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百家》2024年第4期丨王兆勝:帶走瀟灑,留下美好
最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王鐵仙”老師這個名字。他與我同姓,“鐵”是硬朗,“仙”讓我想到我的家鄉(xiāng)蓬萊仙山。我曾讓目光駐足過,試圖尋找這個特殊名字的含義,還琢磨過“為什么會起這樣的名字”?
當知道王鐵仙老師是瞿秋白先生的外甥,而且寫了那么多瞿秋白的研究文章,我有一種莫名的感覺涌上心頭。一是覺得“王鐵仙”這個名字確實不一般,它竟然與瞿秋白有那樣近的親緣關系,這是我以前不可能想象的。二是我一向敬重欣賞瞿秋白先生,除了他的政治生涯,還有他的瀟灑風度與學問人品。在那張著名的照片上,瞿秋白戴著一副圓框眼鏡,穿著筆挺干凈的白色風衣,文質(zhì)彬彬的樣子,這成為一種永遠美好的記憶。還有,瞿秋白的游記、文章、篆刻在現(xiàn)實關懷中,總有一種靈動飄逸之感。當我將王鐵仙老師與瞿秋白先生緊密連在一起,我仿佛覺得與他們似曾相識一般。
當我了解到,王鐵仙談到從事瞿秋白研究的初衷,即母親對兒子說的那句勉力的話:“你是學現(xiàn)代文學的,你為什么不寫寫你大舅舅呢?”王鐵仙老師說,當時這句話對他觸動很大。于是,我看到了一個母親對于兒子的殷切期望,對于哥哥充滿敬意的永恒懷念。此時,像被電擊一樣,我被王鐵仙老師的這一回憶觸動了。于是,眼前出現(xiàn)瞿秋白臨終前那個安如泰山、從容就義的光輝形象。
真正接觸王鐵仙老師,還是他給《中國社會科學》投稿。他的來信中,語言平和,態(tài)度謙虛,感情真摯;他寫的論文大氣,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文風樸實,思想深入,論辯有力。在編輯稿件和發(fā)稿過程中,我們相差二十多歲已變得不重要,在文學、文化、精神、審美、人生等方面的交流暢通無阻。通過交流,我與王鐵仙老師進入一個感覺良好的生命對語通道,從他身上學到了不少為文為人之道。
在王鐵仙老師給我的多封信中,有一封最讓我感動。信的內(nèi)容如下。
兆勝同志:
您好!
前些天我讀了您的散文《三哥的鉛色人生》,是在最近一期《書摘》上看到的,很感動,一時心里沉重,也象灌了鉛似的。我的家境雖比您好,但幼時也在農(nóng)村生活過幾年(解放前后讀小學的時候),知道命運不好的農(nóng)民的苦辛。您寫得實在、深切,寫事和寫情都沒有一句是虛的。您不僅寫出了您三哥的慘苦,也寫出了他的堅韌和善良,讓人心動。您對得起您的三哥,您結(jié)尾的話,是對您三哥的人生和品格的一種總結(jié),同時透出您在無奈中祈求,也只能這樣了。不知您的老父和三哥的兒子現(xiàn)在情況怎樣?我真是有點掛念。
我愛人也看了這篇文章,認為是血淚文章,是她先讀了再告訴我的。
現(xiàn)在寫農(nóng)民、寫農(nóng)村的厚重之作太少。一般讀者太飄浮(我不知道在農(nóng)村里能看到的讀者怎樣),象路遙、周克芹那樣的小說幾乎找不大出來,真正從我們生活的厚土中生長出來又含著真情的作品太少了。
即頌
編安
王鐵仙06.5.22
您大概有《書摘》第5期吧?如無,我可寄給您。又及
王鐵仙老師在信中用“您”,且提及我的文章是他愛人先看到的,信寫得情真意切,還有“又及”里包含了細心的體恤,也有余音裊裊,讀了令我動容。在此,我特別感謝王鐵仙老師的理解,也感謝他的愛人。
那年,我路過上海,專程去王鐵仙老師辦公室拜訪他。記得,從機場到學校,車堵得特別厲害。當見到王老師,我倍感親切。他寬厚、仁慈、親切、誠懇,我們談了很多,一見如故。事實上,我們只是將紙面的交流移到見面后的促膝談心。
近些年,由于工作繁忙,我沒見到王鐵仙老師,但從我?guī)熜謩⒖藬衬抢锏弥?,王鐵仙老師的身體不是太好。但沒想到的是,今年四月王老師就已駕鶴仙逝了。
曾讀過王鐵仙老師的散文,那些質(zhì)樸中有詩意、平淡中有感悟、深沉中有智慧的話語,讓我深長思之。這些句子仿佛是一面面鏡子,折射出王鐵仙老師的人格力量與精神境界。他說:
閑暇時,我最希望做的,是在家里獨處一室,整理好雜亂的書桌,收拾出干凈的一角小天地,靜靜地待一會,或者在校園僻靜的小路上走一走,讓一直處于緊張狀態(tài)的神經(jīng)松弛下來,讓頭腦里紛擾的思慮漸漸消散,就好像是戰(zhàn)地上塵埃落定,恢復平靜,從忙碌的人堆里這么暫時超脫出來,真是愉快的休息。
樸實的品德和合群的理性,就是人的最自然的也是很寶貴的品性,它根植于人的一般本性之中,就像自然界的山丘林木一樣,普遍而永恒。
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在浩渺宇宙、永恒時間面前,都是很渺小的。不過每個人都有他的價值。
我們只愿國家、民族和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總?cè)绾剖幓顫姷牧魉?,長流不息,不舍晝夜,奔騰向前。
山無言,樹無言,但它們永存,不會消失。
在此,既有個體,又有民族國家,還有宇宙萬象,更有從中體味出來的生活點滴以及豁達的人生觀,當然也不乏對于生命本真意義的開啟與醒覺。
其實,我們尊敬的王鐵仙老師的一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就像風吹過、雁飛過、水流過、花開過,但那些曾經(jīng)的印痕、聲響、韻致、香氣卻永留在我們的心間。
我雖然不是王鐵仙老師的門內(nèi)弟子,但今后的日子里,我會常常想起他。除了學術、人品、精神、境界,還有那張寬厚的臉龐,特別是看我的時候那雙眼睛,里面跳動著正直、善良、真誠與美好。
【王兆勝,1963年生,山東蓬萊人,文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協(xié)會員,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F(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副總編輯、《中國文學批評》副主編。兼任魯迅文學獎評委、《文學評論》編委、中國文學批評研究會常務理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理事。出版《林語堂的文化情懷》《20世紀中國散文精神》《林語堂大傳》《林語堂與中國文化》《王兆勝學術自選集》《新時期散文發(fā)展向度》等專著16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等刊物發(fā)表論文約300篇,被《新華文摘》等轉(zhuǎn)摘60多篇。編著《百年中國性靈散文》《精美散文詩讀本》及散文年選20多部。散文隨筆集有《天地人心》《逍遙的境界》《負道抱器》《情之一字》等,作品多入選中學教材、中高考試題和散文選本。獲首屆冰心散文理論獎、《當代作家評論》獎、第四屆全國報人散文獎等?!?/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