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至簡
我幽暗而冷寒的舊日生活曾被一粒粒黃燦的豆子照上一抹暖光。我們宋家壩人說的豆子,只指大豆。那些年,在宋家壩,豆子只是大米、玉米、紅薯之外可有可無的陪襯,并沒有獲得成行成排大規(guī)模播種的機會。肚里葷腥少,鄉(xiāng)親們對稻谷、紅薯、玉米的需求量大,豆子產(chǎn)量低,又不當(dāng)頓,只能在稻田邊的田埂側(cè)或玉米地的邊邊角角見縫插針零星點上一些。
稻谷漸黃的時候,豆莢慢慢鼓起來。忍不住饞嘴的可以開始剝青豆吃了。此時的豆子,清嫩之豆香氣最為濃郁,用來燒豬肉、燒雞最合適不過了。第一批青豆上市,其價錢都快趕上豬肉了,我家自是舍不得輕易吃青豆的,母親把青豆一粒粒剝下來,背到鎮(zhèn)上賣給吃得起的人家,母親也兼賣其它蔬菜——茄子、生姜、黃瓜、南瓜……她心疼我和妹妹正在長身體,賣掉青豆,有時也割回兩斤豬肉,用來炒青椒。如果恰逢雨天,生意不好,青豆沒賣完,我和妹妹就也能吃上心心念念的青豆燒肉了。
收走稻谷,砍掉玉米稈,配角兒豆稞儼然成了深秋田野的主角。秋風(fēng)吹,百草黃,豆葉漸枯,一粒粒飽滿的豆莢只等時間賦予它們深沉,賦予它們金黃。找個晴朗的日子,母親把豆稞從田埂里一窩一窩拔起來,背回家,讓它們平躺在院壩里曬太陽。連續(xù)幾個響日頭,豆子在豆莢里收縮變小,一翻,能聽到豆子在滾動,嘩嘩響。有的豆莢已被曬開口,“啪嗒……啪嗒……”,連枷聲起,無數(shù)豆粒在空中飛舞,它們終于見到了屬于自己的第一抹秋陽……
母親把曬干的豆子收攏來,裝了小半蛇皮口袋,小心埋進谷倉里的谷堆中,她要用谷子的干燥保障豆子不回潮,不被蟲蛀。這些豆子,將在臘月二十八九派上大用場。
轉(zhuǎn)眼到了臘月二十八的晚上,母親從谷堆里刨出那小半袋豆子,擇了擇,挑出兩碗留作種子。剩下的,洗干凈了,通通倒進大盆里,泡上清水。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幾家共同出錢找老石匠,他鑿的那塊大磨盤,一下子熱鬧了起來。磨盤放在表嬸家的屋檐下——只有她家的房子是寬屋檐,下雨也淋不著。大家端著頭晚泡好的豆子,挑著一副準(zhǔn)備裝豆?jié){的空桶。往磨盤心添豆子的掌勺工作,大人們不放心交給我們小孩子操持。勺中豆多豆少、水多水少,全靠經(jīng)驗,還得手快——推磨人的節(jié)奏幾乎是恒定的,掌勺的稍慢,被快速轉(zhuǎn)動的磨桿打斷手的可能都有。這樣危險且精細的活兒,自然只能交給心靈手巧的女人們。磨盤“嘎吱嘎吱”的單調(diào)韻律中摻著大人們爽朗的笑聲,小孩子們在磨盤旁的院壩里玩彈珠,打紙煙盒,真真假假地干仗……直到所有豆子都推完了,各自回家去。
豆?jié){挑回家,用紗布濾掉豆渣,立即上灶煮豆?jié){。父親把豆?jié){翻進鍋里,漿水一開,母親舀出兩大碗,兌上過年才買一些的白砂糖,招呼我和妹妹趕緊熱熱地喝下。多年后的今天,豆?jié){早已是最稀松平常的早餐之一,但我固執(zhí)地以為后來喝過的所有豆?jié){都遠不及那些年母親做的豆?jié){的萬分之一,大概是因為那豆?jié){里有母愛的滋味,有鄉(xiāng)親們的歡聲笑語,有時光遠去的背影,還有那些澀滯生活中的點滴光澤。
豆?jié){不再翻滾時,父親減去了灶膛里多余的柴禾,母親開始往鍋中均勻抖灑石膏水。不一會兒,鍋中那一汪原本黃白的豆?jié){慢慢變得淡綠清澈了,松松散散的豆花也魔術(shù)般沉淀析出。母親輕輕舀出一小盆白玉般的豆花。此時,柔弱的漿水,已經(jīng)站立成挺拔的姿態(tài)。這座白玉一樣的小山,就是我們的午飯。母親雙手捧起一個筲箕,在鍋中反反復(fù)復(fù)不輕不重地按壓,壓實了,抄起菜刀橫平豎直走幾刀,那些豆花兒又蛻變成一方方豆腐。父親早已準(zhǔn)備好一塊新抹布,攤在大筲箕中。母親撈出豆腐塊兒,把它們逐一平鋪在抹布上,那一方方“白玉”似乎瞬間明亮了四壁黢黑的廚房。
豆?jié){和豆花兒都只是“一頓鮮”,豆腐才是老家餐桌上經(jīng)久抵事兒的。豆腐切片,菜籽油燒燙,煎成“兩面黃”,能放十天半月不壞,做蒜苗回鍋肉時放上幾片,若綠錦上添金花。豆腐不煎,哪怕只是與白菜一道做成素湯,也一清二白。豆腐也舍不得全吃完,父親還要留下一些做紅豆腐。把大塊的豆腐改刀,鋪在洗凈曬干的稻草上,再蓋上一床厚棉絮,不出幾天,毛茸茸的白絮便爬滿了整個豆腐。父親用筷子小心夾起霉豆腐,先過白酒,然后放進調(diào)配了鹽巴、花椒面、辣椒粉的盆里輕輕滾幾圈,一塊乳白的霉豆腐就成了紅豆腐。裝壇,摻入熟菜籽油,密封好,等過年的臘肉吃盡,蔬菜也青黃不接時才取出一兩塊,聞著臭臭的,一筷頭進嘴,卻奇香無比。如果保存得當(dāng),一壇紅豆腐能緊緊巴巴對付大半年,它恒久為我家大半年寂寥而寡淡的白飯著色,讓生活多出聊勝于無的微弱色彩——父親最是懂得普通人家過日子需細水長流的生活秘笈。
偶爾,也有敞開肚皮吃豆子的時候。外婆家在我們宋家壩上頭的泡桐崖,不遠,但那里地勢高,渠水難上去。外婆家與我家恰恰相反——她家田少地多。地多,點的豆子就多。記憶中,每年冬天,外婆總要喊我們?nèi)ニ夷纱味棺?,不做豆腐,只為飽飽吃兩頓嫩豆花。父親和母親忙完一天的活兒,夜幕降臨了,才背著新碾的米匆匆趕去?;椟S的油燈下,外婆、舅媽、母親有一搭沒一搭拉著家常,父親和舅舅慢悠悠喝著土酒。老八仙桌上,滾燙的豆花冒著白氣,涼了,端進廚房燒滾了再端出,接著吃……煙火暖身,豆花暖心,渾然不覺間,屋外已是白霜滿天。離合悲歡人間事,如今外婆早已辭了人世,舅舅因車禍離開了我們,我與表弟也都離開了故鄉(xiāng)。關(guān)于豆花的往事就像一部蒙塵多年破損不堪的電影膠片,我無數(shù)次努力試圖修復(fù)出兒時清晰的影像,到頭來才發(fā)覺都是徒然。
去年回老家時,我從表嬸家門口經(jīng)過。不經(jīng)意間,我又看見那個老磨盤,它半陷在表嬸家門前的自留地里,已經(jīng)太久太久沒有豆子與它親近,它干縮著,蜷曲著,四野的苜蓿、刺苞、絡(luò)石藤黑潮一樣漫過來,幾乎就要將它完全淹沒了……
汪曾祺先生說:“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比碎g可大,人間可小,最溫暖人心的那一碗還得是故鄉(xiāng)的煙火,母親的煙火。心間事,舌間解,人間至味是清歡,那青豆炒肉、那甜豆?jié){、那嫩豆花兒、那能把一碗寡淡的白飯點綴成似錦繁花的紅豆腐,無以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