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罍北簋
一
第一次到合肥,朋友告訴我,一定要去罍街轉一轉。說句實在話,這個“罍”字,我還是第一次見,就像當初來北京第一次見到簋街的“簋”字一樣,都是先聞其聲,后識其字。
不瞞你說,我是在悄悄地查了查字典之后,才知道“簋”與“鬼”同音,“罍”與“雷”同音。
簋,是古代中國一種盛食物的器皿,敞口、束頸、鼓腹、雙耳,也有三耳或四耳的,是重要的禮器,自商代開始出現,延續(xù)到春秋戰(zhàn)國。罍,是古代中國一種盛酒的容器,也是禮器,小口、廣肩、深腹、圈足、有蓋,最早出現于商周時期,為青銅鑄造,也有陶制。從生活實際層面來看,“罍”與“簋”的用途都與飲食有關,印證了那句老話——民以食為天。
合肥有罍街,北京有簋街。一南一北,遙相呼應,仿佛是一次不期而遇的相逢,把酒桑麻,對飲而歌,天南地北,人生幾何。
二
北京的簋街,是全國有名的美食聚集地,是來北京不可不逛的夜市,匯集了全國各地的風味美食,煙火氣息十足,是京城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經過探究,才知道簋街一開始就被京城百姓稱作“鬼街”。北京人為什么把一條大街稱作“鬼街”呢?后來又怎么變成了現在的簋街呢?這里當然有故事,有不同版本的傳說。我選取了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鬼街”真正的名字叫東直門內大街。東直門在元大都時期就有了,時稱崇仁門,明永樂年間改稱東直門。明清兩代,各種建筑所需的木材,一般都通過京杭大運河運到通州,再由東直門送入城內,因此東直門也叫“建直門”,民間也稱其為“木門”。
到了清朝,北京的9座城門有各自專門的用途,規(guī)矩不得隨意破壞。比如朝廷出兵就走德勝門,處決犯人要走宣武門等等,東直門除了向城內運送木材之外,還是往城外運送亡人棺槨安葬的通道。那時,東直門附近屬于城鄉(xiāng)接合部,販賣蔬菜瓜果和生活雜物的小販們后半夜就來這里趕早市,蹲點叫賣至太陽升起,賣完了東西又各自散去。因為來得太早,天還沒有亮,小販們都以煤油燈照明,遠遠望去,光影婆娑,人影朦朧,再加上街上隨處可見的棺材鋪和杠房,產生出一種陰森肅殺的情境,讓人心生悚然,“鬼街”之名也就不知不覺叫開了,久而久之,約定俗成。
隨著時代變遷,市場經濟大潮涌入后,東直門內大街各種商鋪鱗次櫛比,生意人一時間也紛至沓來。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這條街上唯有開飯館的生意格外興隆,雖然白天沒有多少人光顧,但一到晚上就人聲鼎沸,車水馬龍。
因為夜市的形成,“鬼街”的餐飲在京城家喻戶曉。當地政府部門因勢利導,遂將“鬼街”改為“東內餐飲一條街”。可是,這“鬼”字聽起來終究有些不雅,有關部門醞釀要換個名字,不知是誰發(fā)現漢語字典里還有一個音同字不同的“簋”字,而這個“簋”字不僅與吃沾上了邊,且更有歷史感、文化味。于是,地方政府就在街道最東端的東直門立交橋的橋頭立起了一個巨大的青銅“簋”雕塑,“鬼街”就這樣大張旗鼓地變成了簋街。
不過,說起這座“簋”的雕塑,還有一個小插曲。2000年國慶節(jié)前夕,簋街改名后第一次開街,就把這座特意制造的青銅雕塑豎立在昔日東直門城門的舊址上。但是,這座雕塑最初的標志物并不是簋,而是一尊青銅爵。
爵,是古代飲酒的酒器,一般都是三足而立。直到2008年,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了一尊西周時期的青銅伯簋,人們才恍然大悟,把錯立了8年的青銅爵撤換下來,取而代之的是按剛出土的西周伯簋放大仿制的這尊高大的青銅伯簋。
三
在搞清楚了北京簋街的來歷之后,我們再來看看,罍街的“罍”與合肥的關系吧。
從考古學的視角來看,目前人們能夠見到的罍,最早是在安徽壽縣發(fā)現的,現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館。在安徽江淮地區(qū),豪爽的人們把喝酒喝一個滿杯叫“放一個罍子”,也叫“炸罍子”,其規(guī)矩是“三不(步)到位(胃)”——不抬頭、不喘氣、不留底子,喝個底朝天,一口悶了。喝3個滿杯,就叫炸了3個罍子,以此類推。
“炸罍子”流行于江淮大地,也就是兩人或多人放棄小杯改用大杯,碰杯之后一飲而盡,展現出安徽人熱情好客、豪爽大度的為人風格和誠懇實在、豪放不羈的酒風。
從罍字的結構上來說,上面是三個田字,下面是一個缶字,說明古人把罍中盛的美酒看得多么昂貴——三畝田才能釀一缸酒。
說起“炸罍子”,這種酒文化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故事的主人公是楚國丞相春申君——黃歇。黃歇是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現在的上海之所以簡稱“申”,就與春申君有關。
《史記·春申君列傳》記載:“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后十五歲,黃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虿I淮北十二縣,請封于江東??剂彝踉S之。春申君因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
黃歇主動讓出淮北封地,楚考烈王準許黃歇封地遷至江南,以吳郡(今蘇州)為首邑,于是春申君與上海地區(qū)(屬吳郡轄地)結緣,后人遂以“申”或“春申”作為上海的代稱。
在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楚國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時,秦國大將白起率30萬大軍將楚國都城圍得水泄不通。黃歇想出了一個奇招——斗酒,也就是他自己要和白起“炸罍子”。當時,楚國盛酒的器具都是罍,可以裝大約一斤白酒。酒席開始,春申君接連炸了3個罍子,先聲奪人,一下子讓白起佩服得五體投地,最終同意撤兵,解了楚國之圍。這個故事后來也被演繹成“斗酒退兵”的典故。有詩云:“放罍斗酒出淮南,玉帛干戈驚當年。黃歇一腔英雄氣,三罍休兵美名傳?!?/p>
北京的簋街東起東直門立交橋西段,西至交道口東大街東端,全長約1400米,大大小小的飯店有一百多家,餐廳密度之大,在京城恐怕很難找到第二處。
與簋街不同,作為合肥著名的文化地標和網紅打卡地,罍街其實并不是一條寬敞的大街,而是一個覆蓋面積達六七萬平方米的社會街區(qū),包含綠地公園、創(chuàng)客空間、藝術家村等多個功能區(qū)。
罍街集文創(chuàng)、美食、旅游為一體,整體業(yè)態(tài)突出社會性、公益性和多樣性,除了以安徽的老字號和全國各地的特色餐飲為主之外,還有書店、服裝店、茶館、戲臺、劇場等文旅空間。
罍街龍罍廣場矗立的青銅罍雕塑,以在蚌埠雙墩一號墓出土的春秋時期圓口鏤空龍耳罍為標志。特別巧合的是,這尊鏤空龍耳罍雕塑和北京簋街矗立的伯簋雕塑相似,其原型文物都是在2008年發(fā)掘出土的。
在罍街的北端入口處,有一個金罍廣場,兩側造型對稱的銀灰色現代建筑墻面鑲嵌著“罍街”的藝術字,一左一右,十分奪目。廣場中央,一尊高達7.19米的金黃色“金罍”雕塑遠遠地就映入眼簾,其造型是根據南端入口龍罍廣場雕塑的鏤空龍耳罍造型設計變形而來,共分12瓣,如同一朵綻開的金花,對應著十二生肖,寓意眾人相聚在罍街共享美好時光,而12瓣圍合一周呈現罍的造型,我想亦有安徽人“炸罍子”的含義蘊含其中。
緩步進入罍街,一組“罍酒罷兵”的人物雕像惟妙惟肖地走進你的視野,桌上擺著一大一小兩個罍和幾道安徽名菜,臭鱖魚自然是少不了的。這組雕像演繹的故事,再次印證了“炸罍子”的歷史淵源。
相傳南北朝時期,北齊和南朝梁在巢湖流域展開拉鋸戰(zhàn),雙方將士思和厭戰(zhàn),兩國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北齊和南朝梁在巢湖流域“罍酒罷兵”,雙方將士炸罍子后劃地和談,結束戰(zhàn)爭,和州(今安徽和縣)因“炸罍子”換來了和平,故而得名。
“合肥有性格,罍街很合肥?!边@是罍街的標語。長久以來,處在中國地理上南北之間的合肥,城市的性格似乎模糊不清,但在罍街的街頭巷尾,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來合肥,逛罍街,炸罍子”,在觥籌交錯一飲而盡之間,江淮市井豪情在罍街展現得淋漓盡致。朋友告訴我,今天的合肥人在發(fā)生不愉快或者糾紛時,依然喜歡以“炸罍子”來“化干戈為玉帛”,在酒桌上握手言和。
罍街到底是什么時候建造的,目前沒有確切的記載,有人說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F代的罍街正式開街的時間是2013年7月19日,街區(qū)的建筑以青磚飛檐、雕花窗的徽派建筑為主,同時結合后工業(yè)時代的設計風格,輔以時尚元素,在古色古香中平添了幾分滄桑。
漫步其間,隨處可見石磨、馬燈、鍋灶、臉譜、縫紉機、搪瓷缸等老物件,宛如一座時光博物館。
四
無論是簋街的“簋”,還是罍街的“罍”,它們都用古老而美妙的漢字和文物,將歷史與現實、傳統(tǒng)與時尚、文化與經濟、生活與藝術連接在一起,將人心深處的熱情和浪漫激活,也將體驗和傳播聯動了起來,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在這休閑娛樂之間寫在了現代城市的臉上,寫在了百姓的心間。
在中國的美食地圖上,北京的簋街和合肥的罍街因為都有一個別具一格的名字,熱熱鬧鬧卻又輕輕松松地實現了傳統(tǒng)飲食文化與現代城市商業(yè)的融合發(fā)展,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國,也成為“吃貨的天堂”。
現在,我把它們的故事寫在一起,希望讀者在了解了“南罍”和“北簋”背后的歷史故事之后,走進它們,尋找屬于自己的人生趣味。正可謂“小巷子可容大世界,大罍子能享小時光”。
(作者:丁曉平,系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魯迅文學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