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字部首
今年上海夏季酷熱,熱到走出家門都需要鼓起勇氣。夜晚散步,迎面吹來的也是熱風。眼前的一切景物,都恍恍惚惚顫動著,好像海市蜃樓。這樣的幻覺,就容易讓人想起從前。
剛好出版社推薦我讀一本上海女作家殳俏的小說《女字旁》,讓我想起上海作家默音也有一本小說,叫《人字旁》。她們都有留日經(jīng)歷,且《女字旁》中寫過的地景,十分像我小時候經(jīng)歷過的江南。那種秀美風景背后的極度壓抑的內(nèi)心,帶著女孩青春期獨有的負重感,讓我不禁想起許多幽暗的往事。可見語言是神奇的路徑,雖不一定處處都通向真理,卻也能經(jīng)由重現(xiàn)記憶的氛圍,一點一點洇染出同齡人見證過的往昔。
所謂的“女字旁”,是因為故事里的三個女主人公,名字都有這個偏旁,叫“嫻”、叫“媛”、叫“婷”。小說人物的名字,寄托著作者的期盼,又或者是想要沖破的束縛,在平凡中虛構奇峻的險境,終獲成長。女性冒險的故事,經(jīng)由身體、社會再到茫茫天地,是一條寂寞的不歸路。為什么小說名字要鎖定在這個部首,可能也是因應時代的需求。它初始不完整,所以才需要冒險來補全人物豐滿的人格。因為小說的行文節(jié)奏很快,后來我重溫了一部老電視劇《上海人在東京》,沒想到比印象里要好看得多。對上海人來說,印象最深的幾部電視劇,包括了《上海一家人》《兒女情長》《奪子戰(zhàn)爭》《孽債》都可圈可點,具有市井風情。市井風情不一定都是好的,也有流言蜚語、有欺軟怕硬、有金錢和欲望、簡陋的溫馨與逆天改命的斗爭。
《上海人在東京》就有些特別,因為這部1996年的作品,主演都是大腕,卻不都是上海人。故事的開頭是一位因編制問題感到惱火的律師祝月,負氣決定遠走他鄉(xiāng)另謀機會。他經(jīng)由不靠譜的中介,貿(mào)然到了語言不通的城市,在語言學校學習,日常打工,受了不少委屈,在孤獨壓抑的異鄉(xiāng)生活中,也有了不該有的情感糾葛。我猜想祝月的年紀應該和我現(xiàn)在差不多大,甚至和著名的海外務工者丁尚彪差不多年紀。祝月的辭職,與其說是編制磨人,不如說是中年危機爆發(fā),令他覺得這一眼看到頭的生活十分窒息,一定要外出賺錢改命。
男性的中年危機是文學藝術作品的常用開頭。反而劇中作為留守一方的女性配角,細想起來是更具上海精神的有趣樣貌。例如祝月的妻子林林,她的人設是護士,娘家條件好,看不上自負的祝月,她卻心甘情愿當個嬌妻。為了丈夫出國改命,她又是算命、又是典當嫁妝,用盡傳統(tǒng)美德支持丈夫上進。最后丈夫真的走了,她又期期艾艾、思念成疾。林林的母親就很有意思,她并沒有揪著出國這件大事不放,反而一直勸女兒,才28歲就只想當個妻子、當個媽媽未免也太短視。后來,隨著轟轟烈烈的改制,林林媽下海創(chuàng)業(yè),把一級法人、二級法人這類特定年代的法律問題搞得清清楚楚,親自經(jīng)營一間餐廳,搞得有聲有色,完全沒有老年人的暮氣。祝月的出軌,也以命運的真面目狠狠教訓了林林幼稚的情感觀念。她在單位搬遷、改制過程中,終于強打精神、沒有徹底退出職場,且為了解決夫妻矛盾,爭取去東京出差,林林那么懦弱的性格,卻決定加入民營醫(yī)院,承擔未知的風險。值得感動的是,林林的老同事,一位經(jīng)常帶著她偷偷去院長辦公室蹭國際長途的醫(yī)生同事,同樣一遍又一遍鼓勵著林林不要放棄自己的事業(yè)。這段純粹的友誼,倒也是林林作為心酸的留守妻子之外的福報。另外一位女性配角阿珍,用現(xiàn)在網(wǎng)上的話來說,是一位圣母級別的傳統(tǒng)女性。她自己遠嫁日本,還要以現(xiàn)任日籍丈夫的身份為前男友做擔保,鼓勵前男友出國打拼。于情于理,都是一言難盡。阿珍有一位女博士朋友,在學業(yè)上受到國別歧視,卻不屈不撓,這也感染到阿珍。她的婚姻,是在與閨蜜完全不同的道路上展現(xiàn)人格差異和應對風險的能量。
轉眼近三十年過去,女字部首有了文學意義上新的命名、新的迭代,總是一件好事。好像王安憶在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的獲獎致辭中所寫:“文字、我們的方塊字,仿佛一種圖案形的密碼,擴張一個大我的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