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琴銅劍樓:耕讀傳家 紙壽千年
江南水鄉(xiāng)常熟有個古里村,依山傍水,到處都是密密的桑樹林和竹園。晚清四大藏書樓之一的瞿氏鐵琴銅劍樓就聳立在一片綠蔭翠竹之中。傳說,唐代有一鐵琴遺物,在高山上撫此琴,可以聲聞三十里。另有一把年代更為久遠的銅劍。鐵琴和銅劍聚首在一座繚繞著書香的小樓中,并在此后幾百年,不斷發(fā)出動人心魄的琴音和穿越時空的劍芒。瞿鏞作詩:“吾廬愛,藏弆一樓書。玉軸牙簽頻自檢,鐵琴銅劍亦兼儲,大好似仙居?!辫F琴銅劍樓由此得名。
在古代中國,私家藏書浸潤著濃厚的文化情懷。鐵琴銅劍,寓意著外柔內(nèi)剛、以柔克剛的家族品性和人物節(jié)操。瞿氏家族耕讀起家,為善一方。鐵琴銅劍樓,是唯一藏書樓主體與藏書精品保存至新中國成立后的藏書樓,藏書以求精、重用著稱于世。有琴心,有劍膽,有執(zhí)著不懈的堅持,瞿氏五代昌隆,家風(fēng)綿延,百年不散,世代傳承書香守望的家族精神。
鐵琴銅劍樓第一代樓主瞿紹基,生于富裕之家,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瞿紹基藏書室最初名叫“恬裕齋”,以“恬裕”為名,意即讓子孫后代享受讀書樂道這份恬靜安逸的生活。瞿紹基生性好施與,每遇儉歲,減租平糶;遇到水災(zāi),設(shè)廠施粥,毫不吝嗇。其父瞿進思好讀書,家教甚嚴,聘請名師在家中授業(yè),紹基自幼受此家風(fēng)影響和常熟藏書文化熏陶,一生喜好讀書、藏書,淡泊名利。瞿紹基“尤嗜書籍,值佳本必購之,藏至十萬卷”。其中,宋元本頗多。自此打下藏書綿延五世而不散、奉獻國家民族的堅實根基。
第二代樓主瞿鏞,子承父業(yè),以藏書為樂,搜尋珍奇善本書籍,不遺余力。瞿氏鐵琴銅劍樓之所以能不斷發(fā)展成為近代四大藏書樓之一,還在于自瞿鏞起,一直到瞿鳳起,四代人都繼承了中國古代重視“辨章學(xué)術(shù),考鏡源流”的優(yōu)良學(xué)術(shù)傳統(tǒng),不懈努力,從事編撰藏書目錄的活動。今南京圖書館所藏《恬裕齋藏書記》四卷,即瞿鏞所撰藏書目錄。后又經(jīng)瞿秉淵、瞿秉清兄弟及瞿啟甲、瞿鳳起三代人修訂、增補,更名為《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篇幅由四卷擴充到二十四卷,原委井然,為后人做學(xué)問做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第三代樓主瞿秉淵、瞿秉清兄弟,遭遇太平天國戰(zhàn)事。戰(zhàn)亂四年,瞿秉淵、瞿秉清兄弟出入波濤兵刃之中,先后七次轉(zhuǎn)移藏書,以全力護持、保守遺書為東南文獻留一線之傳。江水滔滔,兄弟二人用木船運書。起伏不定的一葉孤舟,承載著愛書惜書之重。他們以個人之力,不顧危險,備嘗磨難,使大量藏書精品得以奇跡般傳世,堪稱中國藏書史上的壯舉。在這個過程中還不忘編撰目錄,延請季錫疇、王振聲、葉昌熾、王頌蔚、管禮耕等名士增補修訂《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戰(zhàn)亂平息后,藏書安然返鄉(xiāng)。藏書歸來,兄弟二人置酒慶賀,并請江陰的畫家吳俊畫了《虹月歸來圖》。
第四代樓主瞿啟甲,生長于晚清、民國之交。社會動蕩、兵荒馬亂,尤其面臨日寇大舉侵華,但瞿啟甲不懼戰(zhàn)亂、不為利誘、不為勢屈、不辱使命,用愛心、勇氣和智慧,精心守護著藏書免受損失。清朝末年,兩江總督端方看上了鐵琴銅劍樓的藏書,以三品京官為誘餌并獎勵三十萬銀元,命第四代樓主瞿啟甲呈善本秘籍捐于京師圖書館。瞿啟甲聘請抄書高手花了一年多時間,繕寫副本呈送京師,宋元善本精品得以保全。啟甲臨終時留下“書勿分散,不能守則歸之公”的遺訓(xùn)。
第五代樓主瞿鳳起,謹遵父親的遺命,到解放初期,把書陸陸續(xù)續(xù)捐公,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80年代,捐了15批次。將《玉函經(jīng)》等宋、元、明善本古籍和那張見證了鐵琴銅劍樓變遷的唐代鐵琴,一并捐獻給北京圖書館;另有部分藏書捐至常熟市圖書館等,以得到精心保護和合理利用,完成瞿氏化私為公、百川匯海的歷史進程和家族使命。瞿鳳起先生在《先父瞿良士先生事略》中所言:“鐵琴銅劍樓藏書,肇始于高祖蔭棠先生,及余五世,已越一百五六十年,私家收藏,經(jīng)歷之長,僅次于四明范氏天一閣,并得有妥善歸宿,可告無罪于先德矣。”
鐵琴銅劍樓富有名貴孤本,但并不是藏于密室密不見人。瞿氏藏書歷經(jīng)五世,打破歷來私家藏書秘不示人的陳規(guī)。書樓中辟有專室,設(shè)專人日常管理,供人閱讀,為學(xué)者們著書立說提供資料,嘉惠學(xué)人。讀書人前來看書,無論親疏貧富,一概歡迎,還免費供應(yīng)茶水膳食,真正把藏書作為天下之公器,起到了公共藏書樓和圖書館的作用。這一開明之舉,澤及莘莘學(xué)子和眾多百姓。其中包括后來成為兩朝帝師的翁同龢。面對卷帙浩繁的古籍,翁同龢感到為自己打開的是一座獨步海內(nèi)的寶庫,不禁感嘆:“瞿氏三世聚書,所收必宋元舊槧,其精者尤在經(jīng)部?!?/p>
鐵琴銅劍樓是中國藏書史和圖書館事業(yè)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天下好書,當與天下人共之。那些注滿了時間重量的一部部善本,穿越歷史,與接踵傳遞的古籍一起,經(jīng)過五代人悉心呵護,歷經(jīng)歲月的崢嶸磨難,依舊紙壽千年。瞿氏世代殫精竭慮搜書、藏書、護書、獻書的歷程,乃至于諸多目錄解題的編撰刊印,始終貫穿著瞿家世守藏書、藏書報國、服務(wù)社會民眾的家族精神,體現(xiàn)出瞿氏尊重知識、保護知識、傳承知識及知識是人類共有財富的認知和奉獻精神。瞿紹基之后,代代皆言及“承先志”,彰顯出瞿氏家族代代相傳、一脈相承的強烈使命感、責任心和虔誠的孝道。這是瞿氏藏書能歷五世經(jīng)百年而不散,最終化私為公、最大限度發(fā)揮古籍效用的內(nèi)在動因,是一種滲透骨髓、流淌在血液中的家族素養(yǎng)和境界,是留給后世不亞于藏書自身學(xué)術(shù)價值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