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平民”詩 ——寫在林徽因誕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際
作家林徽因,她的詩人形象最為耀眼。說起林徽因的詩,讀者往往沖口而出:《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句愛的贊頌》。某種緣故,這一首如今是女詩人傳誦最廣的詩歌作品了。網(wǎng)上還訛傳若干并非她所創(chuàng)作的詩篇,這些形似神異的仿作,大體也是“四月天”的路徑。我倒想說,“四月天”既不宜舉為林徽因詩歌代表作,也算不上林詩的上乘,僅代表她詩作的某一面而已。
有位詩歌評論家在他的論文里,把林徽因詩歌創(chuàng)作歸結(jié)為一個“核”,聲稱這個核,“就是抒寫一位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新女性在愛情中的體驗和成長,從而探索愛情在生命中的意義、詩在人生中的地位”。許多讀者便戴著這個墨鏡解讀林徽因的詩篇。且不說如此概括能否反映林詩整體面貌,至少一葉障目,遮蔽了林詩內(nèi)容的豐富性,忽略了其他側(cè)面,譬如忽略平民題材這個重要側(cè)面。
譬如她較早的一首,《微光》:
街上沒有光,沒有燈,
店廊上一角掛著有一盞;
他和她把他們一家的運(yùn)命
含糊的,全數(shù)交給這黯淡。
街上沒有光,沒有燈,
店窗上,斜角,照著有半盞。
合家大小樸實的腦袋,
并排兒,熟睡在土炕上。
外邊有雪夜;有泥濘;
沙鍋里有不夠明日的米糧;
小屋,靜守住這微光,
缺乏著生活上需要的各樣。
缺的是把干柴;是杯水;麥面……
為這吃的喝的,本說不到信仰,——
生活已然,固定的,單靠氣力,
在肩臂上邊,來支持那生的膽量。
明天,又明天,又明天……
一切都限定了,誰還說希望,——
便使是夢,在夢里,閃著,
仍舊是這一粒孤勇的光亮?
街角里有盞燈,有點光,
掛在店廊;照在窗檻;
他和她,把他們一家的運(yùn)命
明白的,全數(shù)交給這凄慘。
詩描述了底層貧民的生態(tài),還有他們的心境。生態(tài)之苦屢見不鮮,民不聊生的三十年代,無數(shù)詩篇反映民眾疾苦;無奈的心境則令人加倍心酸。不能自主的弱者,不得不把命運(yùn)“全數(shù)交給這黯淡”,“全數(shù)交給這凄慘”,任人宰割。那時革命詩人志在喚醒民眾,鼓動弱者奮起抗?fàn)?,這自有其現(xiàn)實功效。但林徽因無意于此,《微光》觸動讀者心弦的,是對弱者的真摯同情,深切理解。以客廳太太身份,這般真摯、深切,是詩人步出客廳的思想收獲。這樣的詩,雖不能如號角發(fā)起進(jìn)攻,卻會引起對現(xiàn)存秩序的質(zhì)疑,進(jìn)而可能引發(fā)改變現(xiàn)實的動力。雖不能立竿見影,卻或明或暗地促動社會變革的要求。這是林徽因那年代她這類知識分子的觀念、立場、態(tài)度、思維在文學(xué)上的體現(xiàn),林徽因又是典型的。我們感受到她深沉的民本意識——可貴正在這里。
像《微光》一類的詩,林徽因并非偶爾為之。她攝取平民題材的詩歌作品,至少還有《年關(guān)》《八月的憂愁》《十一月的山村》《茶鋪》《小樓》。林徽因詩作本來不多,總共才數(shù)十首,那么它們就不能被視而不見。而她真可確證為愛情題材詩篇,差不多也就如寫平民的這么多,何苦厚彼薄此。
再來讀一首平民題材的《年關(guān)》:
那[即“哪”]里來,又向那[哪]里去,
這不斷,不斷的行人,
奔波雜遝的,這車馬?
紅的燈光,綠的紫的,
織成了這可怕,還是
可愛的夜?高的樓影
渺茫天上,都象征些
什么現(xiàn)象?這噪聒中
為什么又凝著這沉靜;
這熱鬧里,會是凄涼?
這是年關(guān),年關(guān),有人
由街頭走著,估計著,
孤零的影子斜映著。
一年,又是一年辛苦,
一盤子算珠的艱和難。
日中你斂住氣,夜里,
你喘,一條街,一條街,
跟著太陽燈光往返,——
人和人,好比水在流
人是水,兩旁樓是山!
一年,一年,
連年里,這穿過城市
胸腑的辛苦,成千萬,
成千萬人流的血汗,
才會造成了像今夜
這神奇可怕的燦爛!
看,街心里橫一道影
燈盞上開著血印的花
夜在涼霧和塵沙中
進(jìn)展,展進(jìn),許多口里
在喘著年關(guān),年關(guān)……
《微光》是近景,《年關(guān)》則拉遠(yuǎn)了鏡頭。微光下的某戶攝取的是個別;大街上熱鬧遮蔽凄涼,千萬人血汗造成“可怕的燦爛”,便是普遍。世間不平盡現(xiàn)于詩人選定的這一時刻,不很平常里的平常,年關(guān)的特殊日子如聚光,平常歲月的不平照得愈加強(qiáng)烈。
寫苦難寫對照,乃詩壇常情,尤其在社會矛盾劇烈的上世紀(jì)三十年代。另一首《小樓》就比較別致,不見凄苦,不見血汗,呈現(xiàn)了平民的又一番生活圖景,平靜乃至有點閑適:
張大爹臨街的矮樓,
半藏著,半挺著,立在街頭,
瓦覆著它,窗開一條縫,
夕陽染紅它,如寫下古遠(yuǎn)的夢。
矮檐上長點草,也結(jié)過小瓜,
破石子路在樓前,無人種花,
是老壇子,瓦罐,大小的相伴;
塵垢列出許多風(fēng)趣的零亂。
但張大爹走過,不吟詠它好;
大爹自己(上年紀(jì)了)不相信古老。
他拐著杖常到隔壁沽酒,
寧愿過橋,土堤去看新柳!
我喜愛《小樓》,先因為它藝術(shù)別致,林徽因的小說才華融入詩歌藝術(shù),小說般的場景,小說般的人物,融合天衣無縫。細(xì)細(xì)品味后,意識到更為別致的內(nèi)容。也有這樣的平民生活?有的。張大爹的生活,也是平民的真實生活,只是作家不大這么寫,仿佛缺乏思想。其實,世間有不平的對立,也有不對立的日常。不要以為《小樓》掩蓋矛盾、粉飾亂世。社會除了抗?fàn)?,還有生存。無須犧牲的時候,總得生存,而且必須生存。唯有對生活的這份熱愛,才會去捍衛(wèi)所愛,必要時勇于壯烈犧牲。
當(dāng)然,寫張大爹日常的林徽因并非成了平民,也不就成為平民詩人。她依舊是名門閨秀,是另一階層的學(xué)者專家。她沒有與民眾打成一片,據(jù)說,林徽因在李莊不大與鄰居們往來(原因未必是保持距離),水還是水,乳還是乳。誠然她不及有些詩人的激進(jìn)、激烈,然而,詩人本性率真的同情和不平,還有不動聲色的憤懣,你當(dāng)感受到她就在民間,有幾乎與生俱來的平民意識,而毫無某些志在喚醒民眾的詩人那些有意無意的居高臨下姿態(tài),你就油然為女詩人的情愫感慨、欽佩。林徽因所以能如此,固然跟她常到窮鄉(xiāng)僻壤考察古建筑接觸底層民眾相關(guān),不只是走馬觀民,匆匆一瞥。也要看到,出自她的潛意識良知,和強(qiáng)烈民本觀念,更是至為關(guān)鍵的。不必強(qiáng)調(diào)平民題材作品與抒寫個人情思的篇什,評價上孰高孰低,兩者各具彼此不應(yīng)替代的意義。需說明,林徽因此類作品,于文壇未必非同尋常,于詩人自己一定不可等閑視之,不然,林徽因詩人形象,或不得全面、準(zhǔn)確了。
這幾天,北京、杭州、五臺山,多地舉行林徽因紀(jì)念活動,我行前又通讀了一遍林徽因詩歌,記下零星謬識,作為個人,是最合適的紀(jì)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