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河》2024年1月上半月刊|張世勤:文學白月光
評論家最為拿手的,就是出概念。概念的好處,是將模糊變?yōu)榍逦5?,但凡概念,就有它的脆弱和不嚴謹處,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邊界就常常容易模糊。比如說,鄉(xiāng)土文學這個概念用得早也用得久,似已有共識。與之對應,都市文學這個概念自然就出現(xiàn)了。過去我們只講自然,后來進化到了生態(tài),于是生態(tài)文學這個概念就出現(xiàn)了。中國南北方的寫作,的確存在著氣質(zhì)等諸多方面的不同,于是南方寫作這個概念就出現(xiàn)了,甚而又會進化出新南方寫作。那么,這些概念的邊界都清晰嗎?應該說并不清晰,即便提出這些概念者,可能也很難一下將其界定?!妒霸鹿獾男∨ⅰ罚瑢懥艘粋€城里孩子和一個鄉(xiāng)下孩子的交往與互動,那這到底是鄉(xiāng)土文學還是都市文學?《千里江山圖》與作者此前所寫和大多南方作家所寫都不同,帶著北方寫作的氣象,那這算是北方寫作還是新南方寫作?唐朝的山水詩,文學氣質(zhì)濃郁,如果將其歸入生態(tài)文學,是否會流失其應有價值?好在對作家來說,一般沒這些條條框框,不管它這文學那文學,熟悉什么寫什么沒毛病。
我嘗試用生態(tài)文學的生態(tài)理想、生態(tài)預警和生態(tài)審美三個基本要求,去重新梳理和認知一些重要作品,比如貝特的《大地之書》,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阿特伍德的《羚羊與秧雞》,梭羅的《瓦爾登湖》,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懷特的《塞爾伯恩博物志》,感覺單純用生態(tài)文學這四個字,根本涵蓋不住這些作品的要義。即便中國作家葦岸的《大地上的事情》,鄭義的《中國之毀滅》,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郭耕的《生命·生態(tài)·生活》,韓少功的《遙遠的自然》,姜戎的《狼圖騰》,阿來的《三只蟲草》《蘑菇圈》《河上柏影》,趙德發(fā)的《人類世》,即便他們?nèi)皇菦_著生態(tài)去的,也實在不好一概將其“生態(tài)”化了。
詹克明的《世上本無害蟲》,其最大的價值,在于一個認知:所謂的有害與無害,皆是人給出的定義,設若放之整個自然界,站上整個生物鏈的高空,再去看,或許并非如此。周曉楓的《動物園》,也略有類似:我們猜測不出鳥的確切身份,也難以了解它見識廣博的心胸。無論我們多么渴望,我們都不能和它們一同比翼。鳥提醒著人類的不自由,正如伊甸園的蛇提醒著先祖的無知。但周曉楓的這后面一句,我卻又不怎么贊同。展開來,又可能是一場事關(guān)主客觀的哲學辯論。
如果說真正的藝術(shù)家是瘋子,那真正的哲學家一定也好不到哪兒去。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我一直強調(diào)模糊古與今,壓縮時與空,置換情與感,打開邊與界,由此也寫了《和古人一起看桃花》《我的時間書房》《大青山一夜》《與曹雪芹夢談紅樓夢》等一系列小文章。這一理念,新不新對不對,都不關(guān)鍵,對我來說,我只是覺得好用。原因在于,我說壓縮或消弭時空,已經(jīng)有人在討論時間是否真實存在。我想模糊古與今,已經(jīng)有人提出了祖母悖論:一個人通過時光旅行,到過去殺死了自己的祖母,那祖母被殺死了,他的父親便不會存在了,他父親不存在了,那他也不存在了,他不存在了,那他無法去到過去殺死他的祖母。看上去這扣是死的,但若真想圓過來,也有的解釋:在平行宇宙中,你只能從一個宇宙去到另一個平行的宇宙;量子糾纏會告訴你,你殺死的是一模一樣的另一個??傊?,認真地繞進去,很有必要,但選擇隨時不明不白地跳出來,更是上策。至于空間本就是虛擬的這一學說,正在贏得越來越多人的共識。至于地球是不是個大號金魚缸,這事仍然燒腦,還是放下不說。
不知道外國文人通常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不少中國文人身上都有一個通病,你要說他寫得好,那比提拔他還高興,你若說他寫得不好,基本沒得朋友做了。想來,寫作是個苦差事,沒多少功利,假若缺了自信,的確很難行遠,無法堅守得下來。但,文學又是個甜蜜事,是心靈幻化的另一個世界,輕靈,自由,超越平庸,很容易引發(fā)自戀。但過于自戀,不僅會阻擋自己進步,還容易被一些心懷目的走近的人,三兩句贊語便輕松拿下,失了辨人的眼力。
所謂積累生活,并非積累生活本身,而是重在積累情感。單是閱歷豐富,而情感不豐富,是無法走進文學深水區(qū)的。這也就好解釋,一個20歲的年輕人,有可能會寫出偉大的作品,而一個80歲的老頭,卻可能壓根就沒有用文字去做出表達的欲望。每個人都有故事,卻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作家。這雖然與個人的職業(yè)選擇和愛好有關(guān),但主要還是與情感有關(guān),與文學所需要的特殊情感有關(guān)。生活是一條粗獷的河流,有人甘于渾濁,有人卻能提煉出清澈,有人能加入力量讓河水咆哮,有人卻能讓河水斷流或干涸。同樣的生活,有人有感,有人無感,區(qū)別就在于情感的積累。
寫作是一件十分繁雜的心靈工程,即便勉強拆分,也只能盲人摸象,掛一漏萬。但也有個基本的規(guī)律,那就是在達到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之后,先尋找有意思的事,再從有意思的事中尋找價值,然后用審美眼光完成包漿。如果一個題材,自己都覺沒意思,一定不能去寫,凡不能給讀者眼前一亮的驚喜,注定都是失敗?!缎”鴱埜隆芬埠?,《林海雪原》也好,《鐵道游擊隊》也好,咱先不說它承載的意義,只說一個小男孩用木槍繳獲鬼子的真槍,英雄排長喬裝打入匪窩,游擊隊員扒敵人火車,這本身傳奇性就已具足,故事性就十分誘人?!度龂萘x》《水滸傳》也是大場面,高精彩度。尤其《西游記》,人神妖魔獸佛仙,全在一界,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定海針,分身術(shù),蟠桃會,煉丹爐,哪一個聽著都讓人上頭!至于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更不必說,人鬼同框,有模有樣。當然,也得仔細聽一句博爾赫斯的教導:不要寫你想寫的小說,要寫你能寫的小說。
《大敦煌》一類的紀錄片,對作家肯定是大有益處的,它讓人既能看到歷史縱深,又能看破歷史縫隙。所謂時空,很輕松就被壓縮或延宕;科學與迷信可以在同一片簡牘上盤踞,互為火光,相互照亮;一封婦人寫給丈夫的書信,千年后可以被英國人“收”到;一份接待記錄文件,可以被日本人和法國人撕成三片,始終無法愈合;三兔共耳圖案,謎底難解,卻廣為傳播;在東西4000里的廊道上,行走的不只貨物,還有經(jīng)書,還有文化和文明,還有戰(zhàn)爭與沖突;有人埋于沙漠,有人醉于綠洲,眾多的神靈飛天而去。這光景,比一張單薄的《清明上河圖》要來得厚重和兇猛。近年來,喜歡宏大敘事的歷史學家,也在向細節(jié)靠近,也在不斷地挖文學的墻角。我相信,學科之間一定存在一條暗道,正如文體之間很有必要有一座便橋一樣。只有打破畫地為牢,才能共生共長。
科技發(fā)展,大數(shù)據(jù)來臨,面對高度數(shù)字化的時代,文學不會輕易就范。比如,作家張煒先生就有言:詩,詩性的想象力,審美力,是難以被無所不在的計算所取代的;審美力的缺失,也是科技所無法彌補的。詩作為文學皇冠上的明珠,耀眼又珍貴,它要求用最簡潔的語言,或勾畫出場景,或制造出情緒,通過熟悉的詞匯變異,讓新鮮的意象飛舞,通過哲學的認知抵達,讓情感的風暴狂飆。當然,張煒先生強調(diào)的“詩”和“詩學”,并非狹義所指,而是廣義意蘊,是以詩為核心的全部的文學。這也闡釋了一點,AI再發(fā)達,也無法代替真正的作家。作家個體的思考,是有溫度,有情感,獨一無二的。即便將來機器人盛行,全社會變成一個巨大金屬體,所有人情世故曾經(jīng)的溫馨被紛紛剝離,仍然需要作家把一縷縷情懷一絲絲悸動,像笨手笨腳的泥瓦匠一樣重新糊上墻面,堵住縫隙。因為,僅以目前技術(shù),痛苦和愛情的體驗是無法數(shù)字化的,人的所有意識和感覺也都是難以用數(shù)字化去捕捉的。寫作,屬純手工作業(yè),有著反工業(yè)化、反現(xiàn)代化的特性。
這是一個讀者比作者更為優(yōu)秀的年代,原文常常不如跟帖精彩。人民就是跟帖,跟帖就是人民。這也是一個更看重標題而不看重內(nèi)容的年代,寫得再長,往往也好不過一個恰當?shù)臉祟}。起好標題與標題黨是兩個概念,作家應當是最會起標題的,這方面已經(jīng)有許多成功作品的先例。但不可否認,有相當一批作家并起不好標題。尤其基層寫作者,對標題的擬定缺少敬畏,過于隨意,缺少文采,根本出不來提綱挈領的效果和意蘊綿長的氣象。經(jīng)典的作品值得擁有一個經(jīng)典的標題。周潔茹的加州系列小說,以《一次游蕩》《一次仰望》《一次來回》等擬題,簡潔,素雅,又不乏精致,并能勾起讀者的窺視欲望,我覺得值得借鑒。
畢飛宇喜歡短句和句號,我也有這個習慣。少加修飾詞,簡潔言之,便用句號句住,一句是一句,能較好地保持住氣脈、節(jié)奏和應有的冷靜與客觀。由是,看稿時一遇喜用嘆號者,就特別扎眼,感覺讓它攪得心不寧。一般地方用嘆號,稍有起伏的地方,便兩個甚或三個嘆號疊加,這一路下來,少不了心驚肉跳,滿頭大汗??傊粭l,嘆號連篇者,一定不會是高手。我尊崇的美學原則是,一個貌似病怏怏的人,突然變武林高手,這叫一個厲害。但凡常年背上插著一柄刀劍的,只能算是俠士。只那身行頭,就已經(jīng)暴露了你的段位。印象中好像是《新少林五祖》,幾個孩子要找雞婆大師,找到后卻是個男的。男的就男的吧,還躬著背,瘸著腿,一口的閩南話,搞笑不斷,哪里像個大師?待他一出手,謎底便隨之揭開,成為整部影片的彩蛋,其光芒差點蓋過主角。
對“啊”這個字,我一直很警覺。我甚至認為,通過對“啊”這個字使用頻率的梳理,足以見證文學創(chuàng)作進步的一面。記得改革開放之初那陣兒,在多體裁多作品中都能看到這個字,在詩中,在散文中,在報告文學中,總歸還好些,但在一些小說中,也經(jīng)常能看到,甚至有的小說題目中,就帶著這個字。默讀時還好,誦讀時就會特別別扭。有個“啊”,情感貌似是充沛了,終究還是浮淺了。新詩這些年的進步或許并不大,但至少可以說,在少使用和不使用“啊”字上,絕對是進步了。誰寫詩時還使用“啊”,一定會顯得特別土,特別矯情,特別沒有含量。很多情感的表達,收著點比放開來效果明顯要好。
衡量一個寫作者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學水準,考察其對“對話”的寫作,大體可見一斑。一般寫作者,往往對對話缺乏敬畏之心,想對便對,張口就來,隨意下筆。不講究對話,也是導致文本平庸的因素之一。通常,對小說的敘述語言,我們都會作特別強調(diào),對對話語言的強調(diào)則相對較少。事實是,作品中人物對話的學問很大,所有的對話都不能是隨意的。首先要符合人物身份,能體現(xiàn)人物性格,能幫助人物形象塑造;其次,要盡可能包含足夠的信息量,通過對話推動故事發(fā)展,減輕敘述的壓力;第三,還要出新,出奇,出彩,帶上節(jié)奏,帶出生動,一語入心,過目難忘。總之,就是要有內(nèi)容,有筋道,有意思,耐品咂。兩個爬泰山的女孩,在十八盤的半道,一個說,實在不行了,真想回去睡覺。另一個說,你怎么想的怎么給我忘回去。有段時間,電視上播放古裝劇,我去商場,商場里幾個商攤上的服務員在那兒隔空對話。一個說:“秦始皇死了沒有?”另一個說:“好像還沒有。”又一個說:“死了,昨天晚上死的?!边€比如,她說她胸口不舒服,我摸了一把,感覺挺舒服的呀!所謂睡覺,就是趁覺不注意的時候,把它給睡了。如此等等,即便是一些俏皮話,貌似低俗,但終歸能給人以新鮮感。
某小廚的主打廣告語是:0糖,0脂,0添加。這話很值得寫作者思考和借鑒,原因是,很多寫作者的作品“不靜”,總給人一種“嘈雜”的感覺,很多情節(jié)游離出主線之外,人物多余,情節(jié)多余,橫生出的枝蔓太多。生活可以是“酒肉穿腸過”,但創(chuàng)作必須是“佛祖心中留”。該有的要全有,該無的要全無。所有隱忍的表達,都是深情的沸點。同一條廣告語中的:好燕窩的秘密是,一口新鮮,還原自然。把“好燕窩”換成“文學作品”或“小說”,同樣也毫無違和感。
同樣兩場重要的體育賽事,一場是直播,一場是回放,你選擇看哪場?放到文學體裁上,紀實、報告文學可能都更多停留在回放的層面上,而小說則猶如直播,無論過程還是結(jié)果,都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寫小說就是要寫出生命的多種形態(tài),或生活的多種可能。泰坦尼克海難發(fā)生以前,有作家即已寫出類似內(nèi)容的作品。好的作家肯定有預見性,好的作品肯定有引領性。
我始終認為,文學寫作和文學創(chuàng)作,并非一件事,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文學需要“寫”,但關(guān)鍵在一個“創(chuàng)”字。下棋有本手、妙手、俗手之分,寫作同樣也是。我理解,“本手”就是中規(guī)中矩,屬“寫”的范疇,“妙手”才具“創(chuàng)”的成分。生活必須在生活之中,但寫作必須在寫作之外。小說是用來創(chuàng)造的,各國科學院每年都在收集科幻作家作品,從中發(fā)現(xiàn)和尋找作家們的奇思異想,給科學以靈感。很多時候考古學家也不得不借助文學作品,才能更好地認定文物。賈平凹說,不寫作時我穿著人衣,寫作時我披著牛皮,這就是要把自己往“創(chuàng)”這個狀態(tài)里去放,讓自由跑出來,無拘無束。所以,所謂作家,就是要使勁“作”,不斷對自己下狠手,進行文學壓力的自我測試。笛安說,帶著明顯缺點的“創(chuàng)新”比完美的守舊要有意義。福克納說,我評價一個人,就看他在做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時,失敗得有多精彩。的確,很憋屈的成功和很精彩的失敗,有時并不是一個量級。如果大環(huán)境對創(chuàng)新都能做到如此包容,那么,文學革命,小說革命,一定有戲!
城市最大的問題,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全方位齊刷刷生長,變化快,眼花繚亂,新經(jīng)濟形態(tài),新就業(yè)人群,不斷釋放出的人際和人文氣息,很少有作家能跟得上,吃進去,立馬就消化得了。不消化,就出不來好東西。當下的小說,要么太像小說,要么不像小說,文學疲軟病在不斷顯現(xiàn)。書的厚度,要靠讀者讀出來,而不是因為字數(shù)多。
通過刀郎的《花妖》,可以看到超時空手法運用后所產(chǎn)生出的文學效果。時空交錯中的因緣聚會,或許有著生成生起的邏輯。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或此無,則彼無?;虼藴纾瑒t彼滅。不怕刀郎懂音樂,而是怕他懂佛學,懂哲學,懂美學。他往流行歌曲里漫灌傳統(tǒng)文化之水,努力改造著聽眾的胃口和審美。話題之所以扯到一個音樂人身上,是因為他的歌曲和音樂,具備了相當?shù)奈膶W性。
一個作家要想寫出一本好書,就必須閱讀大量不好的書,否則他就難以獲得必需的標準。俄國作家巴別爾也曾說過相近的話:“人一生其實并不需要讀太多的書,讀上七八本好書就足夠了,但在讀到、讀懂這七八本好書之前,你又不得不閱讀成千上萬的書?!币晃蛔x者要想讀到一本好書,則必須培養(yǎng)起良好的閱讀趣味,而這可是一件艱難的事情,需要用漫長的時間來完成。
嚴格意義上說,任何一種學說,都是一種牛角尖,哲學是,文學是,天文學是,宗教更是。比如,作為想從形而上甚至想從根本上解決世界和人類難題的哲學,自身先產(chǎn)生出了一堆難題。所謂唯心主義,唯物主義,一個唯字,就露出了尷尬。所以,單靠一種學說不行,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必得彼此打通才好,而且也完全可以打通。儒家叫我們拿得起,道家叫我們放得下,佛家叫我們想得開。如果這么想,儒釋道之間便有了橋梁。文學內(nèi)部也一樣,相較于體裁和形式,體驗和表達顯得更為重要,不需要把邊界設置得那么完美,甚至是牢不可破。
如果把人作為悲劇性的倒霉蛋,認真梳理一遍,可能會對作家編織故事,起些作用:必須往前走,回不去。只有直播,沒有回放。沒有現(xiàn)成的劇本,只能自己寫,自己演。不努力不行,但努力不一定得到。不善良不行,但善良不一定會被理解。你遇到的不一定是合適你的人,但真正合適你的人即使遇到,也可能會被你輕易錯過。眼睛再明亮,你能看到的總是很少,看不見的太多。看到的,卻也不全是真的。面對人生的一道道選擇題,貌似自主,實際更多是交給了上天。你知道前面一定是死,但你卻只能往前走,什么也帶不去,甚至什么也留不下。如果有人還記得罵你,相比而言,那或許恰是你的幸運。
一作者,言說自己對創(chuàng)作突然有了絕望之感。我只能勸她,凡成功者無不經(jīng)歷過數(shù)次絕望,但通常,他們都是先絕一絕,然后選擇繼續(xù)望,望向更遠處。所謂絕望,就是上天在每個人成長路上故意設立的一個個驛站,它不是讓你從此停住不走,而是為了讓你歇一會兒后更好地上路。
一說科幻,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未來。但海漄用他的《時空畫師》告訴我們,科幻也可以通過發(fā)掘歷史來完成??梢哉鎸崥v史為藍本,想象出另一種可能。因為在已經(jīng)過往的時間縫隙中,掩藏著太多的未知。基于真實歷史,《時空畫師》想象了《千里江山圖》和《骷髏幻戲圖》的真正創(chuàng)作意圖,并讓兩幅名畫產(chǎn)生了奇妙的聯(lián)系。歷史不是過往,歷史也是未來,這么看,很多問題便也就解開了。對“或然歷史”,我個人不僅崇尚,也始終保持感覺。時空不能打通,創(chuàng)作就不能自由,文本就無法空靈。
《紅樓夢》是經(jīng)典,越劇《紅樓夢》同樣是經(jīng)典,尤其“越迷”們百聽不厭,其中黛玉焚稿一節(jié),戳心戳淚,“一生與詩書成為閨中伴,與筆墨結(jié)成骨肉親?!睂煊駚碚f,她并沒想“文學”這檔子事,即便有,也不過是情感寄托和宣泄的副產(chǎn)品。但比之林黛玉,我們今天的寫作者們,真正有這股勁的可能并不多。
莫言講說自己《紅高粱》里面的人物,好幾個用的是鄰居名,本是想臨時暫用,結(jié)果全部寫完想改時已經(jīng)沒法改了。電影出來后,這些人都去找他爹理論,認為把自己寫得不夠意思,甚至很糟糕。他爹便勸,我是他爹,他把我都寫成了土匪,雜種,你們已經(jīng)不錯了。余華、劉震云等也講過許多自己的糗事,讓聽者津津有味。我說這些的意思是,作家都是會講故事的人,他們所講,并非不可信,但也不必全信,因為他們?nèi)蕴幱趧?chuàng)作中,多少都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二度或數(shù)度加工。一如我們的回憶,對同一件事,每回憶一次,便清晰一次,慢慢便有了“包漿”,一切都圓潤了起來。作家的作品,很多時候其實也是這樣生產(chǎn)的,一個題材,拿過來就寫,肯定生硬,必得先在內(nèi)心一遍遍講給自己聽才行。是謂“發(fā)酵”,這過程必不可少。
聽部隊首長講過一則越戰(zhàn)時的戰(zhàn)斗故事,一座陡山卡在了沖鋒的路上,如正面強攻,只能以下攻上,傷亡無可把控。于是,組織攻堅隊,夜黑風高,懸崖登頂,以上擊下,結(jié)果輕松將守敵擊潰,大獲全勝,成為全軍表彰的戰(zhàn)例。戰(zhàn)后,八一廠拍教學片,由原班人馬出鏡,沒想到,面對陡峭的懸崖,曾經(jīng)神勇無比的英雄們,卻攀爬不上去了。因此,說文章是改出來的,這話沒錯,但第一稿很重要。要么不動筆,開筆便莫停。不停,不是說一直寫,而是說一定要保持住氣脈的不斷、不變、不循、不移、不虛,務必我手寫我心,東陽西雨無礙,天馬行空無妨,先寫下來。有些神來之筆,往往是情之所至,自然噴涌,不是修改時所能修改出來的。而且,一個事實是,第一稿寫壞的作品,很難修改。推倒重來,可能是最好的辦法。