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玫瑰的故事該怎么講?
近期熱播的電視劇《玫瑰的故事》,改編自香港作家亦舒的同名言情小說。玫瑰既是女主角的名字,也暗指她經(jīng)歷過的數(shù)段愛情往事,成為貫穿全書的主旨。
以玫瑰代表愛情的意象源自西方文化,在古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目睹自己身為凡人的情人阿多尼斯被野豬殺死,慌亂中被玫瑰刺傷了腳,白色的玫瑰被她的血染成了紅色,從此,紅玫瑰便成為熾熱愛情的象征,在歐洲影響深遠。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玫瑰與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少有關聯(lián),更多的是憑借自身的芳香發(fā)揮出實用價值,在古人的生活史上寫出了一段富有特色的“玫瑰的故事”。
“玫瑰”原本是美玉
漢字里的植物名稱通常以草木為偏旁,玫瑰卻是個例外。它本是一種美玉,從偏旁可以窺見端倪?!俄n非子》所載的“買櫝還珠”故事里,楚人在鄭國販賣寶珠,盛放珍珠的匣子以玫瑰為飾,極盡富麗:“為木蘭之櫝,薰以桂椒,綴以玫瑰?!睗h代張衡在《西京賦》中寫道“翡翠火齊,絡以美玉”,后世通常認為,“火齊”就是玫瑰的別名,是一種珍異的寶石。司馬相如《子虛賦》亦有“其石則赤玉玫瑰,琳珉昆吾”之語,晉灼《漢書音義》注釋:“玫瑰,火齊珠也?!惫弊ⅲ骸懊倒?,石珠也?!薄妒霎愑洝贩Q玫瑰為“美珠”,并記載:“南海諺云,蛇珠千枚,不及玫瑰。”《梁書·諸夷列傳》里,描述了火齊的外觀:“火齊狀如云母,色如紫金,有光燿。別之,則薄如蟬翼;積之,則如紗縠之重沓也。”以火齊雕琢的玫瑰珠,色澤或火紅,或耀紫,光艷炫目。
作為寶石的玫瑰,還和樂器有著不解之緣。如南朝沈約《登高望春》“寶瑟玫瑰柱,金羈玳瑁鞍”,陳叔寶《七夕宴樂修殿各賦六韻》“釵光搖玳瑁,柱色輕玫瑰”,唐劉禹錫《傷秦姝行》“青牛文梓赤金簧,玫瑰寶柱秋雁行”。琴瑟之柱用來系弦,“玫瑰柱”就是以美玉玫瑰為飾的琴柱,亦作“玫柱”。古時琴弦以熟絲制成,并有將弦染紅的習慣,《禮記·樂記》載:“《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朱紅琴弦和紫紅琴柱映襯,益添華美。
熏衣入饌正相宜
東晉《西京雜記》雖有“樂游苑中自生玫瑰樹”的記載,但并不能確定這一“玫瑰樹”是否就是今天所說的玫瑰,也可能是漢武帝命工匠制作的寶石樹,以此模仿神仙閬苑。在唐代,玫瑰這一名詞還在美玉和植物之間搖擺。溫庭筠既寫過“玫瑰作柱朱弦琴”,也寫過“楊柳縈橋綠,玫瑰拂地紅”,前者為玉石,后者為花朵。唐人李匡乂曾在其《資暇集》中引《江陵記》:“有梅槐樹,嘗因梅與槐合生,遂以名之……至今葉形尚處梅槐之間”,認為“玫瑰”的“瑰”應發(fā)“槐”音,但這一觀點沒有得到較多人的認可。況且,梅和槐是不同科植物,不能雜交產(chǎn)生新的物種。到了宋代,“玫瑰”就基本固定為植物了。
中國本土產(chǎn)的玫瑰花型較小,花莖多刺,宋代人直截了當?shù)胤Q之為“刺客”,它的觀賞性比起牡丹、蓮花、菊花等名花,顯得較為遜色,而香氣卻非??捎^。唐代邵說認為,玫瑰“可置之近砌,芳香滿庭,雖萱草忘憂,合歡蠲忿,無以尚也”。明代人形容玫瑰香味“如古樓閣、樗蒲諸錦,極文章鉅麗”,形象地描繪出玫瑰花馥郁的甜香。雖然古詩中也不乏“折得玫瑰花一朵,憑君簪向鳳凰釵”“喜插玫瑰濕鬢煙”的詩句,但古人種植玫瑰往往不以插戴為主要目的,而是根據(jù)它香氣濃烈的特點,開發(fā)出了更實用的功能:聞香、制茶飲、做食物。
玫瑰有別名“徘徊花”,相傳在宋代,宮女將玫瑰采下晾干,和其他香料一起做成香囊,芬氤裊裊不絕,因此得名。明清時期,用干玫瑰為日常物品增添香氣的做法已很普遍,《紅樓夢》里寫寶玉夜宴慶生,靠著“玉色夾紗新枕頭”,就是用各色玫瑰芍藥花瓣填裝的。《金瓶梅》中也寫到潘金蓮在貼身兜肚里裝著“排草玫瑰花”。清代閨詞寫道:“囊中別貯玫瑰味,裙外幽香遠襲人?!?/p>
按照中醫(yī)觀點,玫瑰花的香味有“平肝理氣”的功效,最宜解郁。宋人在夏日喜飲用開水和有香味的植物加工的“熟水”,“香花熟水”是最常見的熟水之一。“取夏月有香無毒之花,摘半開者,冷熟水浸一宿密封,次日早去花,以湯浸香水用之”,玫瑰當然也名列其中。釀酒時亦可加玫瑰增香,稱為“玫瑰燒”。明清時期,隨著大眾飲茶習慣從“點茶”到“泡茶”的改變,出現(xiàn)了種類繁多的花茶,玫瑰花茶便是其中之一。清代陸廷燦《續(xù)茶經(jīng)》講述了制作花茶的方法:“三停茶,一?;?,收于瓷罐中。一層茶,一層花,相間填滿?!辈贿^,也有愛茶者認為“茶味為花所奪,反可惜矣”,當然還是因為玫瑰的香味過于“霸道”的緣故。
“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流傳久遠,若以玫瑰花瓣佐餐,香甜程度猶勝菊花。《遵生八箋》載:“以糖霜同搗收藏,謂之玫瑰醬?!薄稄V群芳譜》載玫瑰花膏制法:“采初開花,去其蒂、蕊白色者,取純紫花瓣搗成膏,白梅水浸少時,順研,細布絞去澀汁,加白糖再研極勻?!泵纷永锏乃嵝晕镔|(zhì)有助于玫瑰醬固色,也有一定的防腐效果?!凹毴嗷ㄆ涮撬?,江南風味猶憐惜”,其實南北各地以糖漬玫瑰制餡的傳統(tǒng)點心都不少見,入口芬芳,香留齒頰。就連咸菜也能接受玫瑰香氣的滋潤,吳江舊產(chǎn)“玫瑰大頭菜”,將醬腌蕪菁切成書頁狀的連片形狀,各片之間夾入玫瑰花瓣,益添馨香。云南昆明亦有類似的醬菜做法,將這種帶有玫瑰香氣的大頭菜切成小丁,與肉末和辣椒碎同炒,就是經(jīng)典的下飯菜“黑三剁”。
“玫瑰清露”何處來
《紅樓夢》第三十四回里,寶玉挨打后不想吃“糖腌的玫瑰鹵子”,王夫人命彩云將裝在三寸大小的玻璃瓶里的“木樨清露”和“玫瑰清露”拿給襲人,告知這是貢品,“一碗水里只用挑一茶匙兒,就香得了不得呢”。這種“清露”曹雪芹并不陌生,其祖父曹寅曾向康熙皇帝進獻過八罐玫瑰露,曹寅的內(nèi)兄、蘇州織造李煦也曾為皇宮進貢桂花露、玫瑰露、薔薇露等江南特產(chǎn)。
花露并不是花瓣上的露水,而是用蒸餾方法從鮮花中獲得的含有揮發(fā)性精油的液體。雖然在漢代?;韬钅怪谐鐾亮饲嚆~蒸餾器,但當時制作的重點是將藥物蒸后服用,并不注重收集蒸餾產(chǎn)生的液體、氣體,并且當時的蒸餾技術(shù)普及面也不廣,主要在求服食長生的貴族群體里使用。
將玫瑰等芳香植物大規(guī)模蒸餾成液態(tài)香水的做法,源自古代波斯,流傳至今。千百年來,中東地區(qū)用于蒸餾的原材料主要是“大馬士革玫瑰”,但它實際上是法國薔薇和麝香薔薇雜交的后代,不是植物學意義上的玫瑰。中國古人稱這種蒸餾得到的香水為“薔薇水”或“薔薇露”,可能在唐代便已自西域傳入中國,《云仙雜記》載:“柳宗元得韓愈所寄詩,先以薔薇露盥手。”五代時期,關于薔薇水的記載更詳細,如《冊府元龜》:“凡鮮華之衣以此水灑之,則不黦,而復郁烈之香連歲不歇”。異國舶來的薔薇水通常盛裝在長頸琉璃瓶里,質(zhì)地清透,既可以用來灑衣增香,也可以用來調(diào)粉上妝,宋詩里常用“薔薇露染”來比喻花香郁烈。宋代廣州還出現(xiàn)了用茉莉、素馨等香花仿制的“山寨版”薔薇水,香氣雖有遜色,也足夠使用。
明末清初,以蒸餾提取花露的本土工藝已經(jīng)頗為成熟,工具從蒸食物的“甑”逐漸演化為特制的銅鍋,配著形如頭盔“兜鍪”的蓋子。鍋蓋加管,用來流出蒸餾得到的液體:“熱氣升于兜鍪,即化為水,沿兜鍪而下入于溝,出于管,以器承之……恒用冷水濕之,氣升遏冷即化水?!闭麴s得到的花露“入酒增味,調(diào)汁制餌,無所不宜”,玫瑰露當然最是受歡迎的花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