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殼、火山與憂郁的熱帶
《波密人的歷史時間》寫于2020年春。有段時間我迷上了觀看開蚌取珠的視頻,主播用刀撬開蚌殼,從淡黃蚌肉中取出白色珍珠。蚌殼緊掩,藏著皎潔而未知的秘密。我不分晝夜地觀看,有時夜里夢見數(shù)年前在閩南生活的情景,我在白城沙灘漫步,乘沙坡尾漁船前往荒棄的輔仁校區(qū),漁民落日時分清理當日漁獲,從水盆中掏出一只蚌,向我展示,蚌殼光怪陸離。他掰開蚌殼對我說,五顆珍珠,是夢境,不然即是現(xiàn)實。
一、二、三、四、五。我清點完畢,而后醒來。
這成為這則亦真亦幻的熱帶故事的起點,我開始想象著雨林深處神秘族群的生活,他們的湮沒與消亡,并漸次喚起了一些舊日生活的回憶。2014年初秋至2018年炎夏,我在廈門生活,這是一座芬郁的亞熱帶島嶼,碧綠披垂,隨風搖曳,鮮花永不凋謝,校內(nèi)生滿高大繁茂的亞歷山大椰子樹,曾有鳥羽形狀的寬大葉片砸落在我面前,約兩米多長,落下時沒有聲響。低緯度亞熱帶的日光有著迥異于北方的明度,像一匹白亮的巨型瀑布,傾瀉而下,走在路上,茫茫一片白,不得不瞇起眼睛;日光又像一團看不見的暗火,即使有云遮蔽,裸露在外的皮膚也總在被燒灼。我不斷回想起過去行走在日光下的眩暈感,影子淺淡而短促,感覺自己變作一塊蠟,快要淌在地上融化。閩南的潮濕、溽熱、?;笈c迷魅,一并構(gòu)成這篇小說的季候、溫度與性格。
列維-施特勞斯在《憂郁的熱帶》中寫道,“這個世界開始的時候,人類并不存在,這個世界結(jié)束的時候,人類也不會存在。我將用一生的時間加以描述,人們設法了解的人類制度、道德和習俗,只不過是一閃即逝的光輝花朵,對整個世界而言,這些光輝花朵不具備任何意義,如果有意義的話,也只不過是整個世界生滅的過程中允許人類扮演人類所扮演的那份角色罷了?!逼鸪跷沂窃谌祟悓W課堂上讀到這段話的,人類文明一閃即逝、譬如朝露的表述令我從昏睡中醒來,盯著幻燈片注視良久。在一些人類學課程中,教授向我們介紹南島語族的宗教、文化與歷史,喪葬儀式與巫術(shù)傳統(tǒng),馬嘉人村落與薩滿教習俗。在薩滿的世界觀里,“宇宙是一個單一的、流動的存在”,宇宙通過振動產(chǎn)生,振動創(chuàng)造出一個有節(jié)奏的世界,薩滿通過擊鼓方式改變個體與世界的振動頻率。圖瓦音樂學家瓦蓮金娜·蘇祖克伊(Valentina Suzukei)將薩滿擊鼓比作搭建一座橋:“這些聲波上好像有一座橋,使你可以從一個世界去到另一個世界。在聲音的世界,通道打開,我們可以通過,薩滿的靈魂也可以來找我們。當停止擊鼓,橋也就消失了。”宇宙振動,地殼漂移,代際更迭,生命終始,由此伸展,向歷史時空深處綿延。
本雅明在《歷史哲學論綱》中對“歷史天使”進行了如下描述:天使回望過去,看到的是一整場災難,災難不斷把新的廢墟堆到舊的廢墟上。大風從天堂吹來,猛烈地吹著他的翅膀,推著他飛向他背朝著的未來,而他所面對的斷壁殘垣則拔地而起,這大風是我們稱之為進步的力量。
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以進步的名義不斷制造著更多的瓦礫與廢墟,如同文明的另一面是隱而未顯的殘暴,本雅明始終尋求一種被現(xiàn)代性忘卻的傳統(tǒng),以此作為歷史的救贖。而我們?nèi)缃裆硖幍臅r代,是一個高度理性化、理知化的時代,將一切迷魅祛除的時代,即便是暗無天日的雨林深處,現(xiàn)代性的日光依然將其穿透并照耀。古老的傳統(tǒng)與信仰依然被消費主義捆縛,成為景觀社會的一種分化。齊美爾在現(xiàn)代都市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了直指內(nèi)心深處的危機:一種發(fā)自靈魂的空洞與無聊。現(xiàn)代人失去了信仰的根基,而又無法重建當代生活的意義。于是在這篇小說中,地震必然發(fā)生,火山劇烈噴涌,熔巖將理性而整飭的世界燒毀殆盡,悉數(shù)毀棄后,新紀元開始,萬物由此重生。
以上是寫作過程中我為小說文本極力勾勒出的思想圖譜,但竭盡所能,也未能實現(xiàn)其一二。言盡于此。事實上,我認為,對這篇小說進行的任何闡釋或回憶工作都是險象環(huán)生的,它容易將文本的不確定性與敞開性損毀,而雜緒與紊亂一定程度上會令小說意涵更加豐饒多姿。
于我而言,這篇小說像一枚記憶海灘上偶然拾獲的蚌殼,被遙遠的海浪席卷至此,它不同于以往的寫作,也將有別于后來,既不是開始,也并非結(jié)束。我希望落下的每一道筆觸,都能像蝴蝶振翅,在內(nèi)心的山谷間掀起一場新鮮的颶風。在某種意義上,寫作也像是一場巫術(shù)儀式,相信通過敘事這項古老的傳統(tǒng),我們將真正找回失去的歷史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