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風吹過雪一樣的白
四季中,喜歡秋天——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頗為深刻,或許是一生的。
鄉(xiāng)下酷夏總是與“雙搶”連接在一起,一邊割早稻,一邊插晚稻秧,大人累,孩子更累。白天風風火火,到了夜里,躺在屋外竹榻上,連漫天繁星也無力看一眼,忽地睡過去了。
入了秋,到底不同。白露以后,日頭不再那么酷烈,天地一霎時靜下來。每年中秋,皆橫亙于白露秋分之間。在我們皖南,所謂秋收,最大的主題便是割“單季晚”。每家單季晚的種類里,必定有幾分田的糯稻。糯米是專門用來迎接中秋的碳水化合物。糯稻氣質(zhì)天成,高挑的稻稈,金黃里掩了一點綠,沉甸甸的稻穗垂墜而下。糯稻與粳稻是不同的:糯稻粒子尖而長,谷穗飽滿,自帶奇異香氣;粳稻圓而小,有的稻穗上還裹有一團毛刺刺的蟲球,臟兮兮的,不足觀。
清晨的霧氣尚未散盡,當我們?nèi)サ降咎?,無數(shù)露珠垂墜于稻葉,心一般澄澈晶瑩,值得捧起來,一飲而盡。螞蚱噗噗飛起,向田埂旁的黃豆棵里遷移。我們彎腰割稻,宛如分花拂柳,稻穗與稻穗間相互摩擦而發(fā)出的沙沙之聲,如若天籟。日頭漸漸升高,割幾排稻禾,直起腰歇會兒,秋蟲在黃豆地里車馬喧喧,小河里的野菱正值花期,細碎的白,一點點,仿佛流動著,似一個個頓號,在薄霧蒸騰的河面跳躍閃亮……這個時候,你心里似被什么東西給充滿了,一派殷切的舒豁,可也真是說不出什么來。多年之后,才會恍然——那是為清新的夜露之氣所鼓蕩著的吧。
幾分田的糯稻,一個鐘頭割完,一把把地,稻粒被收束一攏,稻禾呈扇形鋪展于一尺高的稻茬上,暴曬一個上午、一個晌午。黃昏之際,大人用苗擔(形似扁擔,兩頭固定有尖刀狀鐵器)挑一捆草腰子去到田埂。我們小孩子天生就是抱稻鋪子的人群,一趟趟來回,將曝曬后的稻鋪子抱至田埂,遞到大人手里。糯稻們被捆束起來,挑至稻床。我特別喜歡聽苗擔尖飛快刺進稻把里發(fā)出的噗噗聲,干脆利落,無往而不勝……
我還喜歡看大人赤腳挑了一擔糯稻把子富于韻律的行路——當蹲在地上,仰頭看見經(jīng)過的人,那些被挑在肩上整齊垂墜的稻穗,隨著搖搖顛顛的步伐,發(fā)出一長串呵呵呵的笑,瞇縫著眼的笑……以童年的眼,怎么不可以捕捉到一擔稻把子發(fā)出的笑聲呢?那些被挑至稻床上的糯稻,散發(fā)著莊稼特有的香氣,星月下,一點點地脫粒。秋風吹在胳膊上,有了涼意。曝曬五六日的糯稻,再一次被挑至村東頭機房,碾米。
剛碾出的糯米,散發(fā)著世上最純粹的香氣,一派粉茸茸的白。糯米的這份白里,分明有珍惜的意思在里面。
瑣瑣屑屑弄好這些,中秋到了。
將糯米淘凈,木盆里浸泡一宿。翌日,翻出久已未用的木甑子,將瀝水后的糯米倒入木甑中,大火半小時,熟透。
關于童年的中秋,三十余年過去,至今憶起,仍是快樂的。
糯米飯蒸熟,倒入地凼(青石掏空一個洞),以石槌碾之,米粒至無形,鋪在桌上,搟平至拇指般厚度,切成四方塊,裹上黃豆粉或者芝麻碎,層層碼放于竹籃,吊于房梁。秋高氣爽,不及幾日,糍粑風干,隨吃,隨煎。以菜籽油,煎出的糍粑焦脆橙黃,食之軟糯粘牙,牽老長的絲。
自從來到城市,再未吃過家鄉(xiāng)的糍粑。
童年的我坐在圩埂上放牛,隔河山崗菜地旁,一排排高粱迎風而舞,到了中秋,一齊將穗子垂下,飽滿得將粗壯的稈子壓彎。秋風徐徐,高粱穗子隨著風的節(jié)律,在那里忽左忽右地顛著——這世間的莊稼,何以如此好看?絳紅色高粱穗子配著秧青色高粱葉子,在秋陽下,秋風下,自顧自地醉。當晚霞歸山,涼風輕拂,高粱在水中的倒影,美得無言。
忽然有悟,我的對于藝術的審美,一定深深扎根于童年的視野之中。我們那里稱呼高粱叫“蘆西”。這名字,比“陳白露”還仙氣。
不曉得為什么,中秋迫近,天地一切都慢下來了,連田里的白鷺也一齊陷入沉思。它們單腳立于稻田,參禪一般的耐煩,老遠望,一團白,仿佛顆顆詩心,惹人心動。人的一顆心,也慢下來,靜下來,眼界里的,都是美。
除了絳紅色高粱穗子,地里的棉花也好看,潔白的花,燦黃的花,緋紅的花……轉(zhuǎn)眼花落,青桃出,被中秋的風吹過幾日,又都一齊裂開,露出雪一樣白的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