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街之水
甲辰酷暑的一個下午,我去翙崗古村,為的是感受“喜街”。
村中心有一古牌樓,“鳳翙高崗”,劉基題的四個字,在驕陽下特別醒目。牌樓下人頭攢動,兩旁攤鋪林立,木蓮凍、炸臭豆腐、酒釀饅頭,哪一個都誘人。
我顯然有備而來,短褲,沙灘鞋,一副準備下水的樣子。過牌樓,一腳就踏進水浸的街道。老街路面皆為青石板路,而冰涼的泉水,漫過腳背,全身爽快。嘩嘩而來的水,深二三十厘米,襯著暗色的青石板,一波一波地涌過來。烈日的強光,青暗的水色,構(gòu)成了鮮明的熱冷對比。在酷熱下遇到如此涼爽之水而產(chǎn)生的各種尖叫,大約就是翙崗這個夏日的狂歡了。
水街上都是人,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穿得花花綠綠。最興奮的自然是孩子們了,他們在水中橫沖直撞,各式水槍,互相射擊,路過人群紛紛“中彈”。沒人責(zé)備孩子們的野蠻,大家只是笑,盡情地享受這難得的清涼。
這就是浙江桐廬翙崗的“喜街”。其實它是“洗街”的諧音,寓意祛災(zāi)納福,平安喜樂,是一項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民俗活動。炎熱的夏季,每天午后至傍晚,清涼之水在老街上涌流,瞬間洗去酷暑。
水從哪里來?又如何“洗街”呢?
翙崗的地勢是南高北低,南部三面環(huán)山。這一帶的地貌,被著名地質(zhì)學(xué)家李四光稱為“桐廬洪積扇”。通俗地說,就是地表為丘陵地或卵石灘,而地下三四米處,則有堅硬的黃泥層,這土的硬度,有時甚至賽過石板,能儲存大量的地下水。而桐廬翙崗、深澳古村的古澳(暗渠)系統(tǒng),就是在該地理條件下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灌溉工程,人稱“江南坎兒井”。
據(jù)《桐廬縣志》記載,古澳系統(tǒng)可追溯至宋代,由部分關(guān)中地區(qū)家族移民南遷引入,通過開鑿地下暗渠,以自流方式將水從山上引入村莊,形成溪、澳、溝、塘、井等的系統(tǒng)組合,既獨立又關(guān)聯(lián)。翙崗村的先人們,在上游大源溪與小源溪的交匯處,修建了一條約八百米長的水澳。然后再在村首的澳間,用一塊石板將水三七分開,三分引入村內(nèi),用于生活用水,七分引至村外,用于灌溉農(nóng)田。而石板則可以移動調(diào)節(jié),所以,無論雨下得如何大,翙崗村從來沒有內(nèi)澇過。
能飲用,能洗滌,能灌溉。老輩人說,這古澳的水,經(jīng)過一夜的自流自凈,至清晨,完全可以飲用,村民皆約定俗成,上午九點前為擔(dān)水時間,九點后可以洗滌及他用。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桐廬縣江南古澳澆灌的農(nóng)田覆蓋面積達三萬畝。這古代生活、生產(chǎn)、生態(tài)三者相融合的智慧綜合系統(tǒng),至今讓人感嘆。
翙崗村的古澳水系,自宋代以來一直存在,且規(guī)模較大,據(jù)說共有十三個大小澳口,澳口就是人們用水的集中點。劉基隱居翙崗,設(shè)館授學(xué),還曾帶領(lǐng)村民翻改水澳,使古澳水系更加科學(xué)實用。
古澳終日終夜清流汩汩,它的上方卻是老街,民房林立。每當(dāng)夜深人靜時,屋中人皆枕流安眠,然而,那流卻是無聲的,它們從源頭來,日夜不停,任人們隨時索取。而至下游溝渠,溪水們依然要撫慰各種莊稼。
人澳兩安,澳水就這么流了近千年。
盛夏的夜晚,古澳口的長條石板上,坐滿了勞作一天的人們,他們盡情享受清涼。這水穿地而來,它的溫度,始終在四攝氏度左右。幾百年前的一個夏日,忽然有聰明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澳口,將閘板推到底,水流就堵住了,幾分鐘后,水就漫上了街面,那鵝卵石地面,一經(jīng)泉水沖刷,立刻就涼了下來。不僅是街上,整個村莊的暑氣,幾個小時后,就會四散,而老街也變得干凈整潔。一洗成涼秋,六月不知暑。數(shù)百年來,“洗街”就成了翙崗人的避暑利器,泉水能讓夏日躁動的內(nèi)心安靜下來,使這里成了著名的古村落。
翙崗喜街,真是一個澎湃而鮮活的生動水世界。
俯身古澳口,雙手掬一捧泉水,再用力揮灑向天空。水中的雙腳,分明感受到了六百多年前劉基“鳳翙高崗”惠風(fēng)帶來的涼意。
看著奔涌而來的泉水,看著歡快嬉戲的人們,內(nèi)心頗多感慨。面對如此地下清泉,我們實在應(yīng)該感恩,感恩設(shè)計及開鑿它們的先輩。這古澳,不僅能洗街,洗去暑熱,洗去塵垢,還能修養(yǎng)我們的身心,使我們的行為也純潔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