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梁平迎來“一蓑煙雨”:與這個世界達成和解
隨著春天綻放的,除了花朵,還有詩歌。2024年3月,著名詩人梁平的最新詩集《一蓑煙雨》由四川文藝出版社推出。書中收錄了梁平近年來的百余首現(xiàn)代詩歌,其中包括《水經(jīng)新注:嘉陵江》和《蜀道辭》兩首小長詩。整本詩集顯示出非常清晰的詩學路徑自我確認。對詩歌領(lǐng)域內(nèi)的一些常見的爭論課題,梁平也通過理論和實踐兩個方向,作出自己深入、冷靜的思考,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詩學觀念。
梁平(本人供圖)
比起梁平此前出版的多部詩集名字,比如《巴與蜀:兩個二重奏》《家譜》《深呼吸》《琥珀色的波蘭》《嘴唇開花》 《長翅膀的耳朵》 《時間筆記》《忽冷忽熱》等,《一蓑煙雨》顯得更為溫柔、自在,更多是作者自身對身邊的人和物事、人世間家園身世的指認,以及胎記與血脈的追尋。新詩集中,有很大一部分跟傳統(tǒng)文化主題相關(guān)。比如《與薛濤比鄰》《李清照》《相如與文君》《韋莊在成都》《揚雄》《在綿山我看見了介子推》等。梁平尤為喜歡蘇東坡,喜歡他的大格局、大胸懷,歷盡千般苦難但能做到“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從容與樂觀,以及對坎坷人生際遇作出最后的溫暖回應(yīng):天下無一不好人。新詩集的名字就是取自蘇東坡《定風波》里的“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蓑煙雨》(四川文藝出版社提供)
把整條嘉陵江寫成了詩
梁平的詩歌看得見地理、人文、歷史,這在他的新詩集《一蓑煙雨》里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兑凰驘熡辍返木庍x,以嘉陵江和蜀道為發(fā)端和收尾,就有著關(guān)于重慶和成都二重奏的深刻意味。
嘉陵江干流全長1100公里,全流域面積16萬平方公里,成為長江上游最重要的水系之一。嘉陵江主干明顯,其枝杈清楚,被稱之為典型的枝狀水系。作為江城長大的人,梁平對嘉陵江的感情非同一般。在散文《嘉陵江記》中,他寫道,“站在重慶朝天門的碼頭看去,一脈浩蕩從左向右,把最為抒情的一筆作為她最優(yōu)美的收勢,插入長江的腹中。這是一幅人文的漫長書卷,一次精神的長途跋涉。我是這條大江的子民,我生命的第一聲啼哭就是嘉陵江的濤聲。所以,我時常會獨自一人,在這條大江的結(jié)尾處,那個叫朝天門的地方,想象上游、中游以及下游的一切,關(guān)于起源和變遷、關(guān)于生態(tài)和繁衍、關(guān)于生命和創(chuàng)造?!?/p>
在《一蓑煙雨》開篇的《水經(jīng)新注:嘉陵江》組詩里,他用一組詩來表達嘉陵江:《嘉陵江》 《昭化》《蒼溪》《閬中》《南充》《蓬安兩河塘》《陳壽》《合川》《盧作孚:水之嬌子》《水碼頭》《嘉陵索道》《吊腳樓重慶》……在《嘉陵江》中,他寫:“水做的朝天門,長江一扇/嘉陵一扇,嘉陵以一瀉千里的草書/最后的收筆插入長江腹中/我第一聲啼哭在水里/草書的一滴墨,與水交融/江北紅土地上的紅,臍血沖不掉/向海,兩岸猿聲不能挽留/深潛,南北朝《水經(jīng)·漾水注》里/找到乳名/東源和西源爭吵累了/兩河口兩源合一。嘉陵江/與生俱來的包容和接納,源遠流長……”
在《嘉陵索道》中,梁平為重慶的索道感到由衷自豪,“嘉陵江的長篇情景劇/纖夫和船工的號子已經(jīng)非遺了/博物館的舊照片放大在舞臺上作幕墻/流水的音效依然驚心動魄/橫跨江上的索道是重慶原創(chuàng)/世界的唯一,凌空滑翔的飛行器/連接兩岸的冒險和刺激,被一根鋼纜/輕描淡寫……”
自2001年從江城來到成都工作、生活,至今已23年。對重慶熱愛不減的梁平也逐漸愛上了成都。這兩個城市,互相有血脈聯(lián)系同時氣質(zhì)又有較大差別的城市,恰好帶給梁平很豐沛的藝術(shù)靈感,促使他寫下了很多關(guān)于兩地的詩作。
比如在新詩集的《龍泉驛》中,梁平這樣表達他對成都的愛,“那匹快馬是一道閃電/驛站燈火透徹,與日月同輝/漢磚上的蹄印復(fù)制在唐的青石板路/把一闋宋詞踩踏成元曲/散落在大明危乎的蜀道上/龍泉與奉節(jié)那時的八百里/只一個節(jié)拍,逗留官府與軍機的節(jié)奏/急促與舒緩、平鋪與直敘/清的末,驛路歸隱山野/馬蹄聲碎,遠了/桃花朵朵開成封面……”
梁平坦言,兩個城市的氣質(zhì)給他的東西,已經(jīng)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發(fā)生了融合,“當我寫詩的時候,哪怕是一首小詩,我不希望它是平淡的,哪怕表面是風輕云淡,在字里行間一定要藏有一把刀,有鋒芒。這是重慶給我的。成都的城市氣質(zhì)則溫柔沉靜,影響到我,讓我開始意識到消弭隔閡、敵意的必要?,F(xiàn)在的我希望在我的筆下,能出現(xiàn)最大程度的和解 ,這是成都帶給我的。 這兩種營養(yǎng)在無聲融合,不知不覺讓我的生命和寫作都在調(diào)整,匯合成了我的寫作骨血?!?/p>
梁平將重慶與成都這兩個城市,都視為根系之城,“在我生命的長度中,這兩個城市就是我認知這個世界的原鄉(xiāng)。 它們不僅僅是我半生,或者大半生生命的棲息地,更是我大到對人類和世界的認知、我的所思所想的成型的原鄉(xiāng),也是我肉身的七情六欲和嬉笑怒罵的集散地。這種根,不僅僅是物理的肉體的沉淀,還是我對人、自然、社會、世界思考的根系所在地。”
有“根”的寫作路徑
隨著寫作的深入,梁平越發(fā)感到自己的寫作,方向越來越明晰——追求一種“有根的”寫作。對于何為“有根的寫作”,梁平也專門闡述:“我所說的寫作的根,與韓少功先生當年提出的文學尋根不是一個概念。少功說的是文學概念上民族文化傳統(tǒng)、民族文化心理的根的挖掘。我這里指的是,作為個體的寫作者生理和心理層面上,影響你生命軌跡、完成你生命塑型的根。 不管是轟轟烈烈還是平平淡淡,這個根每個人都有,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意識去梳理?!?/p>
梁平也深深體會到,蜀地不僅僅是他半生或者大半生生命的棲息地,更是他大到對人類和世界的認知、他所思所想成型的原鄉(xiāng),也是他肉身的七情六欲和嬉笑怒罵的集散地?!拔乙恢痹谑崂磉@個根。長詩《重慶書》系列、批量的《成都詞典》以及《時間筆記》和《忽冷忽熱》,包括最近的《水經(jīng)新注·嘉陵江》和《蜀道辭》,都是這個根上結(jié)的果。因為這個根的梳理,我所希望看到的是,我的寫作能夠結(jié)結(jié)實實,拒絕那些天馬行空的書寫。這其實是多么艱難的選擇和挑戰(zhàn)。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與生俱來有一種隔閡甚至是敵意。這個有根的寫作,讓我有了明確的寫作路徑,那就是努力消減這樣的隔閡和敵意,與人、與自然、與社會的不平衡達成最大尺度的和解?!?/p>
詩歌需要有“我”的寫作
隨著經(jīng)驗和閱歷的增長,梁平對自己的詩歌寫作路徑已經(jīng)有非常清晰的自我認知和自我確認,對詩歌領(lǐng)域內(nèi)的一些爭論、課題,也有自己深入、冷靜的思考,并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詩學觀念。這在他的新詩集《一蓑煙雨》里收集的詩作和后記文章中可以看出。比如詩歌中關(guān)于“我”的寫作,梁平的分享很深刻。他說,自己發(fā)現(xiàn),近些年,很多人寫詩會回避把“我”植入進去 ,似乎植入“我”進去是不太受待見的行為,“我覺得這很荒唐。其實古今中外,無論大小的‘我’,在詩歌中出現(xiàn)舉不勝舉。中國詩歌傳統(tǒng)從《詩經(jīng)》以來如數(shù)家珍的‘我’,比比皆是,包括后來屈原厄運之后汨羅的凈身,李白入世失敗之后寄情山水,杜甫的退隱,蘇東坡的官隱,陶淵明的歸隱等,‘我’在其中活靈活現(xiàn)。海明威做過記者,經(jīng)歷了2次墜機事故生還,4次婚姻,最后飲彈自盡,他偉大的作品和他不能復(fù)制的‘我’造就了他成為世界作家中的神。米沃什當過記者、教師、外交官,甚至被限制過母語寫作。米沃什的詩里面大量出現(xiàn)的‘我’、‘我們’就是他的驕傲,他的‘我’能夠成為他所有經(jīng)歷、所有認知的證據(jù)?!?/p>
梁平認為,詩歌其實更需要“我”以自己的面目出現(xiàn),“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包括自己的語言、自己的形狀以及出場的儀式感。我的關(guān)于有根的寫作帶出來的‘我’,客觀地說,是‘我’找到的進入這個世界,辨認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切口。我的這個切口,就是佩索阿說過的一句名言:‘我想成為的那個人,和別人把我塑造成的那個人的縫隙’。所以,我很樂意讓‘我’出場。這個‘我’,不是一己之私,而是一種人格塑造、 精神譜系 。我必須把‘我’植入寫作進去 。這就不是小我,而是與自然發(fā)生聯(lián)系的超我、大我,是‘我’所有經(jīng)歷的人和事,身體、思想,所感知的人類、自然、社會以及形而上、形而下的所有的證據(jù),是‘我’進入這個世界、體察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guān)系的一個重要切口。”
拒絕過度修辭
讓詩歌在“原生狀態(tài)”中說人話
詩歌一般被認為多是抒情的文體,但其實敘事也是詩歌中必要的因素。梁平的詩歌里敘事的成分就較為突出,這讓他的詩歌讀起來更言之有物。梁平相信,敘事幫助詩人獲得一種對現(xiàn)實發(fā)言的能力,“寫作的原創(chuàng)性更多來自敘事,冷靜、客觀地觀察和處理外部世界,以及復(fù)雜的個人經(jīng)驗。抒情已經(jīng)無能為力。敘事語言幾乎沒有任何遮蔽和裝飾,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難度最大的一種寫作方式。我是城市的書寫者,現(xiàn)代文明催生城市化進程,城市已經(jīng)成為人的情感和欲望的集散地。 對城市的精神代碼、文化符號以及城市人與城市各種關(guān)系里的消極與積極、抵抗與融入、逆反與享受的辨識與思考,強迫我們對城市的書寫從依靠想象轉(zhuǎn)向更為真實的敘事?!?/p>
詩歌的敘事古已有之,但朦朧詩以后是一次很重要的革命。梁平認為,寫敘事性詩歌有利于拒絕過度的修辭手段和泛濫的抒情方法,通過眼見為實的事件瞬間、細節(jié)的高度提煉,有情節(jié)、有起伏,甚至有戲劇效果地展現(xiàn)詩人的感受。敘事性詩歌強調(diào)情感與敘述的零度狀態(tài),以不動聲色地旁觀、超然應(yīng)對那些過于精致和浮華的語言化妝術(shù),在“原生狀態(tài)”中說人話,說大家能聽懂的話,在幽微、瑣碎的生活日常里打撈與人親近的人間煙火。需要強調(diào)的是,保持敘事的克制和保持詩歌的肌理具有相同的重要性。
在“小樓”里與這個世界達成和解
用生命書寫“指認的胎記與血脈”
從20世紀80年代梁平開始寫詩,同時做文學刊物編輯:《紅巖》3年,《星星》15年,在《青年作家》《草堂》8年至今?!鞍雮€世紀過往的臉譜和結(jié)緣的文字不計其數(shù),雖有心得,卻不敢自以為是。這么多年身不由己,做事擠壓作文的時間太多。年齡越大越是感覺到該寫的欠賬還是該一筆筆清算,給自己一個交代。”
梁平坦言,“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它春夏與秋冬”,他做不到?!暗强梢陨罹雍喅觯ミ^的地方不去了,人多的地方不去了,謝絕了很多場合。這樣就騰出很多時間自言自語。自言自語是我寫作和閱讀保持的狀態(tài),一以貫之?!宰约褐塾^物,以自己之舌言情?!鯂S說納蘭性德的這兩句話,深得我意,并且伴其左右。久而久之,我的自言自語,給自己的寫作畫出一道清晰的線條——我,我的家;我與身邊的人和物事,我的家與人世間我們的家指認的胎記與血脈?!?/p>
梁平坦言,自己如今愿意棲身的“小樓”包括日常的雞毛蒜皮,生活的酸甜苦辣, 遠山、遠水的親近,虛情、假意的疏離,生命基因的確認、自我人格與精神的辨識與塑形?!案虾舆吥虾釉返奈遥杂X不自覺地與他人,與自然,與這個世界的關(guān)系達成和解??刺焯焖{,看云云白?!?/p>
詩歌與現(xiàn)實之間的關(guān)系,一直是經(jīng)常被談?wù)摰脑掝}。梁平對此也有深入的思考,“詩歌書寫現(xiàn)實,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關(guān)聯(lián)從來沒有間歇和斷裂,從最初的源頭《詩經(jīng)》以來,楚辭漢賦,魏晉南北朝詩歌,唐詩宋詞以及元明清文學,這樣的一種關(guān)聯(lián)水乳交融,新詩百年更是凸顯為主脈,成為中國詩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是中國文學的寶典,也是中國詩人血脈里奔涌不息、強大的基因?!绷浩揭灿纱苏J為,詩歌寫作者對新時代的現(xiàn)實書寫責無旁貸?!安簧僭娙擞捎谶^分迷戀自己的慣性寫作,或者對身邊翻天覆地的變化置若罔聞,或者深陷于自己搭建的語言迷宮而不能自拔,已經(jīng)缺失了遼闊的胸襟和視野,很多人在現(xiàn)實面前已經(jīng)束手無策,喪失了進入現(xiàn)實的能力。另一方面,有的一提到現(xiàn)實書寫,就生硬地羅列標簽,虛假的感嘆號,空洞無物的偽抒情?!?/p>
對話梁平:
“嘉陵江和蜀道有我生命的印記,更有家國的印記”
古往今來,詩歌都是文學皇冠上最亮的明珠。卓越的詩歌,需要有生命能量的人來寫。出生于1955年的梁平,今年69歲了,但他的精氣神給人看起來仿佛不到60歲。
封面新聞:《一蓑煙雨》中有很多關(guān)于蜀道的詩。比如《明月峽棧道》《劍門關(guān)》《五丁與金?!贰顿玳T》《荔枝道》《翠云廊》《米倉道》《褒斜道》《古蜀道》《蜀道辭》。為什么對這個題材如此有感覺?
梁平: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而迷戀的境界是“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人生最高級的包容、樂觀與豁達,也是常人所不能抵達的境界。詩集《一蓑煙雨》大多是我65歲之后寫作的結(jié)集,之所以取這個書名,顯然是受了東坡先生的影響。詩集重筆寫了一條江,一條路,江是風情萬種的嘉陵江,路是幾千年風云演變、至今嘆為觀止的蜀道。嘉陵江和蜀道有我生命的印記,更有家國的印記?!兑凰驘熡辍放麙斓臒熡?,包括了日常的雞毛蒜皮,生活的酸甜苦辣,遠山、遠水的親近,虛情、假意的疏離,生命基因的確認、自我人格與精神的辨識與塑形。
封面新聞:2021年你出版詩集《忽冷忽熱》時,我采訪你,你當時說了一句“現(xiàn)在身邊像我這個年齡的人,大多已經(jīng)不寫了”,同時你也提到有例外,比如孫靜軒先生72歲的時候,還寫了數(shù)百行的《千秋之約》。還有張新泉先生,80多歲也在寫詩。你如何看待詩歌與年齡的關(guān)系?
梁平:良好的寫作狀態(tài)跟年齡沒有多大的關(guān)系。很多人不到花甲就不寫了,或者寫不動了,都很正常。晚年生活不是只有寫作,如果硬著頭皮寫,不僅寫出來自己不滿意,而且還傷及自己身心健康,大可不必。寫作的生命力是否還有活力,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自己的文學儲備,是否還有寫作的能力;二是驗證自己是否還有創(chuàng)造力,如果都有,為什么不寫呢,至于你幾歲了,幾十歲了,不寫就是對不起自己。但是這個時候的寫作,功利少了,顯擺少了,寫出來就是最大的快樂。
“我的整個寫作都是未來完成生命塑型的根”
封面新聞: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你是一個做事大開大合、雷厲風行的詩人。但從你的新詩集里可以看出,其實這幾年你在很多方面的風格其實也在轉(zhuǎn)變。你如何看待自己這種轉(zhuǎn)變?這如何體現(xiàn)到你的詩歌寫作中去?你如何看待做事與作詩之間的關(guān)系?
梁平:做事需要雷厲風行,寫作需要老成持重。做事就是工作,我不喜歡議而不決,拖拖拉拉。寫作反而需要深思熟慮,甚至會用幾個方案去解決一個寫作問題,使其完美?,F(xiàn)在做事不多了,自己也屏蔽了很多場合,騰出了很多時間閱讀和寫作,還是覺得時間不夠。那天做了一個寫作的清單,必須寫必須完成的“作業(yè)”,面無表情地盯著我,我知道我該怎樣用文字去表情。你說到《一蓑煙雨》可以看到我寫作風格的改變,是不是也包括人生態(tài)度的改變。我覺得只有變才是生命力。我一直尋找自己寫作的根脈,我這里指的是,作為個體的寫作者生理和心理層面上,影響你生命軌跡、完成你生命塑型的根。不管是轟轟烈烈還是平平淡淡,這個根每個人都有,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意識去梳理。我的整個寫作都在為此努力,欣慰的是,我正在修正、完成這個根脈的系統(tǒng)。
封面新聞:就我的閱讀體驗來說,你的詩風格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拒絕過度的修辭手段和濫觴的抒情方法,通過眼見為實的事件瞬間、細節(jié)的高度提煉,言之有物,不繞圈子,不故作高深,行家和普通人都能得到各自能得到的東西。這種寫詩的風格,有著怎樣的形成來路?
梁平:無論做事、作文都不應(yīng)該繞圈子、故作高深。從接受美學上說,“故作高深”是讀者對寫作者的一種批評,可能沒有一個詩人承認自己是在“故作高深”,所以這個問題一直是個問題。其實現(xiàn)代詩歌強調(diào)抒情的內(nèi)省和復(fù)調(diào),由于每個人的“哈姆雷特”不一樣,寫作與閱讀形成障礙也算正常。但是寫作者需要考慮如何減少這個障礙,比如如何更有效地消減抒情的主觀化,使我們的抒情更客觀、更接地氣,包括引入敘事或者戲劇效果這些與人親近的手段。我的寫作比較注重“深入淺出”,無論是宏闊的歷史還是幽微的迷境,“淺出”是我一直在追求的寫作路徑。
封面新聞:這本新詩集中,能看得出你對自己的詩歌寫作路徑已經(jīng)有非常清晰的自我認知和自我確認,對詩歌領(lǐng)域內(nèi)的一些爭論、課題,也有自己深入、冷靜的思考,并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詩學觀念。我也知道你很樂于提攜、幫助年輕人。作為詩歌編輯,你也了解很多青年詩人的詩歌寫作狀態(tài)。在你看來,年輕一代的詩人,在寫作中,比較容易走入的誤區(qū)是什么?他們有怎樣的優(yōu)點應(yīng)該繼續(xù)強化發(fā)揮?
梁平:青年人是文學的希望毫無疑問。這些年做華語青年作家獎、華語青年作家寫作營、草堂詩歌獎,我們的目光都聚焦在青年,一大批青年作家、青年詩人脫穎而出。最突出的印象是,現(xiàn)在的青年人和我們年輕的那個年代不能同日而語了,他們吸收的文學營養(yǎng)和他們面對復(fù)雜的世相,都是他們的財富。沒有任何人在一生中沒有走過“誤區(qū)”,但是所有的教訓都可以成為經(jīng)驗。青年人只要不亦步亦趨,不人云亦云,有獨立的思考、獨立的判斷,有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的精神,為人為文都皆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