐子用;鐵簸箕——裝煤球、爐灰用。
冬天,爐子進屋就成了一家人的活動中心,從寒冷的室外進屋第一件事是湊在爐子旁烤火暖和暖和。
主婦們一天三頓飯一刻都離不開它;家里若有小孩子,會在爐子上加一個烤衣服的竹編架子,小衣服、尿布搭在上面,干得快。
我也在爐肚烤過白薯片。爐子外皮熱,白薯片可以貼上,等稍微熟一點就會自動掉下來,用手接著,趕緊吃。記得,姥爺愛吃肉,用一個比裝圍棋的罐大不了多少的黃色小壇子,里面放半斤豬肉,在火爐上慢燉,那肉香味聞著,讓人無法離開……
冬天的屋子里,盡管生著火,其實也并不暖和。白天有陽光照著,再加上做飯、燒水,不覺著冷。到了晚上,把火爐子一封,屋里溫度立馬就降下來了,鉆被窩兒也涼,怎么辦呢?一是穿著內(nèi)衣睡;二是縮著身子、蜷著腿;三是把脫下來的棉襖蒙在頭上,相當于把被窩兒的上端蓋上。往往,睡到半夜被窩兒才能自己捂熱。有老人或小孩子的家庭,提前弄個“水捂子”,銅的或者瓷的,灌上熱水放被窩兒里“預熱”。
假如,爐子封上火滅了,你又偷懶洗腳沒倒洗腳水,甚至擦腳的毛巾也沒撈出來,那樂就大了。早晨起來,發(fā)現(xiàn)它們會凍在一起!當然,上世紀70年代窗戶安上玻璃后,還能看到玻璃窗上美麗的冰花。
最令人不安的是,每年冬季都有若干煤氣中毒事件發(fā)生。
如今過冬,不管住樓房還是平房,家家有暖氣、戶戶有空調(diào),室內(nèi)溫度有保證,而且干凈、衛(wèi)生、安全。大家再也不用為過冬發(fā)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