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學》2024年第3期|李競:那座城
李競,筆名段今今,小說及散文作品見于《北京文學》、《四川文學》、《滇池》、《都市》等。北京市東城區(qū)作家協(xié)會理事,老舍文學院高研班學員。
一
我一直生活在北京,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心里總在想著另一座城,似乎那里才是命運安排給我的、我真正的棲身之所。這種感覺在這幾年愈發(fā)清晰,但那座城的樣子卻影影綽綽、難以描繪,似乎一個遲疑就會被錯過。
毛姆曾在他那本極負盛名的《月亮和六便士》里寫過一個叫亞伯拉罕的英國人。亞伯拉罕是醫(yī)學院的高才生,在外科手術方面尤具才華,在去倫敦圣托馬斯醫(yī)院就職之前,他給自己放了個假,優(yōu)哉游哉地乘著游輪去了地中海。一天早上醒來,他乘坐的那艘船剛好在亞歷山大港靠岸:“陽光給這座城市鍍上了一層金色。他站在甲板上,向岸邊望去,只見碼頭上熙熙攘攘。他默默地看著那些人——有衣著襤褸的當?shù)厝?、來自蘇丹的黑人、頭戴帽子的土耳其人、三五成群的意大利人等等,他們吵吵嚷嚷,非常喧鬧。他抬頭仰望碧藍如洗的天空,白云裊裊,陽光明媚。忽然間,他心里有一種奇特的感受,他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傊@件事情太過突然,按照他的話說,就仿佛是晴天霹靂一樣?!笔堑模驮谀且凰查g,他像是聽到了上天的旨意,一股狂喜涌上心頭——他覺得自己獲得了無限的自由,所以他當時毫不猶豫地就決定要留下來,在亞歷山大度過后半生。
20歲的時候讀到這個故事,沒留下太深的印象;30歲再讀,我認為這是一種大浪漫;到了40歲,我想,大概每個中年人的心里都會裝著另一座城吧。
為了找到那座城,我游歷了許多其他的城,卻從未有過亞伯拉罕那種“晴天霹靂”的感覺。在一個雪夜,我和呂蓓卡在電話里討論起我們心中“那座城”的樣子。
呂蓓卡說:“新疆,住黃土夯的小屋,看柏油馬路上哈薩克人騎著馬,太陽從云層之間投下如注的光,打在黃黃紅紅的紅花地里,打在無邊無際的戈壁灘和遼闊的田野綠洲上。新疆老頭兒唱起木卡姆來那叫一個迷人。我就置一頂帳篷,一邊給人摘葵花一邊構思劇本?!蔽艺f:“意大利南部,西西里的某個帶著意大利古老的野蠻之氣的小鎮(zhèn),那里總是艷陽高照,街上一溜幾百年歷史的房子,那是從爺爺?shù)臓敔數(shù)臓敔斒种薪舆^來的肉鋪、面包房、冰激凌店、花店、裁縫鋪和鞋店。出了鎮(zhèn)子就是一片原野,原野上有三棵樹,我會在樹下送別我的情人?!眳屋砜ㄓ终f:“秦嶺,就跟《空谷幽蘭》里頭寫的那樣,懸崖上搭個棚子,棚子前巴掌大一塊自留地,自給自足,隱居參道。臘肉與苞谷酒,粉漿飯與糊涂面,都吃得人喉嚨想唱小曲。在這地兒我一個月不洗澡,跟村里的老頭兒們死聊死磕,寫老輩的男人的故事,女人的故事,愛的故事,殺人的故事?!?/p>
我又說:“南美。住在像弗里達家那樣的黃色、綠色、粉色或者藍色的房子里,斑駁的走廊帶著殖民地的建筑風味和熱帶的氣韻,院里種著寬葉的大芭蕉,女人頭戴紅色的花朵,與鸚鵡爭艷。人們畫畫、讀詩、舉杯痛飲,晚上就像《一千零一夜》里那樣,在月光下講故事?!?/p>
然后我們鉆進被窩,把所有幻想塞到夢里,得到人生的片刻豐滿。那座城依然虛無縹緲,此時此地,我們依然不能離開。這令我惆悵,是不是每個中年人都會對生活心懷惆悵?
二
呂蓓卡是我的中學同學,比我還要癡迷于話劇,高中時我們總去首都劇場門口等退票,而每次散場后,我們倆都要嘰嘰喳喳說上很久,那時呂蓓卡的眼睛里永遠都放著光——那種朝圣一般的、熱烈又純凈的光。后來她如愿考上了戲劇學院的戲文系,畢業(yè)后成了一名編劇。
不,應該說,她在大二就已經是“編劇”了——那時她悄咪咪地把一個秘密告訴了我:“原來好多電視劇都不是那些編劇自己寫的,而是雇我們這些學生代筆,再署上他們的名字賣出去!”看我瞠目結舌,她得意地繼續(xù)說:“我們有個刺激的名字,叫‘槍手’!”
畢業(yè)沒幾年,憑著聰明的頭腦,呂蓓卡就不再做槍手,而是成了槍手的老板——專門“接活兒”,然后找學生當槍手。
她趕上了最好的時候,那些年,話劇開始了市場化的嘗試,一大批公司冒了出來,吸引了一大批年輕觀眾,編劇的活兒多得接不過來;而影視制作這塊更火,對編劇的需求也更多。沒幾年,混得風生水起的呂蓓卡就不再局限于話劇與編劇,而是跟著幾個大腕成立了影視制作公司,開始涉足權力頗大的“影視制片”。
等我留學回來再見到她,她早已從大學時那個閉門寫作、深居簡出、愛聽搖滾的女學生,變成了電話不斷、會議不斷、渾身名牌的女老板了。明明知道答案,我卻還是問了她一句:“你還寫不寫了?”她噼里啪啦地撥弄著計算器,眼皮都沒有抬:“寫?我連看都沒時間看了。”
也許當老板才是她價值的最大體現(xiàn),況且,我有什么資格質問她呢?中學時我的理想也是成為一名作家,可我大學直接選了會計系,今天我的生活就是被各種報表圍繞,計算著各種利益得失。如果呂蓓卡問我同樣的問題,恐怕我會給出同樣的答案。
一切都在無可挽回地走向庸俗。我興味索然,轉而隨口跟她聊起關于“那座城”的事,不想她聽后杏眼圓睜:“你也有這個感覺?”
“就是不知道它在哪兒?!?/p>
“我也是,但總覺得這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個我,在另外一個地方過著另外一種生活?!?/p>
三
七年前,我在山里遇見了一座花園,仿佛暗合了某種命運,它讓我突然就心里一緊。那是一座老宅的庭院,墻邊叢生的月季有一人高,院中暗香浮動,花架高低錯落,金鐘、薔薇、玫瑰、蟹爪蘭、白木香、三角梅,無數(shù)的花花草草在院子里搖曳生姿。金毛犬在院子里逡巡,鷯哥不停地學我們說話,還有一只橘色的貓先是在房頂上睥睨眾人,而后起身伸了個懶腰,踩著灰色的瓦片揚長而去。
這個花園讓我習慣聳緊的肩突然松了下來,我想,找不到“那座城”,至少一座花園可以彌合我和世界的裂痕。許是一場緣分,沒過幾天,一個朋友要移民,在山腳下留下座租約還有不少年的農家院。我驅車前去,院子中間是幾間瓦房,西側是成片的樹和玉米,東側則是一片水塘,秋日傍晚緋紅色的天光溫柔地打在那片綠油油、黃澄澄和藍汪汪上;向西望則是遠山如黛,層層疊疊。就是它了。
一切都要從零開始。樹木保留,玉米掰下來送給朋友,然后翻地,養(yǎng)地。待到來年春天,我買了花籽,請了老師,開始打造花園。之后的每個周末我?guī)缀醵紩┲ぱb在院子里忙碌。拔草、播種、灌溉、施肥、換盆,上墻剪枝,去細留粗,再理順,固定。遇上酷暑寒冬,狂風暴雨,更是要費盡心神,但這院子、這勞作本身似乎有一種原始的蓬勃的力量,讓我從不覺無聊、寂寞和辛苦。
我找人壘了一個灶,購置了一口大柴鍋,買炭燒火,嘗試燉出城市里沒有的味道。也偶爾溜達去旁邊的一片濕地,那里長著無數(shù)一人多高的蘆葦,溫柔的、毛茸茸的存在讓人心生歡喜。
院中遺有朋友的一套釀酒設備。兩個釀酒的罐子身形巨大、銹跡斑斑,已經被棄很久。朋友曾經雄心勃勃地投入巨資,想打造出茅臺一樣的品牌,后來理想灰飛煙滅,他便帶著妻兒移居到了海外。
我保留了這兩個酒罐子。同時我也驚訝地發(fā)現(xiàn),對其他東西,我也開始表現(xiàn)出戀舊。父母結婚時的衣柜,穿了十年依然結實的皮靴,原來老房子的鑰匙,都被我留了下來。一件事物進入心靈需要足夠長的時間,但一旦進去,便不會輕易消逝。新東西永遠層出不窮,舊物卻帶著無法替代的溫度。
有了這院子,生活便慢了下來,沒有什么東西再來追趕。雙腳站在土地上,在時間的輪回里回到過去,作為一個孩子,甚至是一棵草、一只蟲子,低到塵埃里去看細雨飄落、柳枝抽芽,看鮮花吐蕊、落英繽紛,心間便像有一只貓爪輕輕撓過。這一切使辦公室里的緊張、地鐵里的擁擠、家庭瑣事帶來的窒息和處理人際關系時的謹慎一下變得遙遠,我才意識到我已經太習慣城市了,表面上我練就了刀槍不入,對任何事情似乎都已經不會感到激動(我曾以為那是成熟的表現(xiàn)),但在這里,我發(fā)現(xiàn)我想念那些快樂與痛苦,那些激情與落寞,我想它們的貨真價實,我想它們的淋漓盡致。
我的花園賦予了我這種自由,哪怕只是周末的兩天。
三年過去,花園初步成形,盡管還粗糙不已,但下雨的時候能聽到雨滴淅淅瀝瀝打在草木上的聲音,推開門能有泥土和花朵的香氣,夏日的夜晚,水塘中能有陣陣蛙鳴此起彼伏。傍晚,天空時常會出現(xiàn)好幾種顏色,由深深的藍到淡淡的藍,到淡淡的黃,再到淡淡的緋紅色和淡淡的紫色,直到夜幕關閉了最后的縫隙,吸收了所有的色彩,便可開始聽微風瑟瑟,夜鳥啁啾,如絲流云飄過月亮,萬千星辰閃爍在無垠的夜空中。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人微如塵,但心靈空間又是如此之大,大到可以容下天地,這讓我感覺整個院子飽滿得幾乎在膨脹。
這樣的日子久了,周日晚上回城的路上就會生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夜空逐漸模糊,空氣逐漸污濁,視野逐漸狹窄,而燈火,逐漸稠密和明亮起來。我們用才智發(fā)明了燈,驅散了黑暗,建造了城市,但我們大概沒意識到,正是這些,有時讓我們失去了對于更宏大的地域和空間的感受力。
仿佛一個悖論,帶著些許荒謬,但諷刺的是,這又是現(xiàn)實的寫照。
四
呂蓓卡決定移民。離開之前,她帶著孩子來我的花園里玩??吹轿矣种匦掳才帕嘶ú莸奈恢茫摽诙觯骸芭迷絹碓剿囆g了。”話音未落,我們倆就都看向了對方——上次討論“藝術”,還是在我們大學剛畢業(yè)的時候吧?
一晃居然十幾年過去了。
記得那時我說:“聽說吳冠中在世的時候,曾經提到過一個叫陳子莊的孤寡老頭兒,好多畫是畫在舊報紙上的,困頓時筆和紙不是跟人家要的就是地上撿的,但吳冠中看了他的畫特激動地說:‘陳老先生真稱得上當代第一畫家,我們算什么?有他在,我們不要再畫了?!?/p>
“凡·高不也是一生潦倒?我們難道要去過那樣的日子?”
我感受到一種難以應對的復雜。我們熱愛藝術,但搞藝術需要甘于寂寞、全情投入,在這樣一個浪潮奔涌的時代,把大好的青春都擲在一方書桌上,委實可惜???,除了發(fā)工資的時候有一瞬間的開心之外,我又委實難以從那些報表中得到樂趣。我沉默不語,呂蓓卡則用一種看破紅塵般的冷靜繼續(xù)說道:“決定什么是藝術的,既不是你也不是我,可能是挖煤的、開賭場的、倒騰期貨的,他們什么都不懂,他們也不用懂,他們有錢有勢,就可以制定規(guī)則,構建圈子,然后告訴這個世界,這就是藝術?!?/p>
“而你要做的,就是擠進這個圈子?”
呂蓓卡沒有理會我話里的陰陽怪氣,她似乎早就想透了:“沒有錢,都是瞎扯?!?/p>
可她考上戲劇學院的時候是怎么說的,“我要寫出《茶館》那樣的作品!”我很想提起這句話,但當然沒有。我還記得那時樹葉在她的窗外嘩嘩作響,就像現(xiàn)在,秋風正掠過我的花園。我當然也不會再對她陰陽怪氣,很多時候我們對他人的苛責,不過是因為自己也有深藏于心的自責與無奈罷了。
“找到你的城了?”我問她。
呂蓓卡未置可否地笑了笑:“不走的話我就廢掉了,他也廢掉了?!彼蛘托」锋覒虻暮⒆樱骸皫еヅ溲坨R那天,我意識到我每天都在通過各種早教班和興趣班告訴他:‘孩子,現(xiàn)實是殘酷的,你必須去競爭、去廝殺。’如果他沒有按照‘生產規(guī)程’成長,就會被認為是無用的殘次品,然后被社會拋棄,被旁人看低??伤@個年紀,難道不是應該在山野里瘋跑,去追蝴蝶、采蘑菇嗎?”
我完全理解她的矛盾與無奈,到了我們這般年紀,再讓孩子們去找回丟失的那顆心,我們都知道那有多難。
“如果他愿意的話,我希望他將來能搞藝術。我是說,那種真正的藝術?!眳屋砜ㄌ羝鹈济?,“到了澳洲,我也閉關,真正弄個好劇本出來。”
也許呂蓓卡是一時興起,但我支持她這個決定。就像我當時沒有投錢去買房子,而是選擇了打造這個花園,人生中的很多重大抉擇往往不是通過理性的計算來完成的。當你的心不舒服的時候,理性、知識和經驗都起不了什么作用,即使眼前這條路上沒有利、全是弊,但它是你心之所向,你就會走下去。
五
那兩年也不知道怎么了,如同當年拼命地向著未來奔跑,拼命地擁抱新事物,我身邊的人都開始拼命地反叛、拼命地回歸,但過去的就是過去了,我們唱崔健、讀王小波和王朔的時代一去不返了,我們?yōu)榱藧矍轱w蛾撲火的那股勁兒熄滅在了生活的磨礪中,我兒時生活的那片已經綿延百年的老胡同,也在一個夏日里被夷為平地。我們想把曾經的自己和過去的生活找回來,卻如癡人說夢,只能帶著深深的遺憾另求他路:有人學佛,有人沉迷于愛好,有人求諸藝術,有人隱居到山林。有人說這種回歸是“文藝”的,不是的,我們只是不堪重負,我們聰明并且有足夠的技巧,但這無法幫助我們得到快樂與安寧。而宗教、藝術、愛好,這些東西雖然并不指向人間的幸福,卻能多少帶來靈魂的安頓,我們放棄“正確”一意孤行,不過是因為這種安頓能讓偏離了本心的我們從現(xiàn)實的利害得失中超拔出來。
我希望移民能為呂蓓卡帶來這種安頓,但我一直有種感覺,她不會在澳洲長久地待下去,果然,還沒到兩年,她就回來了?!霸俨换貋砦揖鸵锼懒?!”她嚷嚷道,“那邊啊,只有傻乎乎的美景?!彼蝗卞X,但多年在那個圈子里,不是她想靜就能靜得下來的,她需要有人圍著她、恭維她,請她出謀劃策,請她幫忙提攜,她需要通過這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且,一個骨子里熱愛藝術的人,一個時值盛年、還有很多想法的人,如何能夠長久安頓在異域文化的邊緣呢?于是,她又回來折騰起電視劇了。
我沒問過她是不是寫了什么本子,那兩年我也曾在我的花園里試著重新開始寫作,我知道那沒有那么容易。
又想起亞伯拉罕。據毛姆說,他下船后,在亞歷山大港衛(wèi)生部門找了個檢疫員之類的小差事,還“娶了一個外貌丑陋的希臘老婆,生了一個臉上滿是疙瘩的孩子”。
而當年頂替他去了倫敦醫(yī)學院的同學已經腰纏萬貫,并且成了一個“Sir”(即擁有爵士頭銜)。同學感喟說:“亞伯拉罕簡直毀了自己?!?/p>
留在自己喜歡的地方,不追名逐利,就是毀了自己;反之,成為一個有名的醫(yī)生,娶一位貌美的妻子,過著優(yōu)越的生活,就是成功。這可能是很多人的價值標準,我不知道亞伯拉罕是否后悔過,毛姆說沒有。
也許他與我們不同,他遭遇的是“上天的意旨”,而我們渴望“那座城”,更像是渴望一場逃遁;或許他是真的通透了,能夠安于自己的選擇,不像呂蓓卡,還在左右搖擺,患得患失。也許我不該這樣說,批判別人總是容易的,我與呂蓓卡其實并沒有不同——我其實一直有個不愿正視的問題:如果有一天真的遇到了“那座城”,我是否能像亞伯拉罕那般義無反顧?
世界上從來不缺美好的城市,但我有一百種理由不得不留在這里:花費過巨大心血的工作、多年積攢的人脈、先進的醫(yī)療和教育、父母的牽絆……人總是貪婪的,其實對“那座城”的渴望本身就是如此。我們渴望的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既帶著本心,又擁有世俗的一切;既有城市的繁華,又有田園的安逸;既安穩(wěn),又有趣。這“什么都想擁有、什么都不放棄”的背后,是一種更大的欲望。
也許“找不到”也是一種借口吧,這花園,給了我一條最好的中間道路。
六
但世間的陡峭寒涼從來都繞不過去。
去年,院子門口的國槐開得格外盛,車停下,一會兒工夫,淡黃色的小花就如雨滴般落滿我的車頂,車子開動,只走幾米,花瓣就沾滿輪胎。那時候,我沒有覺察到這就是花花草草的離情別意。我還不知道,兩個月后,我所有的樹、所有的花、所有的草都將被結束生命,村里要占地拆遷建工業(yè)區(qū)了,它們原來都不是我的,幾年的心血和我的“城”都會灰飛煙滅。
有些花草被我轉移了,更多的卻只能湮滅在塵土中。我無法想象它們被連根拔起的樣子,我無話可說,關于生命的哀傷與無奈,只能靜默又漫長地匍匐在心間。
我又回到了原來的生活里,盡管那曾經的花香、蛙聲、星辰和每天下午照進窗欞的那一縷陽光都絕非毫無意義。但說到底,這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中間道路”,生活看似給了我們很多選擇,其實并沒有。“駕馭生活”和“改變世界”一樣,既是一種雄心,也是一種妄念。
禍不單行,突如其來的瘟疫讓我的公司遭受了滅頂之災,鎖上公司大門的那一刻,我無比清楚地認識到,花園、工作、青春、容顏,以及“幸?!薄胺€(wěn)定”,都只是一時。呂蓓卡所在的影視行業(yè)也陷入了停滯狀態(tài),她堅持了兩年,形勢依然一片慘淡,她不得不決定重返澳洲。
臨走前,我們相約去城里走一走,兜兜轉轉,竟然逛到了首都劇場的門口。彼時它大門緊閉,門可羅雀,但站在那里的一瞬間,藝術變成了現(xiàn)實世界的濾鏡,就像一只手指抹去了高樓大廈、車流人海和歲月滄桑,只留下舞臺上的追光燈、話劇特有的腔調、演員臉上的光彩、動人心魄的臺詞和謝幕時長時間的掌聲。這一切給了我們多少快樂!那一刻,一切變得清晰:無論經歷了什么,這里仍是我們的容身之所,即使曾經遠離,回家的路依然在那里等著我們。無須說出,一個會心的笑容就讓我們約定了:“等它重新開放,再去看一場話劇。”心,那顆“心”還在,它讓我們在經歷了磨難和不可抗拒的失去之后,仍然能夠抱有希望,保有自我,保有熱愛,仍然能夠去過一種正常的、平靜的、天長地久的生活。人生路長,還有機會。
新年的第一天,我和呂蓓卡約好,她在澳洲,我在北京,我們同時去登高望遠。我這邊天寒地凍,而她那邊正是盛夏,看著她飄動的秀發(fā),我仿佛看到溫暖的風吹過陡直堅實的小徑,也吹動著她身旁清溪里潺潺的流水,我看到栗色的石頭與大片綠色的苔蘚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
我們在高處駐足,兩個畫面里是通往兩個世界的路。我腳下的這條河會注入北方寒冷的大海,而她那邊的河則會匯入南半球的大西洋。有個叫黑塞的人說過:“世界上所有的川流,最后總會匯集在一起,北極冰海與尼羅河終會一起轉為潮濕的云?!边@古老而又美麗的平衡,為此刻平添了很多神圣與詩意。心靈得到自由與平靜之時,即是涅槃。一時間,無數(shù)感慨涌上心頭,但不知為何,我眼前突然閃過了高中時我倆在元旦爬上香山的情景,當我們邁上最后一級臺階、并肩站在香山山頂?shù)臅r候,四野悄寂,京城冬色凜凜,但陽光明亮,天空湛藍,我們放眼望去,北京城盡收眼底,真是天高地闊啊!我們的胸膛第一次打開這樣廣闊而充滿激情的窗子,我們不禁跳起來向遠方招手大喊:“未來啊,我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