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一本寫了三十年的“異書”
王充,字仲任,浙江紹興人,東漢時期著名思想家和文學批評家,其代表作《論衡》持續(xù)寫了30年才創(chuàng)作完成,后來更是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思想著作。
王充所處的東漢屬于豪強地主政權,世家大族壟斷了政治資源,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與這些人搞好關系??上У氖牵跣占易迳砸獜?,眼里揉不得沙子,不屑于與這部分人為伍,最終多與豪強結怨。王充少年時便失去雙親,無依無靠。不過,他也秉承了王家人的性格:率性,直爽,敢作敢為。22歲那年,王充開始在上虞縣任掾功曹(相當于現在的人事專員),但因為多次諫爭與上級意見不合,最后干脆辭職回鄉(xiāng),隱居教書,同時開始撰寫后來讓他聲名大噪的《論衡》一書。
王充曾在書中自嘲:“仕數不耦,而徒著書自紀”“涉世落魄,仕數黔斥,材未練于事,力未盡于職,故徒幽思屬文,著記美言,何補于身?”由此可以看出,正是因為仕宦不遇,再加上時運不濟,才促使王充開始撰寫《論衡》。
當時,為了寫好《論衡》,王充“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外,王充便將自己關在房間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寫圣賢書。除此之外,他還在“戶牖墻壁各置刀筆”,以便隨時隨地記錄靈感,潤色文章??梢哉f,在對待寫作一事,王充的態(tài)度極其嚴肅認真。
元和三年,王充徙家避難揚州時,被刺史董勤辟為從事,協助董刺史監(jiān)察丹陽、九江、廬江三郡,后轉治中。不過,謙虛的王充深感“材小任大,職在剌割,筆札之思,歷年寢廢”,熱愛寫作的他自請免職,再度返鄉(xiāng),重拾刀筆,對《論衡》作最后的修改和完善。最終,在永元二年,歷時30年后,王充終于將《論衡》創(chuàng)作完成。
王充為何要給該書起名《論衡》呢?在《論衡·對作》里,王充曾作了如此解釋:“《論衡》細說微論,解釋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實’為根據,疾虛妄之言?!狻直玖x是天平,《論衡》就是評定當時言論的價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
有趣的是,由于王充博學多才,再加上《論衡》博大精深,在得書不易的古代,《論衡》甫一出現,立即引來多方爭奪。當時,《論衡》還沒有傳到中原,蔡邕在吳地機緣巧合得到該書,便暗中學習,偷偷“內卷”。但紙包不住火,人們但見蔡邕說話水平突然間大幅提高,便疑心他得到了“異書”。后來,有人干脆搜了蔡邕“賬中隱處”,果然發(fā)現被他藏起來的《論衡》,便直接“抱數卷持去”。蔡邕無奈,只好叮囑道:“唯我與爾共之,勿廣也?!币馑际钦f,只要我倆讀了就好,別外傳。
到了三國時,王朗為會稽太守,也讀了《論衡》,等他回到許昌,“時人稱其才進”。大家都很好奇,一問之下,他果然承認得到了《論衡》的幫助,從此《論衡》開始廣為流傳。雖然兩件事情真?zhèn)坞y辨,但也從側面反映出《論衡》這部“奇書”對提升學問的巨大作用。
王充作為一個思想家,在中國古代史上,其學風之獨異,思想之另樣,幾乎前不見古人,后罕有來者。正如東漢大臣謝夷吾所評價的那樣:“充之天才,非學所加,前世孟軻、孫卿,近漢揚雄、劉白、司馬遷,不能過也?!贝搜圆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