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影寫《野菜譜》是什么緣故?
魯迅從皇甫莊避難回來后,對圖畫書的興趣越發(fā)濃厚,買了許多畫譜,買不到的就借來影寫下來。魯迅買到收藏的畫譜有石印的《芥子園畫傳》四集,以及《天下名山圖詠》《古今名人畫譜》《海上名人畫稿》《點石齋叢畫》《詩畫舫》,還有木版的《晚笑堂畫傳》等。他還從族兄壽頤處以二百文購得木版大本翻刻的《花鏡》。后經(jīng)魯迅多次批校,分訂為三冊。還有一本木刻的書,叫做《海僊畫譜》,又稱《十八描法》,日本小田海僊作。魯迅兄弟都非常喜歡,于是兄弟三人合出一百五十文購買了下來。這本書后來給了三弟周建人,魯迅自己又另買了一本收藏,現(xiàn)在還藏于魯迅博物館。
周作人在《魯迅的青年時代》中回憶:“這里邊最記得清楚的是馬鏡江的兩卷《詩中畫》,他描寫詩詞中的景物,是山水畫而帶點小人物,描起來要難得多了。但是魯迅卻耐心地全部寫完,照樣訂成兩冊,那時看過的印象覺得與原本所差無幾,只是墨描與印刷的不同罷了。第二種書,這不是說次序,只是就記憶來說,乃是王冶梅的一冊畫譜。王冶梅所畫的有梅花石頭等好些種,這一冊是寫意人物,畫得很有點別致。這里又分上下二部,上部題名《十六賞心樂事》,圖樣至今還覺得很熟悉,只是列舉不出了,記得有一幅畫堂上一人督率小童在開酒壇,柴門外站著兩個客人,題曰《開甕忽逢陶謝》,又一幅題曰《好鳥枝頭自賞》。在多少年之后我見到一部日本刻本,這《賞心樂事》尚有續(xù)與三續(xù),魯迅所寫的大概是初版本,所以只有三十六事,作為上卷,都是直幅,下卷則是橫幅,性質(zhì)很雜,沒有什么系統(tǒng)。所畫都是人物,而簡略得很,可以說是一種漫畫,上卷則無諷刺意味,下卷中有一幅畫作乞丐手牽一狗,狗口銜一瓢向人乞錢,題詞首一名云‘丐亦世之達人乎’,惜下文都忘記了。第三種所畫又是很有點特殊的,這既非繡像,也不是什么畫譜,乃是一卷王磐的《野菜譜》,原來附刻在徐光啟的《農(nóng)政全書》的末尾的。《野菜譜》原是講‘荒政’的書,即是說遇到荒年,食糧不夠,有些野菜可以采取充饑,這一類書刻本難得見,只有《野菜譜》困為附刻關(guān)系,所以流傳較廣。這書還有一樣特色,它的品種雖是收得比較少些,但是編得很有意思,在第一幅植物圖上都題有一首贊,似歌似謠,雖或有點牽強,大都能自圓其說。魯迅影寫這一卷書,我想喜歡這題詞大概是一部分原因,不過原本并非借自他人,乃是家中所有,皮紙大本,是《農(nóng)政全書》的末一冊,全書沒有了,只剩此一冊殘本,存在大書櫥的亂書堆中,依理來說,自家的書可以不必再抄了,但是魯迅卻也影寫了一遍,這是什么緣故呢?據(jù)我的推測,這未必有什么大的理由,實在是對于《野菜譜》特別的喜歡,所以要描寫出來,比附載在書末的更便于賞玩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