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學》2024年第2期|李建永:母親碎碎念
李建永,筆名南牧馬,雜文家,散文家,民俗文化學者。山西山陰人氏,現(xiàn)居北京,從業(yè)媒體,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雜文散文集《說江湖》《說風流》《母親詞典》《中國雜文·李建永集》《我從〈大地〉走來》《園有棘:李建永雜文自選集》等九部。
母親碎碎念
李建永
壹
母親個頭矮小,只有一米五高。但母親“能量”巨大,底氣足,膽氣豪,嗓門高。由于父親是抱養(yǎng)的,據(jù)說“命硬”,三歲時養(yǎng)母仰藥(洋煙土)而死,十一歲養(yǎng)父因病離世,父親十歲就去離家三十多里的安祥寺村當小長工,包吃包住之外,每年還能掙回七個銀圓。父親多年后跟我們說起來,還念著“東家”的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身的人都知道“階級成分”這個詞,其中最革命的人民群眾是“貧下中農(nóng)”——這是一個具有時代色彩的復合詞,是“貧農(nóng)”和“下中農(nóng)”的組合簡稱,都屬于窮人。其實,比“貧下中農(nóng)”更窮的是“雇農(nóng)”,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我父親的“成分”就是“雇農(nóng)”。母親虛歲十八那年,從十里外的南口前村嫁到高莊村,跟著十七虛歲的父親打拼一生。父親打小善良,或者說是懦弱,受人欺負之際,孤苦無依,萬般無奈,默然灑淚。俗話說:“沒娘的孩兒,天照顧?!蹦赣H在家頂起天!母親晚年多次對我回憶說:“那會兒,哭得比尿得多?!?/p>
貳
母親發(fā)誓要多生幾個兒子,便開始了自己的“計劃生育”,起好名字才生——給兒子們?nèi)∶昂?、平、永、遠”,寄托著美好的希望和強大的力量。母親總共生了八個兒女,姐姐最大,大哥、二哥、我、弟弟,最末一個小弟送人了。據(jù)母親說,其他兒女生下來奶水都充足,但生我之后奶水寡淡,我整日里哭唧唧的,緊挨著又生下一對“龍鳳胎”,就沒有“抬掇”起來,讓我吃了本該屬于“龍鳳胎”弟妹的“口糧”。“吃接奶”的這段特殊經(jīng)歷,使我身體從小就很健壯;然而,這也成了我多年來心底里感到最深的罪過。還有,生我之后,姐姐跟著受累。本來母親是讓兒女們累苦了,不打算“抬掇”起我,可是讀小學二年級的姐姐哭著鬧著想要把我留下,正巧用破布裹著的我,一哭一蹬小腿兒,露出了黃紅色的小膝蓋。父親說,你看就像個雞蛋。姐姐趁機大哭。母親妥協(xié)了,流著淚說,留下了他,你就得看他。尚未讀完小學二年級的姐姐,從此輟學帶我。后來有城里人,知道“沒有‘抬掇’起來”,是溺斃的委婉說法,便叱責我的母親“造孽呀”。那是他不了解什么叫窮人的日子,什么叫度日如年。俗話說:“飽漢不知餓漢饑,好人老說病人虛?!蔽依斫馕业哪赣H。我深深感恩父母,還有姐姐,千辛萬苦把我拉扯成人。
叁
俗話說:“大家分窮,小家吃窮?!庇终f:“窮人肚大?!薄梆B(yǎng)家糊口”四個字,重如千鈞!那時父親一個人勞動,拉扯著五個孩子,把嘴“糊”住就很難。作為孤兒,父親自幼缺疼少愛,便把全部疼愛給予兒女。母親常回憶一樁往事:某年父親和我二哥一起去縣城,父親給家里每個人買一個“干鑼兒”(類似燒餅),但自己舍不得吃,從四十五里開外的縣城步行回來,走到離村二里的小柴棚村時暈倒了。二哥趕忙到人家討了一碗水喂父親,父親醒過來歇一會兒,繼續(xù)走回村,沒舍得咬一口“干鑼兒”。母親何嘗不是!母親的活計更重。白天軋碾,把兩三天內(nèi)要吃的米呀面呀,都會碾出來。我五六歲未上小學之前,經(jīng)常被母親逮來軋碾,在碾道里推著碾桿轉(zhuǎn)上大半天,頭暈得天旋地轉(zhuǎn),有時候看見碾子就頭疼。每天晚上,母親在油燈下做針線,全家人一年四季要穿的單的夾的棉的衣褲和夾腰腰、棉腰腰(類似坎肩),以及單鞋、棉鞋和鞋底,都是母親一針一線連明晝夜縫制出來的。俗話說:“娃們外邊走,帶著娘的手。”說的就是這份甘苦;當然還要講究穿得齊楚、好看、排場。民以食為天。每天的早飯是小米稀飯,加一點干糧,就著“爛腌菜”吃。午飯和晚飯,主食大多是玉米窩頭、高粱餅子或黍子糕。平日里的“副食”,就是一大家人一鍋燴菜,白菜、土豆、胡蘿卜、倭瓜和西葫蘆等,有時加一點粉條和豆腐,那就很稀罕很豐盛了。七個碗,在炕沿上擺成一字長蛇陣,母親掌勺,往每個碗里盛菜,我們虎視眈眈地望著,其中六個碗是平均分配的,只有一個碗,刮一點鍋底剩菜剩湯,那是母親的一份。
肆
都說嚴父慈母,我家是嚴母慈父。母親脾氣暴躁,經(jīng)常沒好氣,我又是吃過“接奶”的娃,有無限的精力淘氣,挨打是不可或缺的。母親上樹特溜兒,到六七十歲時腰后別一把斧頭,嗖嗖嗖爬上高樹,還能上樹頂砍梢子。大哥二哥都會上樹,我從小一上樹便腿抽筋,不服氣,故經(jīng)常蹬著梯子上房頂去“放眼世界”。那時農(nóng)村都是連檐房,一排房可以串五六七八家,上了自家的房頂,可以躡手躡腳溜達到高家常家賈家的房頂上。某日夕陽西下,景色迷人,家家戶戶的窯獨(煙囪)炊煙裊裊,各家都在做晚飯。我心情大好,突然來了“靈感”,把每個窯獨上邊西北面擋風的磚頭,扳倒蓋在窯獨上,除自家以外,高家常家賈家一溜煙兒挨著蓋,然后,坐在自家窯獨旁,居高臨下,觀賞“實驗”結(jié)果。結(jié)果是,各家窯獨不冒煙,各家家里冒黑煙,嗆得人都往院子里跑……最令人氣憤的是,老家鄉(xiāng)俗對人最惡毒的詛咒是“炕上不臥娃娃蓋了窯獨”,故“蓋窯獨”意味著家破人亡絕了后!那時我只有五六歲,只想做一個新奇的“實驗”,并無惡毒用意。但結(jié)果被母親現(xiàn)場拿住,好一頓棍棒招呼!當晚我憤怒地“絕食抗議”,母親說,不吃是他不餓!夜深人靜,父親撫摸著我紅一片紫一片的身體,哄我起來吃飯,母親從鍋里拿出熱著的飯菜說,吃,你這個灰猴!還有一次“大事故”也不能不提:父親的生母去世,我們?nèi)业饺锿獾目鞓反灞紗剩鬆數(shù)娜齼和馓柦小叭刂鳌?,我四歲,他三歲,幾個小兄弟玩“斗地主”游戲,玩著玩著進入了角色,我用繩子把“三地主”的脖子套住,吊在院子里的梯子上“批斗”,幸虧大人們及時發(fā)現(xiàn),差一點釀成大禍,所以當天就把我送回姥姥家。諸如此類,層出不窮。每次“肇事”,母親都會罵我,“三天不打,上房搬磚揭瓦;一天一頓,歡喜不盡!”我現(xiàn)在回想,母親用笤帚、鞭子、樹梢、搟面杖、攪火棍、火鏟子等順手抄起的家伙兒都招呼過我,卻沒有打壞小胳膊小腿兒和小腦瓜等小零件。用今天的話說,我是個貨真價實的“熊孩子”,不打真不行。俗話說:“寵兒不孝,寵狗上灶?!笔郎仙儆写驂牡膬海碎g多是寵壞的仔。我對母親沒有一絲半毫怨意,只有無盡的歉意。
伍
上學之后,我記性好。我們村子小,學生少,學校是復式班,一、三、五年級在一個教室上課,二、四年級在另一個教室上課,所以上完二年級,等于聽完小學所有的課,一到五年級的算術都會算,一到五年級的課文都會背,我因此而屢次“跳級”。初中到馬營莊公社(相當于現(xiàn)在的鄉(xiāng)鎮(zhèn))中學去上學,并順利升入高中。但因兩件事被迫離開學校:一是跟同學裴某某打架,打破了人家的頭;二是給班主任老師起綽號——老師叫陳某秀,我私下叫他“陳獨秀”,老師的“階級成分”是“地主”,“陳獨秀”又是那個時代最大的政治反角,故老師非常憎恨我……二罪歸一,我被開除,這也是“罪有應得”。但我實在是太想念書了,回家痛哭流涕不已。母親嘆口氣,拿出家里的半口袋黍子,央告當民辦教師的五叔去送禮通融,私自改名“李雋永”到另一所高中讀書,被領導識破讀不成,最后進入離我們村只有四五里路的雁北地區(qū)果木技術學校(二年制中專,畢業(yè)后不包分配)。到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我的技校同學文春離開學校,插班進入縣城高中,兩年后考取大學本科。這一“事件”太震動我了!其時,我已畢業(yè)回村勞動一年,從此就“翻心”了,長夜思索——怎么才能去讀書!于是,偷了家里幾顆雞蛋,賣了五毛錢,交了考試報名費,報考縣城一中高中班,很快被錄取。雖然“既成事實”,但卻遭到父親的堅決反對。父親對我說,咱村你四哥,還有高某和常某某,都不是高中畢業(yè),還不得回村受?我說,現(xiàn)在不一樣,我的同學文春已經(jīng)考上大學了。父親說,咱家窮,跟人家不一樣,你兩個哥哥還沒成家,你跟大受吧。我說,大大,我要念書,您就當少生了一個兒。父親怒道,由不得你!我陷入了大悲憤。母親沉默幾日,最后一言九鼎,硬朗朗說,嗨,想念就念吧,就當坐在“白花上”輸了!故鄉(xiāng)把賭徒叫作“白花”,把賭場叫作“白花上”。坐在“白花上”意味著賭命運。母親說完這句話,把兩個手腕上的銀鐲子擼下來,平靜地交給我,說,媽就這點家當,換個錢兒,交個學費,以后就沒了,全憑你自個兒了。七個銀圓打制的一雙銀鐲子——母親一生的鐘愛,被我拿走了。我到縣城銀行去兌換,親眼看著工作人員用鉗子嘎巴嘎巴鉸斷,然后從窗口遞出二十五塊錢的紙幣。這筆錢,夠交第一筆學雜費和前兩個月的生活費,從此,此生,再沒有從家里拿過一分錢。父親一生窮苦,窮怕了,苦怕了,輸了膽子,我心疼父親,也理解父親。對于母親,一生虧欠太多,不知該如何報答。
陸
大學畢業(yè),我分配到陽泉工作。那時,從陽泉到山陰再回到村子里,交通很不方便。那時,父母五六十歲,對于農(nóng)村人來說,正值“盛年”。所以,那時回家少,一年也就中秋和大年回兩次。不過,家里所需要的,只要母親說到,我盡量辦到。自從讀高中離開家,家里人對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一概不知。母親對我最放心,也最自豪,覺得三兒有本事,啥都能辦到。我每次回家過年,母親都問,咋還不結(jié)婚?多大年紀了!我笑而不答。母親哪里知道,像我這種農(nóng)村娃在城市里叫作“農(nóng)圪欖”,“圪欖”是棍子的俗稱,“農(nóng)圪欖”直譯過來,就是農(nóng)村來的小光棍兒?,F(xiàn)在城里人,又給我們起了個新名字,叫“鳳凰男”。那時,母親有啥需要,托五叔給我寫信;有急事,打電話。母親到小學校五叔辦公室,打電話說,三三,咱家房子漏雨,刮風下雨,你大拿塑料布苫房頂,風吹下來就灰下啦!我知道母親已經(jīng)有了主意,問,媽,咋扎?母親說,要不瓦(四聲)瓦(三聲)哇。我問,多少錢?母親說,三間房,三千塊,包工包料挺省事。我給當時在縣政府工作的老同學志斌打電話,拜托他給母親送去四千塊。再過一段時間,我給母親打電話,母親說,三三,咱家院子里得打個井,吃水方便,澆園也方便。我問,多少錢?母親說,四千塊。我給志斌打電話,請他送去五千塊。母親說出來的要辦到,母親沒說的也要辦好。那些年,我心里總惦記著,攢一大筆錢,在村里蓋六間紅松檁椽架構(gòu)、紅磚砌墻的大瓦房院落,讓父母心情敞亮地安享晚年。
柒
1996年我挈婦將雛到北京文化打工,做起“北漂”。2000年,籌了5萬塊錢,交了個首付,在通州果園買下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房子。2001年我被北京某報作為“特殊人才”引進,眨眼之間,困擾一家三口的戶口和工作均順利進京,真是開心!2002年花兩萬多塊錢,把房子簡單裝修了一下。2003年元旦之后,我回村把父母接過來,住一住我的新房子。到北京火車站出站,找到一個路邊的大商店,叮囑父母在商店門口不要走動,母親和父親同聲說嗯嗯,我去找開著豪車來接站的好友曉寧。當我和曉寧來到商店門口,哪有父母的影子!我的頭發(fā)一下子全都奓起來了……終于尋見了!我長出一口氣,反而不著急了,悄悄地跟在父母身后觀察:好奇心重的母親,拉著父親的手,走走停停,正在忘我地仔細觀賞周邊的花草樹木、景致圖案和高樓大廈。有鑒于此,在京的日子里,上班時間,給父母留好吃的喝的,把防盜門反鎖著;下班后,陪父母在附近走走、看看,吃點好吃的;只有到星期天,才能陪二老去看看名勝景點。母親沒啥要求,父親想去看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并希望到故宮逛一逛。那天,我叫女兒早早起來,一起陪爺爺奶奶去看升旗,在天安門廣場轉(zhuǎn)悠一會兒,母親說,不想轉(zhuǎn)了,回家吧。打道回府。過幾天去故宮,父親興致特別高,對啥都想了解一番,像個孩子似的,充滿好奇??墒亲叩焦蕦m正中間時,母親滿頭滿臉都是汗,坐在石階上歇了一會兒,說,媽腿疼得不行,咱回家哇。我說,媽,已經(jīng)走到正中間了,往前走,往回返,距離是一樣的,大大想看,咱們把故宮逛完吧。母親擺擺手,堅定地說,不想看了!原路返回。事后我很懊悔,本來應該租個輪椅,推著母親好好逛一逛,只是當時覺得母親還挺硬朗,未想到這個茬。母親暈車,打出租車,坐便宜一點的“夏利”,母親頭暈,坐稍貴一點的“富康”,母親說不暈。我笑著說,咱媽這是“富貴暈”。母親呵呵笑了。我當時已被北京某報莫名其妙“停職”,正在一家老年雜志試工,不敢讓父母知道實情。坐在出租車上,我第一次意識到,生于1931年、1932年的母親和父親,已經(jīng)年逾古稀,真的老了!
捌
蓋房子的事,提上了日程。我回老家跟父母和姐夫姐姐商量此事,詢問做木匠的姐夫,修蓋一處新院子,滿打滿算得多少錢?此時,姐姐有個“新提法”。她說,在村里蓋六間瓦房,跟縣城買一套樓房,花銷也差不多。我愣了一下,問母親,媽到城里去住,能舍下生活了一輩子的村莊?母親說,有啥舍不下的。我問父親,大大舍得離開村子里的老朋友們?父親說,也沒啥舍不得,我和你媽意見一樣。記得前幾年,接父母到北京“暖新房”,母親臨走時笑著說,可不稀罕住這樓房,就像“蹲監(jiān)獄”哩。也許母親怕我心里難過,又補充道,住樓房也有兩個好處:一是一擰水龍頭,水就嘩嘩流出來了;二是坐著上茅廁,腿不犯困。因此我從未計劃過在縣城買樓房。此時,我忽然明白,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一直惦記著住在縣城的兒孫們,想到城里去住,應該是父母早有的打算。我返京后,跟老戴商議,咱們在縣城買套房子如何?老戴說,給她爺爺奶奶住哩?我說,是的。老戴說,買吧。我私下借點錢,籌劃買房子、買家具、裝修房子事宜。過了一周,老戴突然問,買房的錢從哪里籌借?我說,已經(jīng)“立項”,錢的事兒,領導莫操心。我給老同學志斌打電話,讓他幫忙,在縣城問詢買一套房子,最好是新樓,最好在一樓。志斌很快落實,回復,說好三處樓房,你回來看一看。我只看了一處,面積104平方米,樓層是二樓,地理位置,布局結(jié)構(gòu),都很滿意。我對志斌說,深謝老弟,“嘆觀止矣”,別處不看了。當年春節(jié)前夕,選個黃道吉日,將父母從老家搬進縣城新家??粗賱谝簧母改?,臉上洋溢著滿足而自豪的笑意,哦,我覺得這是此生做得最值的一件事!住進新房,父母哪里都不愿意去。母親對我說,你大離不開茅廁,媽愛干凈,洗涮也便利。關鍵是父母住在城里,我回家方便。父親去世后,姐姐和二哥交替來家陪伴老母親,我一般是一個月左右、最多一個半月回一趟家。每月對出一個周五,上午搭乘“拼車”,傍晚即可到家,給母親帶點日常用品和好吃的,陪母親住兩晚一白天,給母親剪剪指甲,和母親拉拉家常,白天扶母親到附近的桑干河濕地公園走走,晚上再給信教的母親讀一讀《圣經(jīng)》,周日早晨搭乘“拼車”返京。周而復始。知道我要回來的那一周,母親周四下午就會坐在樓前的石頭上等著。門房工作人員問,大娘,等兒子哩?母親說,是哩。門房問,哪天回來?母親說,明兒個。三年新冠疫情回不了家,曠日持久,望眼欲穿,只能給母親打電話。母親說,三兒,你把媽給忘啦?
玖
每年春節(jié),和母親一起過。跟母親一起準備年貨;跟母親一起包餃子;母親閑躺著,我給母親讀《圣經(jīng)》;我貼對聯(lián),母親幫我端糨子。母親家是地暖,我喜歡盤腿坐在床邊的地板上寫文章——每年除夕寫一篇《新年試筆》,母親坐在我身邊的地板上,有一搭沒一搭跟我聊一些陳年往事,說她的奶奶從前說什么,她的姥姥從前做什么,說我的二奶奶那些年如何如何,我的三媽近些年怎樣怎樣……母親知道我的腿怕風吹,為我縫制了幾個五六尺見方的棉的夾的小被子和小褥子。母親沒念過一天書,肚子里卻裝著好多好多的俗諺。童年時,我跟母親軋碾,愁得不行,母親就說,“不怕慢,只怕站。小腿兒勤快能搬倒山?!蔽彝嫠@哿?,餓得不行,半前晌半后晌跑回家要“搬的吃”,母親從蒸籠里取出一塊窩頭,或者一塊軟軟的黍子糕,抹點黑醬,笑著說,“我養(yǎng)你個小,你養(yǎng)我個老。我養(yǎng)你牙大,你養(yǎng)我牙跌?!蹦赣H七十多歲以后,真的從嘴里時不時捏出一塊大米粒大小的東西,對我說,你看,媽的牙又跌了一塊。我青年時期工作忙,回家少,母親安慰我,“吃人一碗,受人束管。官差不自由?!庇袝r隔得時間太長沒回家,回家時帶一堆好吃的“贖罪”,母親又會委婉地批評我,“娘想兒,流水長;兒想娘,筷子長。想見你個人哩,誰爭你那一口吃的哩!”當我有了女兒出出進進扛在肩頭上,母親翻著白眼兒“笑話”我說,“唉,看好的!含在嘴里怕化哩,捧在手里怕炸哩。”然后老人家再補上一句,“不看當初娘養(yǎng)我,但看今朝自養(yǎng)兒?!彼字V頗不俗,經(jīng)典又精辟。母親經(jīng)常用來表白形容自己的那一句諺語是:“好多說也不好白說?!薄昂谩弊x四聲,愛好的好。母親向來話多,此謂“好多說”;母親又非常厭惡“沒影兒貨”的信口開河白抓生道,老人家喜歡不留情面的真話直說,故曰“不好白說”。我自幼聽母親講過的諺語,何止千條萬條!我問母親,您的這些話都是聽誰說的?母親說,我奶奶。從1992年到《山西晚報》工作時,我開始憑記憶整理“母親的話”。諺語——“母親的話”,我是聽母親講的,母親又是聽她的奶奶講的,母親的奶奶也許又是聽她的母親、奶奶或者姥姥講的……2010年8月我出版了40萬字的《母親詞典》。其時,有幾位朋友建議書名改為《母親的話》。我說,《母親的話》范圍局限了點,本書展現(xiàn)的不僅是我的“母親的話”,而且是“天下母親的話”,并以諺語詞條作為文章標題的形式來書寫呈現(xiàn),同時又以“時令·風俗”“人情·物理”“飲食·健康”這種“天·地·人”結(jié)構(gòu)來謀篇布局,她反映的是“中華母親的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這個“母題”,所以我堅持書名叫《母親詞典》。我為她提煉概括了兩句話:“諺語是一部口口相傳的文明史,諺語是一個民族的回想與記憶?!碑斈?月17日在京舉辦《母親詞典》茶敘會,老作家從維熙講道,在傳統(tǒng)的中華國學研究中,歷來缺少諺語研究這一塊,《母親詞典》讓傳統(tǒng)的國學與流傳于民間的民謠民諺進行對接,在弘揚中華國學中填補了“國學之圓”。評論家雷達表示,《母親詞典》是一個首創(chuàng),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他說,我想問一下建永——到底是什么樣的靈感,使你動念創(chuàng)作一部這樣體式的書?作家李輝更是在《書城》雜志撰寫專文《雁來燕去,二十春秋》勉勵道:“四十幾年的人生閱歷,十幾年的記憶追尋和旁征博引,晉人李建永——相貌彪悍,看似頗有契丹人的塞外風采,實則心細如發(fā),且忍耐力驚人——終于完成了《母親詞典》……如今,這本寫了十幾年的厚重作品,為其寫作生涯樹起了一塊里程碑?!逼鋵崳易约阂仓?,《母親詞典》在中華文化史上,是第一部系統(tǒng)性地用諺語詞條作為研究對象和書寫文本的專著,具有文化學與文學史的標本意義。我引用幾位先生的話,不是為了證明這部書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我最想表達的是,我的“最沒文化”的母親,成天說著“最有文化”的話,《母親詞典》是母親經(jīng)年累月日復一日哺育我的乳汁,教誨我的結(jié)晶。這也正是雷達先生所追問的“靈感”之泉源吧!評論家李朝全為本書寫過一篇《用一本書向母親致敬》的評論——是的,“母親的話”是母親留給我最寶貴最豐厚的饋贈,我?guī)资晷男哪钅?,就是想寫一本書對母親感恩,用一本書向母親致敬!
拾
今年春節(jié)(公歷1月22日),畫家羅雪村老師給我的拜年微信說:“建永,你一定回老家過年了,祝你過節(jié)愉快!祝全家特別是你的媽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我回復極簡單:“謝謝羅老師!”羅老師一直關注我的微信——我和母親互動的圖像,他多次對我說過,建永,你和母親躺在床上那張照片,令我感動。故大年初一,不忍心讓羅老師為我悲傷。今年5月12日——“母親節(jié)”前兩天,為岳母慶祝九十八歲大壽。老人家氣色尚好,就是記不住事了,前幾秒說過的話,后幾秒就忘得無影無蹤。岳母一次次問我,你媽身體還好?我一次次地說,我媽走了。岳母也一次次吃驚地問,啥時走的,我咋不知道?我媽信教,于去年“平安夜”走了。我不信教,但母親走在“平安夜”,我心里稍得安慰。去年12月5日全國新冠防疫宣布放開,我于7日發(fā)燒半天,次日就好了;老戴于9日發(fā)燒,情況比較嚴重。我對老戴說,等你好了,咱們就可以回家看看兩個老娘了。兩周后,老戴正在治療,我接到大哥電話,說媽不行了。老戴當場跌坐地上,放聲痛哭。我說,不要哭,媽現(xiàn)在只是不能說話。又過了幾分鐘,我打過電話去,大哥說,不咋啦,媽好啦,能說話啦。我對母親說,媽,等我,我這就回去。母親聲音很平靜,也很遙遠,輕輕地說,你倒回來呀?我說,是的媽,一定要等我。二十分鐘后,大哥來電話說,媽走了。公元2022年12月24日“平安夜”,這個世界上最愛我的人永遠地走了!父親9年前突然失語住院,我們兄弟和子侄們在醫(yī)院侍奉兩周,端屎端尿,喂湯喂飯。某日早晨,不能說話的父親,用右手撫摸我的臉,又拿起我的手撫摸他的臉,這一天,父親走了。當時醫(yī)生說,快回家吧,“陰陽瓣子”下來了!我親眼看見父親臉上,從額頭向眼睛向鼻子向嘴巴向下頦,有一條白色的平行帶迅速向下移,這可能就是“陰陽瓣子”吧?我抓住父親的手,哭著說,大大,可不敢走!父親還是走了,享年八十三歲,壽終正寢,兒孫滿堂。母親走時,正趕上新冠防疫剛放開,發(fā)燒的人多,身邊只有大哥大嫂和幾個本家的哥哥弟弟。母親上午還到院子里上廁所,中午躺下說胃不舒服,下午就平靜地走了,享年九十二歲。我趕回家,母親已睡在棺材里,連最后一面都沒見上。我不知道有無來生,但我相信緣分,我與母親不知修行了幾千萬年修下的這場母子情緣,說散就散了。五叔兩歲時我媽嫁到高莊村,住在一個院子里。五叔回憶說,你媽心地善良,性格剛強,心靈手巧,拿起一張紅紙,一把剪子,就能枝繁葉茂地剪出一個美麗生動的圖案來,你媽做啥啥行,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個“女強人”。我媽從前常對我說,“拿起筷子想起娘”,現(xiàn)在常常出現(xiàn)這種情景,吃飯時咬著筷子發(fā)愣怔,回想著母親的過往從前。母親去世前一個月,曾打電話對我說,媽走呀。我說,去哪兒呀?母親說,死呀。我說,媽,不敢瞎說。母親說,媽活著有啥意義哩,就是糟害你兩個錢!我說,媽呀,難道錢比媽親,回家叫媽媽答應,這就是媽活著的最大意義,沒了媽,我叫誰呀?母親說,噢,好了。我的老岳母盡管現(xiàn)在忘性大,但說話思路一如既往地清晰。岳母對我說,家里沒個老的,就沒意思了。岳母回憶起她年輕時母親走了以后,說,回娘家,就想見個娘,娘沒了,滿肚子話不知跟誰說,走進院子里,心就涼了。我深信我的岳母——一位世紀老人的話,具有普世性和真理性:娘沒了,心就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