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為鏡——我的自然文學閱讀與寫作
我的童年是在贛中南山區(qū)度過的,十四歲進城讀書以前沒有離開過鄉(xiāng)村;中專畢業(yè)分配在離出生地不遠的鄉(xiāng)鎮(zhèn)機關(guān),基層工作、生活十五年——我依然和自然山水保持著緊密聯(lián)系。
離開辦公室進廚房,身為小縣城環(huán)境下的中年女性,是否還有可能開辟出新的人生場域?我從鄉(xiāng)鎮(zhèn)調(diào)回縣委機關(guān)工作,擁有一間令人艷羨的書房,開始閱讀古典文學、先秦諸子哲學經(jīng)典。面對日漸凸顯、逼迫的職業(yè)生涯“天花板”,以及小縣城生存單調(diào)重復的日常,我重新審視自我,企求從閱讀中找回生命愉悅與心靈歸宿。
我與自然寫作的緣分,就是從中年困倦與焦慮開啟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我最初的人生理想?!彼氖畾q的我,背起行囊,拿起相機,走向曠野:桃源山月,湯湖茶林,珊田水塘,右溪河畔……“一平方公里半徑范圍,有你想要的所有好鏡頭”,一位農(nóng)民攝影家說。我將我的行走半徑擴展至一小時車程區(qū)域,將我的焦慮、困倦、不安、恐懼遺落在野,鏡頭里定格的是山間明月、林中鳥鳴、溪澗流泉、朝云暮雨——我重新做回了大自然的孩子。
親近山水林泉,激發(fā)深度閱讀興趣。閱讀,行走,尋找新的互證或確證。
北大狂人劉文典曾預言:21世紀必將是中國古典哲學在全世界大放異彩的時代——在馮友蘭先生一部《中國哲學簡史》指引下,十年間,我濡染先秦以降古典哲學,對此有了信仰。
讀過亨利·戴維·梭羅的《瓦爾登湖》,我找到一些確證:梭羅文中多處引用中國古籍原文。瓦爾登湖上,莊子、老子、孔子、孟子的身影也交替出現(xiàn),他們的思想源流匯入了幽深湖水。湖中依次映照古印度宗教、哲學思想家,古希臘及古羅馬哲學家、奧林匹斯山眾神的面容,有心的人能看得見。
我以為,梭羅好比美洲新大陸的“精神的、文化的國父”,新英格蘭人的“孔子”,啟蒙師——他的《瓦爾登湖》,接續(xù)世界三大文明古國文化根脈源頭活水,完成了美洲新生代對世界之古老文明的滴血認親,確立了對腳下這片土地的堅實信仰。說《瓦爾登湖》是美國人民的“新圣經(jīng)”,并不為過。
我走進日本偉大畫家、著名散文隨筆家東山魁夷的世界,神游北歐的森林、雪山、湖泊,親近日本的藍綠大海及四季風景。緊隨散文家的文字脈動,我感受到自然是有生命的、有律動的,在發(fā)現(xiàn)自然的美和安寧中感動,使自己的心靈與自然的心靈相通。
東山魁夷的散文隨筆,無疑代表了20世紀60年代日本早期自然文學的高峰。我反復吟讀《聽泉》《和風景的對話》《京洛四季——美之旅》三本散文隨筆集,風景畫和文字交相輝映,沉浸其中,感知、撫觸,漸臻虛空、無我、寂靜之境。
“把自己化為空無是非常困難的,幾乎不可能的。我想。但美只能存在于那里。清泉用低低但也是非常清晰的聲音對我說?!保ā堵犎罚蚁脒@里的“泉”也是心泉,清澈、澄明,汩汩涌流。在東山魁夷創(chuàng)造的美的王國,我感觸到中國宋代禪宗思悟境界、宋畫神韻遺響,以及王陽明心學的感興、激發(fā)。
“像山一樣思考”,美國作家奧爾多·利奧波德的自然散文和哲學隨筆集《沙鄉(xiāng)年鑒》,是堪與自然文學經(jīng)典《瓦爾登湖》比肩的作品。他的“土地倫理”,通過把土地、水、植物和動物,包括人類,想象成一個由相互依賴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共同體,而我們每個成員只是其中一個“普通成員和公民”。他創(chuàng)立了土地倫理哲學的思想體系——我們歸屬于土地,但土地并不歸屬于我們。
“東北歐山地,是保護得最好、極少有的例外?!薄拔鳉W有一個具有抵抗力的生物體?!薄叭毡臼菐缀踉跊]有混亂的情況下發(fā)生著激烈轉(zhuǎn)化的另一個例子?!薄渡赤l(xiāng)年鑒》中,奧爾多發(fā)現(xiàn)的事實,其中隱含重要信息:東北歐的山林湖泊,純凈無染,像一面鏡子,照見人性、人心之陰暗混渾;這里,正是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青年游歷、寫生的創(chuàng)作基地,也是他將東方美學氣質(zhì)的獨特傳統(tǒng)與西方現(xiàn)代藝術(shù)的世界性融會貫通的精神生發(fā)地。
東山魁夷成名后,曾一度喪失創(chuàng)作欲望?;袒髴n煩中猛然驚醒,他擺脫日?,嵤隆⒚m纏,攜妻重游北歐山林。三十年前的故地,湖水依舊湛藍,空明澄靜,他的心靈復歸寧靜,返歸本真,復又煥發(fā)創(chuàng)作激情。和他一樣的諸同道,秉持日本東方傳統(tǒng)文化中尊重自然規(guī)律、敬畏土地、愛惜一草一木的自然主義者,創(chuàng)造自然美的藝術(shù),踐行極簡、素樸的生活方式,浸潤化育人心,改善國民品性,進而影響政府高層決策。因此,日本在推進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洪流中,協(xié)同環(huán)境保護、凈化心靈,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美學與科技進步的相融相促,走出一條獨特新路。
“要松弛。要學會與美同構(gòu)。要體會生命之秘境。優(yōu)雅,平靜,美好,就不會焦慮。”這些書寫自然的作家行吟曠野,給我以靈魂指引。在他們構(gòu)建的自然天地中,我閱讀、思索,聽從內(nèi)心召喚,行于贛中南山區(qū)。一草一木與我心息相通,血脈相連。
——將書房與大地山川相連,從“天花板”上撕開一道縫,讓光透進來。除卻辦公室、廚房,我的中年擁有了新的場域,并且無限延伸。
“在休閑中完成工作”,奧爾多宣言。他在《沙鄉(xiāng)年鑒》中記錄了在美國威斯康星州一個農(nóng)場進行生態(tài)修復的經(jīng)歷,從1月的臭鼬到12月的山雀,他的筆下展現(xiàn)在大自然中,動植物肆意活動的蓬勃生機。這樣的生機在我生活的贛中山區(qū)毫不陌生,我一次次行走山林,全身心投入、體驗,細細品味,回想,寫下一行行文字。所有的過程即目的本身,即美和愉悅本身——我真正愛上自然寫作,視它為中年的心靈療愈。
大自然是孕育生命的母親,她的心底潛藏藝術(shù)的大道?!柏囱匀粘?,和以天倪”,莊子說。無心者得。
我想學會像植物一樣吐納、呼吸。
同時,在自然寫作成為熱潮的當下,我告誡自己:保持足夠冷靜和距離——假如你遠未修得金剛不壞之身,就別太靠近潮流。古希臘的神伊卡洛斯就是因為高飛入云、距太陽太近,導致蠟制的雙翅瞬間溶化,墜海而死的。
科學、求真、探秘、推斷,是認識和閱讀自然的方法。自然寫作不僅僅是相機的鏡頭??陀^的物只有經(jīng)由你的獨特感知與發(fā)現(xiàn),“忽如故人心上過”,才化為你的寫作與成熟的一部分,方可避免復制與雷同。
千江有水千江月,天上的月,亙古如常。你心湖里的月,和別個不同。
自然寫作者需要廣博的科學知識儲備,但事實表明,只有極少的博物學家能成為好作家。如果不在創(chuàng)作中融入你的美學、詩性、哲學思考,便極有可能將科學知識加工成了一份產(chǎn)品說明書或一篇導游解說詞。
作家阿來的短篇小說《蘑菇圈》(“山珍三部曲”之一)講述著山地少女斯炯人生的跌宕起伏:阿媽斯炯得到大地母親護佑,山林饋贈的三個蘑菇圈,助她度過三年大饑荒,滋養(yǎng)饑渴的肉身與心靈,給從小不知其父、成年后又成為單身母親的她勇氣和力量。自然力生生不息,神奇的蘑菇圈醫(yī)治過斯炯——一位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的母親,也醫(yī)治了我。
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講述一頭待宰的老牛與老人馬子善相依相憐的故事:老牛臨終前三天俯身喝水,看見清水里的刀子;老人馬子善也看見了那把刀子,明晃晃,閃寒光——你我辛苦半生,即將由中年邁入老境,對時光這把鋒利的刀子,怎能視而不見?一雙無形的手磨刀霍霍,我們將與它賽跑,一邊洗凈肉身與靈魂,平靜地等待某個時辰,向它獻出潔凈、完整的自己。
2022年春節(jié),我行走西藏拉薩半月余,恰逢藏歷新年來臨前一月,布達拉宮,八廓街,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擠滿從各地趕來朝圣的藏族同胞。八廓街,磕長頭的信眾連成長龍。我雙手合十,默默跟隨,眼睛潮熱。哲蚌寺,目見背陰的北門檻外,母親領(lǐng)孩子伏地低頭,過往的信眾給布施。當晚,深夜不眠,涕淚橫流,不能自已……
此刻,春深,獨坐書房,周遭寂靜無聲。讀著次仁羅布的短篇小說集《放生羊》,一點點靠近、觸摸這片古老、圣潔的土地。這片土地上淳樸、良善、頑強生長的同胞,其中有苦難、有歡欣,相信每一個走在奉獻與回報路上的生靈,都留存救贖自己和他者的希望——放生了“一只羊”,也就放生了自己。
三位作家身居川、寧、藏邊疆地區(qū),他們根植和成長的這方土地,有著獨特的宗教情懷和民族、民俗文化傳統(tǒng),對生存的艱難有著非同一般的感悟。他們的自然寫作,承接中國自先秦以來天人合一、萬物感通、相依相偎的哲學理念,水乳交融,實踐著自然、鄉(xiāng)土、命運三位一體的創(chuàng)作觀,以虔敬、莊嚴、詩性語言,呈現(xiàn)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裂變主題。
殃及世界的疫情,迫使我們不得不深刻反思。
近代以來,倨傲地以百獸之靈強勢統(tǒng)治、剝奪大自然的霸道“人類”,如今卻成“過街老鼠”,被種種疫病報復、追趕得無處可逃。人類現(xiàn)代社會自我標榜的所謂“文明生活方式”,正在接受自然法則的殘酷淘汰。中國人古老的山水田園、簡樸節(jié)欲的生活模式——曾飽受詬病的所謂“傳統(tǒng)落后生活方式”,興許才是人類走出困境、回歸自然生命的最終選擇。古人的昭示,或能帶領(lǐng)狂妄自大的現(xiàn)代人走出迷途,回歸本真,做回大自然謙卑的孩子。
我的自然寫作,逐漸有了更多回音,作品發(fā)表于《人民日報》《中國藝術(shù)報》《生態(tài)文化》等報刊。有作品獲第九屆“觀音山杯?美麗中國”人民文學獎、全國首屆“羨林杯”生態(tài)散文獎等。驀然發(fā)現(xiàn),幾年來寫下的二十幾篇回憶故鄉(xiāng)與童年的短文,無不流溢自然山水氣息——我本生于斯,長于斯。
我會繼續(xù)讀自然,寫自然。這既是我個人選擇的、與我相宜的生活方式,也是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