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送別》,送給了誰?
1914年,李叔同創(chuàng)作出一首名為《送別》的音樂作品,曲調取自美國作曲家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時至今日,此曲因動人的旋律,優(yōu)美的歌詞而廣為傳唱。那么,當初李叔同是在什么樣的時代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這樣的作品?他送別的對象又是誰呢?
1899年,因為家庭原因,19歲的李叔同帶著母親與妻子從天津遷居上海。那時的上海新思想層出不窮,匯聚了一大批學富五車的才子。到達上海不久,李叔同便加入“城南文社”,并與城南草堂主人許幻園、名士袁希濂、儒醫(yī)蔡小香、書家張小樓等結為“天涯五友”?!俺悄衔纳纭泵吭禄顒右淮危郧写柙娫~為宗旨,地點設在許幻園的豪宅。文社的課卷專請精通理學、長于詩賦的張孝廉評閱,確定成績。李叔同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才氣,第一次參與就獲得了第一名。
許幻園家中富有,為人慷慨,崇尚自由且喜歡交友,是當時上海新學界的領袖人物,經(jīng)常舉辦懸賞征文活動。李叔同只要參加征文,其成績必定名列前茅。許幻園傾慕李叔同的才華,為了和自己的偶像能“親密接觸”,他專門留出一個院子,命名“李廬”,用來給李叔同居住。當時,兩人經(jīng)常聚在一起交流思想,暢想未來,友誼也逐漸深厚。
然而好景不長,因時局發(fā)生震動,原本殷實的許家受到致命的打擊,一夜之間,許幻園不得不走向破產(chǎn)的道路。當時,悲憤難平的許幻園打算向有關部門討要說法,想要挽回失去的一切。臨走之前,他特地前去和好友李叔同告別。望著許幻園憔悴的眼神和疲憊的身軀,李叔同內(nèi)心明白,此時自己再多的安慰都顯蒼白,最后,他只是緊緊握著許幻園的雙手,真心道了聲“珍重”!
在許幻園轉身離去的那一刻,李叔同明白,好友此去無疑兇多吉少。然而,此時自身難保的他也無力幫助對方。想到這里,李叔同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失落和悲傷,想起他們年少時的輕狂,想起他們共同的理想和抱負,李叔同仿佛看到整個世界只剩他和許幻園兩人,他們彼此關心,彼此呵護。然而,現(xiàn)實的殘酷讓心存幻想的李叔同也徒呼奈何。
回到家后,李叔同心如刀割,滿含熱淚,他知道和許幻園的這一分別,或許將是永遠的離別,最后,李叔同情不自禁地拿起筆,在紙上寫下了《送別》的歌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字里行間,都是李叔同內(nèi)心最深處的真實感受,都是他對好友許幻園無盡的思念與祝福。
世事紛紛,輪回滾滾。誰也沒有料到,十幾年后,李叔同和許幻園這對彼此牽掛的老友竟再次聚首。想起過往,兩人都有一種“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之感。此時,李叔同不再是李叔同,而是弘一法師;許幻園則是官運不濟,做了居士。不過,誰也不能否認,幾十年來,兩位朋友從相識到知己,從離別到相聚,通過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吟唱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深情厚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