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優(yōu)秀童謠兒歌滋養(yǎng)美好童年
核心閱讀
兒童文學特別是兒歌創(chuàng)作,就是要給孩子這種親切感,讓孩子自然認之,不生澀,不拗口,永遠藏在記憶里,隨時都可以自由誦之,自在感之,進而廣為流傳
童謠從來就不僅僅是語言藝術,而需要從民俗學的角度,從兒童作為聽眾、演員和傳播者的角度加以研究,從童謠的變化、衍生的異文、兒童享受童謠的反應中,去做多元動態(tài)的研究
童謠兒歌中蘊含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是很值得我們品味和思考的。集中在一點上,就是對兒童成長天性的尊重。古人稱童謠是“天地之妙文”。我想,這妙就妙在它不訓誡,不說教,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
童年的歌謠是我們學好母語的源頭
人這一輩子,誰能不記得三五首童謠呢?即使在心里默默地誦詠幾句,那感覺也是很有趣、很快樂的。童謠是一個人童年的精神財富。童謠是家庭文化,是親情的紐帶。在我的童年記憶里,媽媽朗誦童謠的聲音很是悅耳。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童謠的聲音大于內(nèi)容,孩子可以不懂童謠唱的是什么,但那韻律與節(jié)奏卻可以感染我們。我們學好母語的源頭就是童年的歌謠,就是童謠的音樂性。培養(yǎng)孩子熱愛母語,最有趣的教材也是童謠。
后來我在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習,讀了不少經(jīng)典之作。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許多在創(chuàng)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文學大家,如葉圣陶、豐子愷等,都為孩子們寫過兒歌。葉圣陶的《小小的船》自問世以來就一代代流傳著,入選教材以后,更是為小學生們所熟悉和喜愛。葉老曾在日記中談到他創(chuàng)作這首兒歌時的感受:“九日夜得《小小的船》一首,自以為得意,錄之。多用疊字,多用an韻字,意極淺顯,而情景不枯燥,適于兒童之幻想。二十年前在開明編小學生課本,即涉想及此,直至今日乃完成。”我讀到葉老的這些話,心里涌動著暖暖的親切感。
我從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時,就認定兒歌在兒童文學中有著特殊的藝術價值。兒歌,可以說是滋養(yǎng)童年的精神食糧。這種訴諸聽覺的文學,以聲音之美“先聲奪人”,直接、快速、強烈,像音樂一樣直抵心靈,進而長久保存在記憶里。
我有一次親身經(jīng)歷,證明我也有過“自以為得意”的體驗。那是一次在公交車上,我聽到身后一個牙牙學語的孩子唱一首兒歌。她唱第一句時,我立刻就聽出是自己寫的那首《雨鈴鐺》。我沒有轉(zhuǎn)身,而是凝神靜氣地聽她唱下去。當她唱完以后,車廂里不少乘客都為她鼓掌。后來,我回憶起來才意識到,自己陶醉在喜悅之中,竟然忘了鼓掌。孩子認同我的作品并用她的聲音表達對作品的喜愛,她的聲音使這首兒歌獲得了最真實的生命。兒歌就是從兒童稚嫩、稚純、稚美的聲音中流淌出來的,有如天籟的聲音賦予兒歌特殊的氣韻。
兒童文學特別是兒歌創(chuàng)作,就是要給孩子這種親切感,讓孩子自然認之,不生澀,不拗口,永遠藏在記憶里,隨時都可以自由誦之,自在感之,進而廣為流傳。
從民俗學的角度認識童謠的游藝特質(zhì)
為孩子們創(chuàng)作兒歌,可借鑒民間童謠,吸收傳統(tǒng)養(yǎng)分。我曾經(jīng)編選過一套《中國傳統(tǒng)童謠書系》,從形式、內(nèi)容、技法上將民間歌謠分為十大類,包括童趣歌、自然歌、逗趣歌、頂真歌、游戲歌、問答歌、繞口令謎語歌、搖籃歌、故事歌、憶舊歌等。這種分類方法,源自我研究民間文化、借鑒傳統(tǒng)童謠、學習創(chuàng)作兒歌的心得體會。在編選過程中,我深感民間傳統(tǒng)童謠這座寶庫是開掘不盡的。
對于民間童謠的欣賞和研究,應當以歷史的目光給予更多觀照。要從民族歷史中探求民間童謠的根,從民俗文化中體認民間童謠的基因。1922年12月北京大學《歌謠》周刊在《發(fā)刊詞》中就曾提出:“歌謠是民俗學上的一種重要的資料”。大量童謠展示的就是民俗畫卷。如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描繪,人與人之間的禮儀,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農(nóng)事節(jié)氣的科學知識,生活中的習俗和禁忌等,在代代相傳的童謠中都有鮮活的表現(xiàn)。
想想我們小時候唱的童謠,大多是在課堂之外、嬉戲之中學到的。這些童謠的傳授者就是家庭中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童謠的俚俗特色和傳授方式,使它具有游藝的特質(zhì)和民俗的品格。從游藝民俗的角度去研究、傳播童謠,才能真正把握童謠生動活潑的性格和生命。
民俗學是研究“生活的知識”和“生活的智慧”的學科。作為活在一代代兒童口頭上的娛樂,民間童謠不用伴奏的“徒歌”形式,簡便易學;游戲歌中加入動作,增加趣味;謎語歌和繞口令有一定競技性,受到兒童喜愛。童謠具有從陶冶、表演、游戲到競技的眾多娛樂功能。突出童謠的游藝品格,就是從童謠的傳誦、游戲、表演和競技活動中,找到口頭文學和民間娛樂在民俗性上的相融相通。
童謠的創(chuàng)作始終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中,這與作家創(chuàng)作的兒歌是不一樣的。童謠藝術生命的源遠流長就在不斷的變化中,即興式的修改和再創(chuàng)造使童謠始終有著鮮活的生命力。童謠從老一輩口中傳到后一輩口中,人人都是作者,創(chuàng)作永無終點。
正是由于童謠是動態(tài)的藝術,就需要動態(tài)的研究?,F(xiàn)在,我們還是單一地把童謠作為一種文學,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加以研究。這是很不夠的。童謠從來就不僅僅是語言藝術,而需要從民俗學的角度,從兒童作為聽眾、演員和傳播者的角度加以研究,從童謠的變化、衍生的異文、兒童享受童謠的反應中,去做多元動態(tài)的研究。
童謠的創(chuàng)作是動態(tài)的,是不斷變化的,但與此同時,還要強調(diào)童謠的傳承性,在傳承中又形成了相對的穩(wěn)定性,亦即內(nèi)容與形式、技巧與修辭的程式化。為了便于傳播,便于表演,便于欣賞,童謠在選材、體裁、格律上,都積累了大量的技巧,如修辭上的夸張、擬人、比喻,形式上的問答、連鎖、排序以及逗趣歌等。這些在傳承中形成的技巧和格律,體現(xiàn)著童謠的民俗品格,也促使童謠日臻成熟。
在尊重兒童天性的基礎上豐富兒歌創(chuàng)作題材
古代搜集整理者稱民間童謠“極淺,極明,極俚,極俗”。對于“極俗”一類的童謠,作為研究我們可以追溯其源,可以為觀察社會生活提供某種參考,但對有悖時代價值的一些童謠,則要慎重考量其流傳過程中的消極作用,予以判別批評。
如今,一些低俗惡搞的童謠不能不引起學校和家庭的關注。如果孩子念誦這類童謠,家長要仔細聽,深入思考,耐心為孩子分析它的不妥和負面影響。如果有可能,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修改。修改的過程就是提高認知的過程,也許還是培養(yǎng)兒歌寫作能力的過程。
當然,這也啟示今天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者要多了解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通過更多元的兒歌作品滿足孩子的審美需求。比如,兒童喜歡幽默的兒歌,但這類兒歌新作就比較少;科學幻想的兒歌也比較缺乏,要多創(chuàng)作想象力豐富的兒歌,讓孩子在幻想的天地馳騁。在題材的豐富性和技巧的多樣性上,今天的兒歌創(chuàng)作要多向民間童謠學習,多從兒童生活中汲取靈感。
在豐富創(chuàng)作以外,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培養(yǎng)閱讀氛圍。兒歌是一種家庭文化,主人公就是孩子。在閱讀中,要提倡親子共誦,把兒歌和游戲結(jié)合起來,調(diào)動兒童的興趣與熱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的少年兒童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接班人和未來主力軍?!蓖{兒歌中蘊含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是很值得我們品味和思考的。集中在一點上,就是對兒童成長天性的尊重。古人稱童謠是“天地之妙文”。我想,這妙就妙在它不訓誡,不說教,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讓他們從小開朗、樂觀,不做作,有幽默感。通過貼近兒童生活、展示兒童天性的創(chuàng)作,通過溫暖優(yōu)美的韻律和快樂自在的傳唱,讓兒童獲得一生受益的滋養(yǎng),這是童謠和兒歌的永恒魅力。
(作者為兒童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